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4-29吴小琴等
吴小琴等
【摘 要】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风险,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的53例风险事件,对风险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3起护理风险事件中,有66.0%是因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不当、对患者解释不清等因素引起的;有43.3%是因科室药物或设备应用不合理造成的;有18.9%是因患者(或家属)对疾病不了解,或对临床救护工作有误解所致。部分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结论:药品设备、护理人员、患者等都是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要提高科室护士的风险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
【关键词】 临床护理 风险 心血管内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4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05-01
临床护理风险,指的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不安全因素所造成的病人死亡、伤残的可能性。在临床各科室中,心血管内科属于高风险专科,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诱因多,病情严重、复杂且变化快的特点,所以临床护理风险也相对较高[1]。为分析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风险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研究对本院心血管内科发生的53例风险事件做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的53例风险事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20~77岁,平均(58.3±3.2)岁。10例为单一病种,占18.9%,其余43例所患病种均≥2种,占81.1%。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及临床护理过程,分析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相关因素,同时提出防范护理风险的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53起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详见表1。由表1可知,53起护理风险事件中,有66.0%是因护理人員护理操作不当、对患者解释不清等因素引起的;有43.3%是因科室药物或设备应用不合理造成的;有18.9%是因患者(或家属)对疾病不了解,或对临床救护工作有误解所致。部分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3 讨论
3.1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科室,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都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引发医疗纠纷。所以,有必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针对具体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尽量避免、降低护理风险,这也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我院心血管内科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所引起的:
3.1.1 护理人员因素。在本此研究中,53起护理风险事件中,有66.0%(35/53)都是因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不当、对患者解释不清等因素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仅机械、简单地执行医嘱,未认真、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对患者存在的危险隐患没有足够的预见性;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所以很难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同时在发生突发情况后,也没有足够的应急处理能力;心血管内科病人普遍病情危重,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较大,从而造成了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身心劳累、精神紧张,容易发生护理差错,引发医疗纠纷。
3.1.2 药物或设备应用不合理。53起护理风险事件中,有23例都是因科室设备使用不恰当、药物应用不合理造成的,占43.3%,是继护理人员因素之后的第二大护理风险时间因素。在心血管内科中,在药物使用方面,大部分都有特殊要求,例如在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明确规定了药物滴注速度[2];在应用硝普钠时,必须注意按时更换和避光;由于血管刺激类药物(胺碘酮、多巴胺)容易发生静脉炎,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容易导致皮下淤血、血肿[3]。心血管内科病人在病情变化迅速或病情危重时,很容易出现心室颤动,若科室没有对除颤仪做好维护、管理,或医护人员对仪器不了解,操作不熟练,就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引发医患纠纷。
3.1.3 患者(或家属)因素。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除了护理人员因素、设备及药物因素以外,还有患者(或家属)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有10例都是因患者(或家属)对疾病不了解,或对临床救护工作有误解所致,占18.9%。这主要是因为患者与护理人员间沟通不足,造成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紧张,护理人员未能事先告知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病情突然改变时,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所以对救护工作、医护人员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进而引发纠纷。
3.2 预防护理风险的对策
3.2.1 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风险意识。护士长挑选典型的护理风险事件,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分析、讨论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倡护理人员加强学习,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操作技能。针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特点、注意事项、抢救流程等,科室护士都必须熟练掌握,以提高护理水平和应急能力,降低护理风险。
3.2.2 熟悉药物及设备的使用。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在使用药物前,认真阅读说明书,针对特殊用药,要做醒目标记,严格落实交接班工作。在配置新药前,要仔细查看配伍禁忌,针对实际应用中出现配伍禁忌但禁忌表未说明的药物,要及时记录好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物的应用时间、方法、剂量方面,要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保证药物应用的准确无误。此外,科室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抢救仪器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3.2.3 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同时做好心血管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特点,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总之,药品设备、护理人员、患者等都是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要提高科室护士的风险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小媚.风险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99-100.
[2] 洪晓华,洪洁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5):20-21.
[3] 蔡慧芳.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探讨[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 ,2013,(6):33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