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发展战略分析
2014-04-29李文竹杨春兰
李文竹 杨春兰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内外资源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优势与弱势,分析研究了增强学报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应采取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社会科学类学报 发展战略 学术影响力
随着我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作为学术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为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类学报在学术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情况下,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如何选择发展战略,以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本身的弱项,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影响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发展走向的关键问题。
在此项策略研究中,我们选取了718本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其发展的优势及弱势因素,试图构建起增强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发展策略体系,为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照。①
一、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优势分析
近 30 年来,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數量和种类均创历史新高。这一发展的背后,体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学报的自身努力。
(一)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环境支持情况良好
1.政策环境支持。一方面,宏观政策的支持为期刊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2011年,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发展文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业来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前行注入了新的动力。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的相关内容也对期刊业的改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期刊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环境和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出版单位分类实施评估的实践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期刊业做大做强。2010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同时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出版管理条例〉的决定》,其中第52条规定:“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版单位综合评估办法,对出版单位分类实施综合评估。”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对教辅报刊、行业报进行了分类评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又于2012年8月启动了针对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的综合评估工作。
2.基础建设和科研力量支持。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是高校,主管单位是国家或省市级的政府教育部门。据调查,目前我国92%的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都得到了主管主办单位的一定支持,高校一般会按照国家对正式期刊的建设要求给予学报一定的人、财、物等办刊支持,如将学报作为学校发展规划战略的一部分,提供固定的办刊场所和办公设备,设立编辑部,配备一定编制的专职或兼职编辑人员负责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等。据调查,在技术设备方面,约有95%的社科学报所具有的技术设备能够满足期刊管理、经营和采编人员的工作需要。
此外,高校具有庞大的学术指导力量,为高校学报提供了强大的学术科研依托,这是其他类型的出版企业所不具有的,这些都为高校学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基础制度建设较为健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基础制度建设较为规范,学报的规范化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报为完成编辑出版工作而制定的有关出版的章程、制度、规范,包括采访(约稿)管理制度,发稿管理制度和审稿管理制度等。据研究小组对718本高校社科学报进行调查统计显示,99%学报制定了相对规范的基本出版制度,如《学报编委会工作章程》《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能够满足基本的编辑出版工作需要。
二是为保证学报编辑部的正常运行所需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为保证出版工作的正常进行,69.6%的学报制定了相对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员工招聘制度、岗位任用制度和离职与辞退制度等;95.5%的学报制定了包括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在内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积极发展。
三是高校主办单位对于学报的各项管理及相关考核办法,以及主管单位对学报的学术评价制度或期刊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虽然在评价的科学性方面还有待改进,但在目前条件下,它对提高学报自身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人力资源状况较好
在各种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具备主导性的资源。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人的学术积累和采编策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刊物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学报编辑人员的学历和资质决定了学报发展的稳定性。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人力资源状况较好,在抽查的学报中,97.6%的学报负责人资质较优,具备副高以上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证书。学报编辑人员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程度较高,60%的学报编辑人员的学历达到本科以上,这就为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弱势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编校质量、学术影响力、经营能力、数字出版水平以及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学报编校质量差,差错率较高,未达到合格标准
通过对718本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编校质量差错率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知,1‱﹥差错率≥0的学报有181种,占比为25.24%;2‱﹥差错率≥1‱的学报有187种,占比为26.08%;3‱﹥差错率≥2‱的学报有125种,占比为17.43%。依照业界共识,期刊编校差错率超过3‱的,其质量即为不合格。因此,68.6%学报的差错率控制在3‱以内,整体质量尚可。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编校质量在不同学科、不同主管主办单位层级以及不同地域存在分布不平衡的现象。
在学科方面,我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进行了分类,其中文学类、法律类、文化科教类学报的编校质量平均差错率均超过了3‱,分别为4.39‱、3.97‱、3.09‱,这三类学科学报的编校质量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在主办单位层级方面,我们根据主办单位的情况,将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分为大学学报和高职高专院校学报,并对这两类学报的编校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编校质量差错率平均值为3.76‱,高于大学学报的2.67‱。因此,高职高专学报的编校质量较差,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各省市社会科学类学报编校质量情况不平衡。如,河南省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平均差错率仅为1.65‱,而内蒙古达到5.14‱,湖北、吉林、黑龙江、云南、辽宁、四川、贵州、陕西8个省份的差错率都超过了万分之三。这些都成为在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编校质量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学术影响力亟待提升
我们对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指标进行分析,以判断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水平。
1.总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表示的是期刊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显示该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总被引频次的平均数值为435.59次/刊,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年版》数据显示,其收录的6217种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为957次/刊。这一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总被引频次的整体水平低于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影响因子的平均数值为0.3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年版》数据显示,其收录的6217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0.390。可见,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影响因子水平低于平均值。
