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老庄“处下”思想的当代之鉴

2014-04-29高长峰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之德吴王不争

高长峰

摘要:处下是一种雅量,它需要心境宽广,包容不争,亲和友善,谦虚谨慎。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论述,在《庄子》一书中又有许多印证。在当今社会,懂得处下,在做人、为事、为官中都会大受裨益。

关键词:老庄处下当代之鉴

所谓处下,就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雅量,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能用平和谦恭的态度待人,将自己放在低处,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怎样做到“处下”,在《道德经》和《莊子》中有许多智慧可资借鉴。

一、柔弱胜刚强

老子从现实世界里观察到,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发展前景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亢极而变,要走下坡路的。

在七十六章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后是枯槁的。老子由此得出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在老子看来,柔弱与刚强是两个对反的关系,任何事物在其新生时都是柔软而弱小,事物的成长过程就是柔弱而刚强的过程,在刚强之后走向死灭。既如此,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状态,经常处于柔弱地位,便可以延缓甚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乃至避免走向死灭。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也是“处下”的智慧。老子喜欢以水为例来说明“柔弱胜刚强”。他在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水,然而攻击坚硬东西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取代它。这非常深刻,有一个成语叫“水滴石穿”,是说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这种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大事;当水积聚到一定量之后,可以形成滔滔洪水,具有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因此老子对水充满浓厚的兴趣。

而庄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柔弱胜刚强”。在《人间世》篇他讲了一个叫支离疏的人,他两颊贴近肚脐,肩膀高过头顶,发髻直指天空,五官向上翻着,胯骨权当两肋。他做一些杂活就可以养活自己。朝廷征兵时,支离疏大摇大摆地走在征兵人中间,不必担心被挑中;朝廷有大规模徭役时,支离疏因为身体残疾,可以不参加;朝廷赐给老弱病残粮食的时候,支离疏可以享受三钟粟、十束柴火。支离疏以无用之用使自己得享天年。那些强大、健全的人却不一定得到支离疏的人生结局。这也同样验证了“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以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二、不争与谦下

老庄“处下”智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争与谦下。

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到“不争”的,有八次。老子在这里反复强调“不争之德”、“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这些表述看,不争是一种“处下”的智慧,是一种德,将自己放在低处、后面、贱位,但这恰恰是“无为为之而合于道”的境界,获得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老子的不争也并非是对“争”的放弃,而是以不争为争,是“争”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争”更有效、更深入,它不争于一时一事,而是争于久远,不争于表面而争于根本。这是一种大智慧。

与不争之德相匹配的是谦下之德。《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意思是说大国好比在水的下游,它是天下各国交汇的中心,也是各国的母体。柔雌常以静(不争强好胜)制胜强横,因为柔雌常将自己至于下位。天下之雌性动物,是以温柔征服天下之雄性动物。牝胜牡即是阴胜阳、静胜动。同理,如果大国能够以谦下守静之德对待小国,就可以获得小国的拥护和归顺;如果小国以柔和守静之德对待大国,则可以取得大国的尊重和保护。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是善下所致。因此老子说“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做人亦然,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是谦下做人的最高境界。

庄子通过故事来印证老子的思想。在《让王》篇,庄子讲了许多故事来说明不争与谦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王古公亶父住在豳地,北方狄人攻打他,他用皮帛事奉而不被接受,用犬马事奉也不被接受,用珍珠宝玉事奉还不被接受。原来狄人所要求的是土地。豳地百姓纷纷要求与狄人开战,古公亶父说:“和别人哥哥住在一起却要杀掉他的弟弟,和别人父亲住在一起却要杀掉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留下吧!做我的百姓和做狄人的百姓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不要为了土地而害了土地上的百姓。”于是离开了豳地迁往岐山。但百姓却成群结队地追随他,在歧山下成立了新的国家。这是不争善胜、谦下之德最好的回报。在这一篇,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不同层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处下”。

三、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处下”并非易事,需要克服许多人性弱点,比如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等。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老子告诉我们,“处下”要克服这些弱点,他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说,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够成为长者。人一旦喜欢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会滋生骄傲情绪,做事高调张狂,老子反复强调其危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一个人轻易许诺必然却少信用,越认为事情容易,遇到的困难就越多,这是学会“处下”的大忌。老子对此提出了对策,这就是戒满盈、敛锋芒。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持执满盈,不如适时而止;锋芒显露,锐势难以持久。

庄子同样主张低调行事。在《知北游》篇,有这样的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说,天地有崇高的美德却不言语,四季有明显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固定的原理却不说话。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逞强好胜庄子是极其鄙视的。在《徐无鬼》篇,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吴王过长江时,登上猕猴山。群猴看到人,都惊慌失措四散逃往荆棘丛中。惟独有一只猴子,蹦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将箭接住。于是吴王命令随从乱箭齐射,猴子遂被射死。吴王回头对他的爱臣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机巧,依仗它的敏捷而向我挑衅,落了个丧命的下场。引以为戒啊!千万不要以骄横的态度待人。” 这充分说明“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悍的人不得好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的训诫,足见逞强好胜的危害。善用“处下”的人,是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

[2]臧知非.论语[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1986.8

猜你喜欢

之德吴王不争
张之洞的“三不争”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艾草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人生“十不得”
不争的函谷古道
常修“四为”之德
不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