《百年孤独》的魔幻镜像艺术分析
2014-04-29叶姝君
摘 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美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在拉美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其魔幻镜像的艺术手法,深深地吸引读者,被欧洲文坛誉为“当代《唐吉可德》”。本文分析《百年孤独》的魔幻镜像艺术,解读作者创作思想,阐述其映射的当时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
关键词: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镜像艺术
作者简介:叶姝君(1992-),女,辽宁省海城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2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坎坷经历,展示了马孔多的建立、发展、繁荣、衰败、灭亡的过程,反映出了拉丁美洲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小说中充满了离奇荒诞情节和古怪真实人物,穿梭于过去、现在,迂回在人界、鬼界。气势恢宏又奇异魔幻,带着浓郁的拉美神话色彩和象征寓意。
一、《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的“魔幻性”特征是全书最大的亮点。整部小说从人物描述、情节铺设,都充斥着浓厚的魔幻气氛。有超乎人类社会常理常识的奇思妙想,如:吉普赛老人墨尔吉阿德斯行踪不定,生死缥缈,却能够预测马孔多的命运走向。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他的预言是家族兴衰、小镇荣辱的注脚,事实上他早就死在了一片海滩上。也有荒诞离奇人鬼共存的场景,如:在不恩地亚死后,灵魂与多年前被自己杀死的邻居灵魂喃喃倾诉。他死去那天,小镇下了一场奇怪的雨,整个马孔多的地面和各家的屋顶都铺满了黄花。
深入分析魔幻氛围的形成,都是源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獨》发挥想象,大胆运用夸张手法。阿卡迪奥在家中被人枪杀后,那汩汩流淌的鲜血,尽然能够穿街走巷,流到了老宅向他母亲报信。当血流穿过房间,为了不弄脏地毯,还会还拐弯贴壁而行。这些荒诞细节描写的背后,是作家通过发挥想象,置现实于神话氛围中,运用夸张手法渲染,展现了现实中母子兄妹分割的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于感情上冲破了孤独界限。
整部作品中夸张渲染,不仅仅在场景描写中,更在人物塑造中大量使用了荒诞夸张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善良、勤劳的乌苏娜经历了家族变迁,努力维系着颓败的家庭,最后竟然变成了摇篮中的婴儿。由家庭守护神到幼小婴儿的变形,借以预示了传统道德文化崩离和家族灭亡。这种荒诞的人物描写,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摇篮走路、假牙开花、人化沥青,作者运用了人物魔幻变形,包含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意喻。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仅充斥着魔幻氛围,更将现实主义意识架空与传统历史故事中。整部小说是在一个城镇家族百年轮回中展开了,马孔多从初建时荒凉简陋,到动乱期间独裁,最终被一阵飓风吹走,彻底破灭,一切归零。马孔多也是这样,多年来一直在猪尾巴的预言压着,期冀在马孔多建立新家园,经历了百年休养生息,第七代猪尾巴还是被蚁族吞噬。作者是站在了现代人现实主义理念中审视历史,用魔幻现实主义将现实意识置于传统民族意识中,用现代观念去审视拉美历史发展。
二、对于现实社会的映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佳作,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体现出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映射。作者在塑造众多夸张虚幻的人物和情节时,包含了对于现实社会深深地映射,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之间似是而非的感觉,让读者在历史故事的发展中,感受到与现实生活的诸多相似之处。读者在魔幻现实主义渲染中,仿佛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在对于历史传统的反思中,从镜像中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于新生活的企盼向往。
《百年孤独》中的环境描写就是当时瑰丽拉丁美洲自然生态的映射。拉丁美洲有连绵延伸的崇山峻岭,也有一望无际的富饶平原,这些自然生态元素都在《百年孤独》小说中夸张地得以映射体现。如“小镇的雨一下就是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香蕉园一片汪洋”,之后“十年又滴水未降”。最典型的就是结果出现的那场飓风,“飓风变成了猛烈的龙卷风,扬起了尘土和垃圾,团团围住了马孔多”。这些看似魔幻的自然场景,都深深扎根与拉美神奇自然环境中,运用夸张魔幻手法反映在作品中。
