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2014-04-29吴英
吴英
【摘 要】 目的:分析腰一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的优缺点,探讨骸关节置换术中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一硬联合麻醉法,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为“优”共44例(97.78%),麻醉效果“良”1例(2.22%),无患者出现麻醉无效现象;对照组麻醉效果“优”38例(84.44%),麻醉效果“良”6例(13.13%),有1例患者麻醉效果差,导致手术滞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抑制2例,恶心呕吐2例,精神异常1例;对照组术后呼吸抑制1例,恶心2例,精神异常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前采用腰一硬联合的麻醉方式,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腰一硬联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髋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 R614;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26-01
近年来,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现象频繁发生,使得髋关节置换术广泛被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通过手术方法将其置换坏死的关节面,达到切除病灶、消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和原有的功能[1]。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老年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该治疗方法多伴有刺激大、创伤大、出血多等缺点,加上患者多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给手术麻醉工作增加了难度,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为了探讨有效的麻醉方式,笔者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50~80岁,中位年龄为65.5岁;糖尿病30例,高血压36例,冠心病2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资料如下:(1)观察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2~80岁,中位年龄66岁;陈旧性股骨头坏死20例,股骨颈骨折15例,粗隆间骨折10例;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压19例,冠心病12例;所有患者行置换术前均采用腰一硬联合麻醉方法进行麻醉。(2)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50~79岁,中位年龄65岁;陈旧性股骨头坏死18例,股骨颈骨折16例,粗隆间骨折11例;合并糖尿病16例,高血压17例,冠心病12例,所有患者行置换术前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麻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工作,包括术前8h禁食,术前1h对患者肌内注射地西伴5mg,采用鼻导管给予患者持续供氧3L/min,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
1.2.1 对照组麻醉操作方法(硬膜外麻醉):取患者侧卧位,在患者椎部位L2 、L3处进行硬膜外穿刺,完成穿刺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随后稍微抬高患者头部,取平卧位给予患者注射1.5%盐酸利多卡因3ml,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部麻醉中毒或全脊麻征象等,如果出现不良药物反应现象,应当积极采用有效措施解除患者不良应激。随后根据患者麻醉平面分次给予小剂量的0.5%盐酸罗哌卡因,完成麻醉操作。
1.2.2 观察组麻醉方法(腰一硬联合麻醉):按对照组穿刺方法行穿刺成功后,采用2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并在脑脊液缓慢溢出以后,以0.2ml/s的注射速度注入10.5%盐酸罗哌卡因,完成下腔穿刺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随后取患者平卧位,再根据患者的麻醉平面分次给予小剂量的0.5%盐酸罗哌卡因,完成患者麻醉工作。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情况,如果患者血压急剧下降,应采用静脉注射麻黄碱控制患者血压;如果患者出现心率低于5.5次/min,则给予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保持患者心率正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麻醉前后5、10、20、30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等各项指标值,同时注意患者术后不良药物反应情况,比如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1.4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实施不同的麻醉方法后,评价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等级评价标准为:(1)麻醉效果为“优”:患者肌松状况十分良好,实施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疼痛感,患者面部神情自然平静,无需其他辅助药物;(2)麻醉效果为“良”:患者自感輕微疼痛,术中出现不适感,给予麻醉性镇痛药后恢复平静;(3)麻醉效果为“差”:患者表现强烈疼痛感,手术无法正常实施。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麻醉效果为“优”共44例(97.78%),麻醉效果“良”1例(2.22%),无患者出现麻醉无效现象;对照组麻醉效果“优”38例(84.44%),麻醉效果“良”6例(13.13%),有1例患者麻醉效果差,导致手术滞后。可见观察组采用的腰—硬联合麻醉法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完成置换手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呼吸抑制2例,恶心呕吐2例,精神异常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呼吸抑制1例,恶心2例,精神异常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后5、10、20、30min的HR与麻醉前无明显变化,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BP和DBP随麻醉时间5、10、20、30min逐渐下降,但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SpO2均有所提高,但两组间无差异比较,表明两者间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老龄患者是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关节疼痛等疾病的高危人群,由于老龄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身体抵御功能下降,对手术的忍耐能力很大程度下降,同时老老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较多,对置换手术麻醉提出更高的要求。通常临床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方式包括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腰一硬联合麻醉等三种方式,对于缓解患者手术疼痛感和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组研究对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腰—硬联合麻醉方法明显优于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方法,具体主要原因有:(1)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方法具有良好的肌松效果,麻醉止痛见效快,且其低平面的阻滞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影响低,可以有效避免气管导管留置期间产生的不良应激反应。但由于老龄患者脊柱钙化和蜕变程度较严重,加大了穿刺的难度,极易出现单侧阻滞导致麻醉失败,据相关资料表明硬膜外麻醉失败率高达9.55%,本组研究中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麻醉无效,导致手术无法进行。此外,连续硬膜外麻醉极易对冠心病患者造成较大的药物刺激作用,加大辅助镇静剂药物的使用,容易产生呼吸抑制、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2)腰一硬联合麻醉是结合硬膜外麻醉和腰麻两者的优点,用药量小,麻醉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局部药用量少,局部麻药中毒发生率低,符合高龄患者对手术承受能力的,对麻醉作用要求高的特点。本组研究观察组麻醉效果优率97.14%,且麻醉起效时间快,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手实施腰一硬联合麻醉具有麻醉见效快,用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麻醉效果明显,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袁瑞侠,高志秋,满忠.65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髖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J].临床医学,2011,10(04):123-124.
[2]杨安波,杜玲.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8(10):89-90.
[3]董万超.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1,09(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