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014-04-29蒋志勇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世界观实践

蒋志勇

【摘 要】在科学的实践观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标志着哲学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哲学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根本变革。因此,只有正确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理解哲学史上的真正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实践;哲学变革;世界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它旧哲学的根本标志。科学的实践观标志着哲学的伟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哲学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根本变革。因此,只有正确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理解哲学史上的真正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自然界先在性、客观性原则之上的唯物主义,并通过引入实践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观与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而哲学史上的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真正变革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为基础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伟大变革,就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之上进一步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化的自然,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关于自然观的学说。唯心主义将自然界的基础归结为精神,在康德那里自然界被看做是人的认识形式先天建构的,是不可知的;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运动的产物,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宗教神学将自然界看成是上帝创造的。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但是机械的、片面、孤立的理解自然界,费尔巴哈直观的形而上的理解自然界,将物质自然界看成是自然而然的、是独立于人的、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感性存在。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中指出“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i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物的方面,而不从主体方面、从自然界的对象性中去理解自然界,这就忽视了感性的实践活动在自然界的对象性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ii这就在根本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哲学的缺点,即忽视了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中理解自然界。

馬克思认为人们所面对的感性世界不再是那个独立于人的原初的自然而然的自在的东西,在自然界创造人类后,人类反过来将自然界当成了自己改造的对象,是对象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iii这就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上的变革,即认为自然界是包含着人类实践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它既是人类利用自然来改造和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性活动,也是人类不断适应自然环境而不断释放人的本质力量的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果。” iv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就是将人类社会的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都归结于人类的实践的活动。实践的历史观是区别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志。唯心主义要么将推动历史的动力归结为个人的力量——英雄史观就是这样,要么将历史运动、变化、发展的本质归结为上帝的意志——宗教神学便是这样的。唯心主义的最高峰、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v他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是合乎历史理性的都能把自己实现出来,那么历史理性是历史实现的基础,所以黑格尔认为人类社会是历史理性、自我意识的逻辑的产物,历史的发展和联系归根到底是绝对精神的推动。而这种逻辑显然错误,恩格斯指出“因为在这里,终点即绝对观念——它所以是绝对的,只是因为他关于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什么来——‘外化也就是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中和在历史中,再返回到自身。但是,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上这样返回到起点,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不仅解释了黑格尔哲学绝对精神的逻辑运动的矛盾,也阐释了黑格尔在历史观上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的哲学变革不仅表现在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还表现在以实践的思维来审视认识的认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vi这就揭示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中的人的本质,更不能认识人的实践活动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看做是被动的、消极的,用直观思维的方式来看待认识的生物个体,而认识的本质只是主体对客体消极、直观的反映,只是从客体片面去理解、把握和解释世界从而抛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唯心主义却脱离事物客观内容只是从思维的思辨方式而来理解认识,把认识看做是先验的或是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实现,从而离开事物本身只是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而连接主客体的正是实践,主体在改造客观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对客体的看法从而形成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活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vii这就经典阐释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对认识的作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离不开实践,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也来自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主客体的认识统一于实践,即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归宿与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阐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观上认识的非科学性、局限性,通过阐释实践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方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起了以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践观的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活动方面来理解人化的自然、用实践形成的主客体统一关系来认识历史、用实践的思维来审视认识,这就在科学的实践观上完成了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哲学变革。

注释:

i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5:623.

ii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

iii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iv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v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vi 毛泽东.实践论[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vii 毛泽东.实践论[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猜你喜欢

世界观实践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调整中国观,筹备世界观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世界观星地理——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