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敬的治边思想

2014-04-29曹程程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和亲

曹程程

摘 要:汉初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刘敬提出和亲安边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建立在武力征伐匈奴失败之后的以及汉匈力量对比的基础上。他的和亲安边的思想被统治者接受,和亲为汉初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刘敬;治边;和亲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2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已经和其部下射杀其父,自立为单于。随后他又轻易消灭了被他麻痹且在当时还比较强盛的东胡,又乘胜西进赶跑大月氏,南下兼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接着出兵燕代,全部收复了秦朝蒙恬所夺取的匈奴故地。此后,又征服了混庾、屈射、丁零、鬲昆和薪犁,成了西汉王朝之外的又一强大政权,给汉朝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巩固政权稳定边疆,谋臣国士献计献策。其中,刘敬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谋士。刘敬本名娄敬,齐国人,后因“其首谋都关中”见幸于汉高祖被赐姓刘,拜郎中,封关内侯。

刘敬的治边思想是安边抚远。

因为他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即国内连年战争,生产凋敝,田地荒芜,士卒疲敝,无力通过武力发动大的战争来维护边疆的稳定,但是又必须解决匈奴对大汉边境的侵扰。所以他的安边抚远政策的具体措施是和亲纳币.

刘敬认为如果汉高祖“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着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因此,刘敬的治边思路不仅是用金钱和美女贿赂蛮夷,更是希望用礼节束缚匈奴,用文化影响感化匈奴。他与匈奴达成了“和亲协定”。具崔明德教授书中所言,和亲协议主要包括:1、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2、汉与匈奴划疆立界: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勿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3、“汉与匈奴约为兄弟”,4、汉朝“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而匈奴不再侵扰汉朝5、双方进行“通关市”活动。刘敬的安边政策目的是避免战争,发展经贸关系,积蓄自身力量,而汉匈和亲后匈奴对雁门和云中侵扰相对减少的事实说明,刘敬的治边政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匈奴发展迅速,冒顿单于心雄志壮,蓄死士,射乃父,败东胡,逐月氏,并楼烦,带甲三十万,千里馈粮,逐鹿漠北,天下莫敢谁何。而汉朝是“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国力之衰,可见一斑。况且刘邦刚解白登之围,对匈奴仍心有余悸。即刘敬的治边思路是在武力攻伐没有起到作用之后提出的一种思路。匈奴强盛但国小民少,汉朝疲弱但国大民多,这也是大的弱国主动提出和亲纳贡,小的强国能够接受的重要原因。因为匈奴当时的物质文明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汉,还处于一种游牧文明状态中,轻工业不发达,日常用品无法自给自足,这也是匈奴接受议和的重要原因。不劳而获,何乐而不为?毕竟无法吞并大汉,在得到实际利益后,又与汉朝约为兄弟,平起平坐,他们的虚荣心也得到满足。因为两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均相差很多。所以,大国主动的议和纳贡获得了小国的嘉许。但是冒顿单于毕竟非等闲之辈,他接受大汉和亲也是为了暂时稳住汉朝,因为他无法短时间内吞并汉朝而又坐得实惠,何乐而不为!和亲前后,他对汉朝的军事进攻就缓和下来,态度也友好,并且开展互市。和亲日久,冒顿对汉朝继续袭扰,或者掠民吞土,或者要求开放互市范围,或者要求继续和亲,汉朝不胜其扰,只能续和亲以安匈奴。因此,从战略上讲,刘敬的和亲安边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在局部时间和局部范围有些不睦,但是从整体上讲,汉朝实行和亲安边的方略是符合国情的。而匈奴之所以接受的原因除了短时间内无法吞并大汉之外,还因为匈奴当时处于比西汉落后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是肥沃的牧场和众多的奴隶。因为匈奴是一个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的游牧民族,加上他们地处苦寒的边陲地带,物产贫瘠,除了畜牧业之外,其他东西都需互市得来。而西汉虽然国力不强,但是整体生活水平、物质文明水平明显高于匈奴,这就刺激了匈奴对中原财物的贪欲,因为获得财富是他们统治的基础和目的之一。