因此,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经营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随着期刊数据库的开发应用、网络出版的兴起,高校学报的有效发行量呈现出逐年递减之势。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报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读者面相对较窄,其订阅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或图书馆、研究院所等,这导致了高校学报发行量较低。调查显示,91%的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纸质期刊的邮发量在3000份以内,被人阅读的有效发行量就更低了。
同时,由于高校学报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最主要特征),学报因此而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学报主编多数由校领导或学校某个学科的带头人兼任,学报通常靠努力争取国家出版基金、高校出资、社会赞助等解决经费问题,广告发行的经营能力几乎未曾在学报发展中被重点考虑过,市场的思路自始至终就没有深入学报建设的内核中去。许多原本具有广告资质的高校学报上也很少见到刊登广告,编辑部或期刊社缺少负责广告发行的专业人员,编辑人员与出版发行市场也少有接触。此次调查显示,97.9%的学报无广告收入。因此,总体来看,除个别学报外,大部分高校学报没有广告收入或收入极低,整体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四)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数字出版和国际化
1.数字出版情况。当前,数字出版的曙光已呈现在地平线上,给我国高校学报带来了发展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处于数字化出版的初级阶段,调查显示,41%的学报能够达到出版网络版、多媒体数字期刊等数字化初级标准,具有一定的数字出版能力,如多数学报将已出版发行的纸质期刊电子化,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数据库”等,在网上出版发行。但是,学报前期的采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工作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在电子商务、户外视频播报、移动终端内容产品等方面较少有实践者。
2.国际化情况。在国际化方面,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长期以来,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受到管理体制、办刊模式等因素影响,办刊水平参差不齐,发行量小,据统计,在2011年海外发行量方面,只有24%的学报有海外发行。同时,我国社会科学类学报在学术水平、经营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量化指标上更是大幅度落后于国际学术期刊。据2011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期刊( 大陆地区) 被 SCI 收录的源期刊有 138 种,仅占其收录的全世界期刊总数 8288 种的 1.66%。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进入的则更少。
总之,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数字出版和国际化水平都较为不足,亟待发展提升。
三、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发展战略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既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难,亟待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有效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发挥自身实力,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
(一)质量战略
质量战略是学报发展战略的核心,学报应开放办刊,吸引优质稿源,提高高校学报学术水准。
学术水准、内容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的根本,是其创品牌的保障。对于学报编辑部而言,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放办刊,吸引优质稿源,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准。面对激烈竞争的期刊出版市场,一方面,开放办刊可以兼收并蓄,汇集学术精华,提升学报的学术品位;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报向外向型、企业化运作方式转变,从而有利于其走“大出版”之路。当前,有一些学报在积极实践着“开门办刊”的理念,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早在1996年内外稿的比例就达到1:2,此后,外稿数量更多;翻阅2013年的《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其校内稿件约占整本刊物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但仍有不少高校学报办刊目的是为本校教师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使得有些高校学报几乎被异化为评职称的工具,成为综合性“大拼盘”。
因此,建议我国高校学报应开放办刊,把不断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数字化战略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校学报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有以下几种设想:一是继续依托于同方、万方等期刊数据库平台;二是可以依托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未来建立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与学术论文发布平台”;三是可以仿照专业化期刊网站,由同类别的高校学报联合建立期刊网站;四是可以由教育部或者大型出版集团牵头建立高校学报网络出版平台,有人曾经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学报网络出版平台”,②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设想。
(三)国际化战略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有海外发行的学报较少,而且发行量也很低。为提高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的国际化水平,首先需要在编辑规范和审稿流程方面实现和国际接轨,争取做到作者队伍国际化和审稿人、编委会成员的国际化,为学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要利用网络集成平台来积极进行国际交流。目前,一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已成为当前学术期刊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高校学报要积极整合国内外出版和网络资源,建设规范的编辑、出版、发布和利用平台,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平台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第三,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出版。国际合作出版是国际化期刊的重要特征,与国际上已经发展成熟的出版机构合作,将他们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所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迅速提升。
(四)经营战略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和所有学术期刊一样,其纸质版发行量呈下降趋势。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经营能力的低下和发行规模的弱小,以及在数字化冲击下的下行趋势,亟待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推行。《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学术期刊改革给出了发展路径,即“对于在国家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中具有领先水平、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准,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条件不成熟的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可暂时保留,但要建立由科研部门分别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發行的运行模式,依托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搭建学术出版经营平台。”这种改革模式的核心思路是编辑和经营两分开的做法,即学术期刊编辑单位负责内容制作,而将排版印刷、在线出版、版权合作及营销发行等环节交给专门的出版单位,这种方式也许是对高校学报进行改革的破冰之举。
总之,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报改变办刊模式,在努力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国际影响方面,闯出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本文数据来源如下:(1)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学术指标数据,如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2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2012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2008》、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11-2012》、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南京大学来源期刊(2012-2013)》、科技部中信所研制的《2012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基础建设、人力资源、经营能力、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规范等方面数据,由研究小组对全国高校学报进行抽验调查获取。
②李忠富、黄冬华、高杰、佟建国:《网络环境下高等学校学报定位及集团化网络出版研究》,《编辑学报》2009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李文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春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