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施事语力对等性浅析《红楼梦》修辞翻译

2014-04-29李晓莉

2014年33期
关键词:杨宪益原文中霍克

李晓莉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众多修辞手法的翻译是决定译文能否充分再现原著中的精妙之处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红楼梦》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出自英国的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本文将着重比较分析两种版本译文对书中修辞的处理方式,探讨施事语力对等性对修辞手法翻译的运用。

关键词:施事语力对等性;修辞格翻译;《红楼梦》1.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不论其艺术价值还是文学成就,都可谓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水平。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水平也为后人所称道,其中又以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对众多修辞手法的翻译也是决定译文能否充分再现原著中的精妙之处的关键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当前《红楼梦》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出自英国的大卫霍克斯和楊宪益戴乃迭夫妇。本文将着重分析比较两种版本译文对书中修辞的处理方式,探讨施事语力对等性对修辞手法翻译的运用。

2.施事语力对等性

翻译对等性研究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点之一,在Shuttleworth 和 Cowie名为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将其视为“描述了存在于原语言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本质关系”(Shuttleworth and Cowie,2004)。因此,一直以来都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对等性进行研究和阐述。例如,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何自然结合语用学的研究理论,在Notes on Pragmatic一书中提出了语用等效。Hickey(2001)将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三分法进一步运用于对等性研究,并将其研究重点放在以言成事行为上,提出目的语文本的言语行为成事性潜在效果必须与原语言文本的成事性潜在效果一致,即达到成事行为影响对等。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翻译对等性的研究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探讨,也能够使翻译的本质得到更好的阐述。

当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以言施事行为上时,便可对施事语力的对等性进行研究,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准确或尽可能准确地使言语行为中的原语言文本的施事语力在目的语文本中得到再现。根据澳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每一个言语行为中都含有施事语力,即“表明说话人的意图的行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姜望琪,2003:35)。因此,当一个言语行为在原语言文本中表达的具特定的施事语力在目的语文本中得到再现时,即实现了施事语力的对等。实现施事语力的对等性至少要求言语行为在目的语文本中的施事行为分类应与原语言文本中的一致,不可出现遗漏,添加或者误译。

3.《红楼梦》的修辞翻译

通过分析杨宪益、霍克斯两位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中修辞手法上的一些典型实例的处理,本文对两位译者关于一些修辞实例的各自翻译特点进行对比与研究,以便能够展现出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差异在施事语力对等性方面的体现。

3.1 委婉语

委婉语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说话人或作者出于忌讳或礼貌,使用委婉曲折、含蓄暗示或较为文雅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那些可能会受到听者、读者某种程度上的怀疑、拒绝甚至是厌恶的直率说法的修辞方式(谭学纯和朱玲,2001)。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够减少了言语的刺激性,有效地调节了言语行为中施事语力的“度”。在《红楼梦》的原文中,曹雪芹使用了大量的委婉语,即能充分体现汉语的语言文化特色,也能体现语言的丰富性。因此,杨宪益、霍克斯两位译者的英译本又体现了委婉“度”的差异和施事语力再现时“度”的差异。

在委婉语的使用中,对“死亡”的委婉说法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对不同的人的死亡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根据死者的年纪、身份和阶级都有不同的说法。例如,第六十三回贾敬去世时原文的描述为:“‘……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曹雪芹,1991:462-463)。关于贾敬的死亡曹雪芹用了三个不同的委婉语:“宾天”、“没了”、“升仙”。“宾天”是指对尊者之死的委婉表述,意思是帝王、君主死后必然做天帝之上宾;“没了”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而“升仙”就可以理解为:升天成仙之意。

杨宪益的译文为:

“The old masters ascended to Heaven !”They announced.Everybody was consternated.“He wasnt even ill,how could he pass away so suddenly?”They exclaimed.The servants explained,“His Lordship took elixirs everyday;Now he must have achieved his aim and become an immortal.”(Yang and Yang,1978(2):393).

霍克斯的译文为:

“‘Sir Jing is dead !‘Dead?Everyone gearing them was incredulous.‘But he hadnt been ill.How can he have died so suddenly? ‘He spent all his time looking for the secret of immortality. Said one of the servants,‘Perhaps he found it and went off to heaven.(Hawkes,1973(3):239).

