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犹太人的中国情
2014-04-29卢伟堂
卢伟堂
从1939年来到中国,到1949年返回奥地利,他一待就是整整10年。10年里,他爱上了中国,眷恋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绘上了一笔浓重的国际主义色彩。他就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犹太人罗生特。
来中国的那一年,罗生特36岁,拥有医学博士学位。他曾因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被捕。获释后,被驱逐出境。同那个年代的3万犹太人一样,他选择了唯一的避难地——中国上海。
落地、生根,罗生特在上海开了家诊所。然而,日渐富裕的生活,并不让他满足。他常因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愤怒,因千疮百孔的社会而痛心。
一天,罗生特与沈其震医生聊天,表达了对敌后根据地的向往。他不知道,沈其震正是新四军卫生处处长。陆陆续续的接触中,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深深种到了罗生特的心里。
1941年初春的夜晚,上海一间小咖啡馆里,罗生特见到了新四军特派员吴医生,他紧紧握着吴医生的手,激动地表示:“参加新四军,治疗伤病员!”吴医生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久,罗生特便走上了通往苏北的路,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世界。在苏北,罗生特受到了新四军将领的热烈欢迎,更受到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的亲切接见。很快,罗生特便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他穿梭在军营里、战士间,看病问诊、实施手术、培训医生……他还亲自筹建了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为那个年代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护人员。
生活中,罗生特随性而简朴。吃、穿、睡都和普通战士一样,分给他的枣红马,他总是让伤病员骑,自己徒步。组织上多次表示要给他以必要的照顾,他却总是摆手拒绝。他说:“我来中国,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革命。”在不看病的夜晚,罗生特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他在日记里写道:“事实使我坚信,共产党人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1942年春,罗生特提出入党申请。陈毅知道后很高兴,愿当他的入党介绍人。随即,罗生特成为中共特别党员,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极为特殊的。
罗生特与陈毅,从见面之初就彼此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陈毅赞他是“活着的白求恩”,在给罗生特的信里写道:“新四军的艰苦斗争为你所亲见、所身受。新四军的一切,你永远是一个证明人。”
战火纷飞的年代,枪林弹雨的战场,罗生特不辞辛劳,把一个又一个伤病员从死亡线上拉回。
1943年,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罗荣桓患了尿血症。受陈毅委托,罗生特来到山东。在为罗荣桓治疗的两年中,他日夜操劳,感动了罗荣桓及家人,罗荣桓5岁的长子亲切地称他为“大鼻子叔叔”。
1943年11月,滨海战役正打得激烈,罗生特在离前线不远的村庄里做手术,一连几十台手术,早已力不可支。当他听闻前线有人受伤,便纵身上马,一口气跑了几十里,累到心脏病复发,却还是坚持做完了手术,挽救了伤员的性命。
一天,他右肾旧疾复发,正卧床休息,忽听得门外来人,一位当地的百姓找他给小孙子治病。他不顾警卫员劝阻,挣扎着起床,急切地说:“快带我去看看孩子!”患儿得到了及时诊治,恢复了健康,老乡感动得热泪盈眶。
多年后,一位中國老人给来访的罗生特的侄女安·玛格丽特·费丽亚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没有罗生特医生,就没有俺一家人。”
1949年11月,阔别祖国10年,罗生特再次踏上了故土。此时的他,健康已每况愈下,1952年4月22日,他因心肌梗塞逝世,走完了他短暂、颠沛却充满了战斗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的人生历程。
罗生特在临终前,仍然想念着中国。那一段风华正茂之年的拼搏与奉献,不仅成就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也书写了中犹关系史册的重要一页,更展现了一位犹太人深刻隽永的中国情。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