人的思想都扎根与自然环境。印第安人祖祖辈辈扎根在充满生态魅力的拉丁美洲,生活方式很原始、习惯于部落生活。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文明,同时也是培育了悠久了神话传说。印第安人崇敬自然,精通巫术,相信万物都有灵性,人死后有灵魂,会死而复生。《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塔织裹尸布与死神沟通、阿拉基尔用芦苇堵住喉头的伤口,在浴室里洗着脖子上血迹、阿拉基尔鬼魂日夜纠缠着布恩蒂亚一家等等,都是对于拉美神话文化的映射。
马尔克斯在写作《百年孤独》时,怀着对于当时历史时代的思考和感悟的。原始传统的拉丁美洲,在在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后,欧洲殖民者疯狂的涌向了美洲,大肆屠杀印第安人,更用文化理念侵略拉美大陆。比如:法国女郎、留声机、火车逐渐充斥了小镇;香蕉园里充斥着“上帝的威力”。香蕉园工人罢工,政府镇压罢工者,成群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看后让人不寒而栗。就如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写道的,“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甚至那些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乱七八糟地跟在梅尔加德斯的魔铁后面。”现实历史时代的混乱在魔幻中得以展现。
其实,这种混乱动荡不仅是历史时代的问题,更是当时社会矛盾问题的集中体现。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整个拉丁美洲沦落为欧洲殖民者的乐园,原来本地人逐步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直接导致了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内战、暴乱、动荡,使社会进入了恶性循环。整部《百年孤独》就是以当时历史背景展开的,全文魔幻现实主义也是立足于这些社会问题的映射。如奥雷良诺上校武装起义32次,全部都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为何而战?”直接陷入了绝望和孤独。这映射出那个时代传统与自由之间矛盾纷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深深苦难。
马尔克斯在对于历史变革的反思中,不仅隐射了社会问题,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主旨。在马孔多建立后,全体居民很快都染上了一种怪病——不眠症,传染性失眠让大家都变得很健忘。为了让生活不变得混乱,大家把所有东西上贴上标签,甚至要表明了物品的用途。所有人并不是去查明得病的根源,而是麻木的继续原先的生活,不断地跟健忘症作斗争。魔幻般健忘症,马尔克斯在象征贫民大众们的麻木不仁,对西方侵略面前的懦弱无助。就如多次罢工被血腥镇压后,公众都选择遗忘,而不敢去面对历史,完成民主复兴。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魔幻式的描述映射的不仅是现实社会问题,也有许多对于西方文化的隐喻。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出《圣经》,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和乌苏拉的“血缘婚”近亲结婚,结果印证了生下猪尾巴孩子的预言,犹如《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原罪”;马孔多的建立就如《圣经》中失乐园的重建,在世外桃源的自我流放;最后横扫小镇的飓风,就如《圣经》中描述的灭亡景象一般。这些相似之处,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了,西方文明在这块新大陆,与土著印第安文化之间的结合,特别是当地人在受到西方宗教思想影响下社会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
结语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既是神奇的,又是真实的;既有神话,又有宗教。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夸张渲染、映射象征,以小见大,马尔克斯将整个马孔多的兴衰变迁置于拉丁美洲的现实中去,每个生存的个体都是无法逃脱历史时代的印记,必须都背负着明显的社会特征和历史责任。作者在这样一个封闭愚昧、落后贫穷、麻木不仁的世界中,注定是孤独的,在等待公众的觉醒、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苏中,在一个魔幻的世界中窥视现实、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众议.再评《百年孤独》的经典与保守[J].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5)
[2] 黄俊祥.简论《百年孤独》的跨文化风骨[J]. 国外文学. 2012(01)
[3] 许志强.魔幻现实主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变法[J]. 文学研究. 2013(04)
[4] 王正蓉.试论《百年孤独》的双文化视角[J]. 外国文学評论. 2011(04)
[5] 朱景冬.《百年孤独》及其表现手法评析[J]. 世界文学研究.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