杨宪益将“宾天”译为“ascended to Heaven”,“升仙去了”译为“become an immortal”,“immortal”的意思是“神仙”、“长生不死的人”,充分地再现了家人和下人在谈论家里的长者贾敬逝世时言语行为中的施事语力的委婉度。霍克斯在翻译此段中将“宾天”译为“dead”,“升仙去了”译为“went off to heaven”,似乎译的太过直白,丧失了原文中的委婉语气。比较起来,杨宪益更注重保留原文中的避讳和再现施事语力的委婉度,而霍克斯对此则不甚在意。

3.2 双关

双关指的是借助于语言中存在的同音或多义字情况,故意造成一言多义的一种修辞方式(谭学纯和朱玲,2001)。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谐音双关为主题服务,刻画人物性格。但由于英汉语言没有历史和文化联系,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谐音字词,译者只好另想办法。因此,难免影响施事语力对等性的实现。

例如,在第六十六回,宝玉和柳湘莲谈起了尤氏姐妹,说:“真真是一对尤物,且又姓尤。”(曹雪芹,1991:486)。曹雪芹使用了“尤物”和“姓尤”这一双关,表面上表明了她们的姓氏,另一方面,一则巧妙地赞叹了尤氏姐妹的美貌,同时也暗示了她们最终不得不沦为男人的玩物的悲惨命运。从施事语力对等性的角度而言,这一语句中含有两个施事语力。这样的双关在英语里很难完全体现出来,因此译者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杨宪益的译文为:“She and her sister are really a pair of beauties.”(Yang and Yang,1978(2):444)。他放弃了原文中的双关,直接说明尤氏姐妹的美貌,但第二层施事语力就完全丧失了。霍克斯的处理很巧妙,其译文为:“You San-jie,you see:even the name makes her yours!”(Hawkes,1973(2):303)。霍克斯虽然放弃了原文中“尤物”的字面意思,但是却用You和yours的双关来代替,将第二层施事语力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同时还不失巧妙之意。

又如,第十九回,宝玉在给黛玉讲故事时,借故事中一只小耗子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曹雪芹,1991:131)。从原文中,不难看出,为了博得黛玉欢心,宝玉借小耗子之口用“香芋”和“香玉”的双关称赞了黛玉过人的美貌和非凡的气质,既不过于直白又精巧可爱,他对黛玉用心用情之深由此可見一斑。霍克斯的译文为:“The vegetable tuber is not the only kind of sweet potato.The daughter of our respected Salt Commissioner Lin is also a sweet potato.She is the sweetest sweet potato of them all.”(Hawkes,1973(1):398)。他把“香芋”和“香玉”的双关换成了sweet的重复来表现,宝玉的聪明可爱顿时跃然纸上,很是精彩。而杨宪益的做法则是直译加注,说明“这是一个不可译的双关语”,这样宝玉言语中的施事语力没有得到再现。其译文为“You only know what sweet taros are,but dont know that the daughter of Salt Commissioner Lin is sweeter than any taro.”1(1.This is an untranslatable pun.The yu in Tai-yus name has the same sound as yu meaning “taro”.)(Yang and Yang,1978(1):283)。

4.结语

包惠南(2001)在《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中曾说:“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同样,语言感染力的削弱或丧失也会极大地影响施事语力对等性的再现。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霍克斯更注重利用英文自身的修辞格,尽量创造接近原文的效果,而不拘泥于字面的意思,因此更容易实现施事语力的对等。而杨宪益则更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和字意的翻译,更多体现了原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放弃施事语力的对等性以达到忠实传达文化意义的目的。总体而言,无论是杨宪益还是霍克斯在翻译原文中众多的修辞格上都采取了大量巧妙灵活的处理方式,各有其精彩,也有值得商榷和推敲之处。(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Hawkes,D.1973.The Story of the Stone.London:Penguin Books.Vols.1,2 & 3.

[2]He,Z.R.2003.Notes on Pragmatics.Nanjing: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3]Hickey,L.2001.“Perlocutionary Equivalence:Marking,Exegesis and Recontextualisation”in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edited by Hickey,L.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Nida,E.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 – 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Shuttleworth,M.& Cowie,M.2004.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Yang,H.Y.& Yang,G.1978.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s.1,2 & 3.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7]包惠南 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9]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冯全功《红楼梦》中修辞哲学的英译[J].民族翻译,2012(4).

[11]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谭学纯 朱玲 广义修辞学(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杨宪益原文中霍克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也谈导数的易错点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