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德育观的培养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策略

2014-04-29卢频

知识窗·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卢频

摘要:主体性德育观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是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分析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并对在高职院校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必要性、道德对人的影响、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和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观 高职院校 德育创新策略

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探讨的重点课题。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吸纳现代德育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培养现状及必要性

(一)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

目前,我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积极进取型。这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他们进取心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②被动型。这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70%,他们不违反校规校纪,以读三年书领个文凭为目的,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目前学生中的主流;③混日子型。这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他们不求上进,整天上网,只知道混日子;④破罐破摔型。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进入高职院校后想用功学习,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结果令他们彻底失望,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

(二)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需要

1.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我国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战略举措,对高职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单纯的掌握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型高职生成为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2.高职生思想、行为上的新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确立主体性道德观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出多元化,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高职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主体意识增强、权威意识减弱;渴望独立与平等,但受阅历与认识的限制,对前途充满了不安。因此,唤醒高职生以“成功者”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用德育拓展和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客观要求。

3.职业院校激烈的生存竞争要求德育教师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职业院校要坚决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模式、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庭怎样才会满意?学校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既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德育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的变革,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个人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这种背景下,着力使每个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就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

(二)主体性德育观的特点

1.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人格为方向

主体性德育观既重视学生主体人格的提升,又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既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实践主体。

2.以营造尊重、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氛围为载体

教师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

3.以实现德育的内在自塑为目的

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把教师的主体性纳入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中,更多地强调了在教师主体主导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主体性道德观。

三、开展主体性德育观教育的途径

(一)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应达到的水平,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也会有意无意地在其他各科的学习中验证这种情绪,因而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也要渗透德育内容。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主体,但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教师应通过挖掘各种隐性、显性的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不同的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合作意识。

(三)抓住高职院校的社会开放性优势,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

德育工作实踐化,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实践、实习实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类。校园主题实践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实践,可采取的方法有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实习实训实践指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社会实践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志愿者活动等。

(四)积极探索德育教师的角色重塑

主体性德育观既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且通过组织对德育原理、品德发展、心理学等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还要求增强全体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全员意识,从而以教师的主体性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教师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侧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道德生长点。

参考文献:

[1]石芳华.主体性德育观:高校思政教育人性化的回归[J].上海电院学生工作,2004,(2).

[2]张建.人性的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