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失实原因新探
2014-04-29田艺霏,张彤
田艺霏,张彤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和手机等终端的广泛普及,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便利等优势,成为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新宠,新闻不再局限在报纸、电视、收音机等传统载体上,网络新闻应运而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新闻存在的失实问题,需要我们警惕和重视。
关键词:新闻失实;浅阅读;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52-02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1]。
网络新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和应用,公众参与度的提升,网络新闻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目前网络新闻面临着严重失实的问题,成为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试从浅阅读时代受众浅阅读习惯,网络新闻转载泛滥,把关人角色定位不明三方面对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新的探析。
一、浅阅读时代,受众浅阅读造成的失实
浅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概念,指的是不深入细致的阅读方式,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不做精神和思想的深入探究和分析[2]。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具有碎片化、快餐化、跳跃性的特征,是“快餐”文化的典型表现。人们习惯于获取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信息内容,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更多的新闻侧重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新闻内容呈现快餐化;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少塌下心来阅读新闻,大多停留在“浏览”层面,新闻阅读往往一目十行有选择的阅读文章部分内容,则表现出新闻阅读跳跃性的特征。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细致阅读文章,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让人们的阅读失去方向。因此,人们通过微博、手机报等多种手段,迅速享用海量信息,产生信息的满足感。浅阅读成为当下人们普遍采取的阅读方式。但是,浅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受众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观性原因。
首先,浅阅读时代,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3]。这种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阅读,让受众的阅读带有主观性,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标题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偏听偏信,以偏概全,还有可能成为谣言的帮凶,助长谣言的泛滥。最终造成原本真实的新闻源经过多次的主观改造最终变成了完全失实的新闻。
其次,浅阅读时代网络新闻的碎片化,也是造成新闻失实的另一原因。浅阅读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者为了顺应受众浅阅读方式,往往将一个整体的新闻事件“打碎”, 阅读出现了更多的非连贯性和碎片化,这些对于完整准确理解一条新闻、认知新闻事实的原貌都有不利影响。一些网络新闻的浏览者往往被各种链接左右,深陷其中,失去了阅读的专一性和自主性,到头来不知道自己阅读的新闻到底是什么,主要事实信息是什么[4]。片面的突出夸大人们感兴趣的新闻点,甚至只写人们关注的方面,用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新闻的失实。
二、网络新闻的转载泛滥
迅速及时的特性使得网络浏览新闻信息的人数占了很大的比重,网络新闻方式显然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但即使如此,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不升反降,备受诟病。从韩寒被结婚到金庸被死亡再到李宇春整容死……网络新闻制造了许多虚假新闻,让原本不堪一击的公信力变得岌岌可危。造成人们为求新闻“真相”,而诉诸于传统媒体的局面。这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悲哀,也是网络新闻真实性面临的困境[4]。造成网络新闻的附属地位主要由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网络新闻的新闻源复杂,极易造成源头失实。网络新闻的新闻源既来自传统媒体又有商业网站的信息发布还有个人发布的消息。由于网络新闻的来源渠道广泛,也难免带有异性的随意性,并导致网络新闻的失实[5]。而这种报道往往集中于社会新闻,网络新闻编辑为了获得高点击量、满足读者的猎奇性和趣味性,盲目转载新闻,大肆夸大标题,形成文不符实的“标题党”。既在无形中降低了网站的公信力,又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另一方面,网络新闻盲目转载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非专业的网络采编团队。网络新闻的采写编团队很多没有受过基本的新闻素养培训,缺乏新闻意识,只是盲目追求新鲜及时的“快”新闻、刺激性报道。与传统媒体不同,他们的业务重点不在于采写而在于编辑,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将最新的报道更换标题转载到自己的网站上,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不去仔细审读,没有起到把关人的作用,最终造成网络上虚假新闻泛滥的局面。
这两个方面造成了网络新闻的格调不高,阅读性不强,成为了各种新闻的转载基地,缺乏深度思考和原创性,使得网络新闻漏洞百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前抬不起头,亦步亦趋,处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新闻源真实性无法保证,新闻采编团队素质无法提升,网络新闻只能陷入“转载——失实”的恶性循环中。
三、把关人角色定位不明
“把关”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是指“把关人”(新闻编辑)在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对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所作的选择和取舍。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6]。因此,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即新闻编辑担负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与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相比,网络新闻的把关人并没有真正起到新闻把关的作用。网络新闻的编辑往往集采写编于一身,由于掺杂了编辑过多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关人对网络新闻进行随心所欲的自由阐释, 并且这种诠释通过网络迅速得以传播[6]。这种随心所欲导致网络新闻的把关人为了利益最大化而放松了把关,使得很多把关人形同虚设,把关由事前把关变为了事后监督,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网络新闻把关人的网络编辑选取稿件往往以新鲜性、刺激性作为稿件选取标准,最大限度吸人眼球获得高点击量。道德标准、人文关怀、实事求是的稿件选取的传统标准被弱化甚至摒弃。再经过网络上“乘数效应”的迅速传播,一条失实的网络新闻便被堂而皇之的 呈现在大多数公众面前。
另外,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传者和受者双重角色。当人们发布、转发信息时,要对自己的言论和转发产生的后果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网民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担负起把关人的角色,对自己的言论把关,对自己转发的信息负责。而现实情况是,广大网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把关人的角色定位,享受着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权利,却没有履行对自己言论把关负责的义务。
把关人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得网络上应当担负把关责任的人忽略了自身的职责,放纵新闻失實的发生,造成网络上侵权事件频发,网络公信力备受挑战。因此,要明确把关人自身的角色定位,同时也要明白,网络媒体属于大众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对公众负责,理所当然地担负着为受众“把关”的责任[6]。
四、结 语
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公众接受新闻讯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放任网络新闻失实报道继续发展,其影响不仅是造成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下降,还有可能波及整个新闻行业。因此,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刻不容缓。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或许会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新闻失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网络新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106. htm.
[2] 唐励.浅阅读时代报纸编辑的把关人素养[J].中国出版,2011(14).
[3] 彭敏,江帆等.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N].人民日报,2010-08-23.
[4] 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
[5] 陈珊丹.浅谈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失实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1(3).
[6] 黄曼青.网络新闻传播失真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