刘敬的和亲纳贡的思路被西汉前期的君王认可吸收并付诸于实践,在当时起到了使西汉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能够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增强国力,也是西汉初期治边的理论基础,但是后来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对此颇有不同。如汉武帝时期的大行王恢就认为“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背约。”唐朝刘贶认为,“高祖之和亲,不能久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评论道,“建信侯(刘敬曾被封为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司马大人的评论自有其独到之处,与弑父欺母之徒固无仁义可讲,因此刘敬的‘外孙不敢与大父抗礼的理由确有牵强之处,但是古人云小人喻以利,君子喻以义,何况刘敬的和亲纳贡之策双管齐下,在事实上取得了汉匈双边数十年的和平。可以说,没有刘敬的和亲安边,就没有汉武帝的远击匈奴。司马光是有名的史学家,固知战国时期通婚很多,只是他并不认同汉朝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通婚,这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表面看来,和亲纳贡似乎低人一等,让大汉失掉颜面;但是换一种思路来看,形势比人强,没有人生来就愿意低声下气,奈何势如此也?况且,刘敬并非是为了谄媚汉高祖才出策。刘敬的治国安边的思路是比较成熟的。在汉高祖打匈奴之前,他就反对出兵,从战略上讲,打仗打的是钱粮,兵民未动,粮草先行,但汉初民力凋敝,倾举国之力伐边疆之一隅,置国内空虚于不顾,实非国家之福。从战术上讲,两国敌对,而匈奴示弱于外,内必包藏祸心,因此刘敬认为不可轻动。忠言逆耳,汉高祖决心已定,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下狱,败归后,立释刘敬,自此言听计从。

除了和亲纳贡,怀柔匈奴之外,刘敬还提出固边之策,迁民实中。这说明刘敬的治边思想是一个整体,而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从整体看,他对外和亲纳贡,对内迁民固边。刘敬到匈奴签订合约时,自然对匈奴的人文地理有所考察,他认为“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意即首都距离强盛且善游记战的匈奴太近,而且秦中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一旦被匈奴实际占领,将对大汉政权的稳固有极大的威胁。因此要加强大汉在关中边境地区的实力,迁民防备匈奴。这样在都城与匈奴之间就有一个缓冲地带,不至于因匈奴的突袭而灭国。等于说,从一签订和约就开始着手防备和打击匈奴的准备,即外和亲而内蓄力。从后来汉武帝远击匈奴的实现,我们不难看出刘敬和亲的苦心。

刘敬和亲思想的产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所谓偶然性是指陈平用“美人计”使汉高祖刘邦解除了平城之围;所谓必然性是指汉匈力量对比中汉朝处于劣势地位。刘敬的和亲匈奴的治边思想一方面来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而治意即順其自然,满足匈奴的要求。其内涵主要是与民休息,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经济国家是无法强盛的。而经济强大之后,必将平定边患,这也是顺其自然,都是谋国之道,只是确定的主要矛盾不同,方略和方法不同。另外从实际上,汉初国力空虚,连年战争致民生凋敝,皇帝乐得用一两女子弥边患。这也是刘邦伐匈奴失败后得出的结论:稳住弹丸之匈奴,先治关内之良土。从现在看,刘敬的和亲政策绵里藏针,是符合积极的防御政策的,和亲于国有利无害。

参考文献:

[1]《汉书》卷94《匈奴传》,第3762、3764页

[2]《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95页。

[3]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和亲
邓国精
两汉前期汉匈和亲之比较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从“封王戍边”到“和亲弭兵”——西汉初期北疆边防策略探析
以交河公主事迹为中心看唐与突骑施之关系
元代昭君诗体现的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
政治关系亲属化才是“和亲”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