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2014-04-29董天陈文哲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社会

董天 陈文哲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人际间的相互称呼语(也叫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称谓语是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本词汇,与人们的交际生活密切相关,同样也体现了性别歧视。

【关键词】称谓语;性别歧视;社会

1.引言

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一个普通称谓语一旦用到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王志强在《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文中指出,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它反映着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性别歧视既包括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女性对男性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性别歧视反映在语言中便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2.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戴昭铭,1996) 的确,它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人们的社会地位角色身份都能在称谓中得到体现。

2.1 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承载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民族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文化, 反映在亲属称谓上的特征十分明显。汉语的亲属称谓语细致而复杂, 英语称谓语简单而笼统。例如,在汉语中,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五种称呼,而英语统称为uncle。

在中国古代家庭里, 男性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有:客堂、女人、贱内、贱人、拙荆、糟糠、内人、内助、贱妾等。丈夫称呼女性不仅没有名字, 而且称呼中带有很卑贱的字, 如贱、拙等。英汉语亲属称谓中男前女后的现象很普遍,也体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伦理观念。如汉语的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儿女、弟妹、叔婶、兄嫂等;英语的“husband and w ife”,“ father and mother”等, 如果倒过来说就很不习惯,甚至很别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凸显。词素结构内的性别前后体现了尊卑名分。在男性为主流的社会中,社会结构概念和人们的认知角度都倾向于男权化,人们的经验结构随之也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从而对词序产生强制作用。

2.2 社会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社会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英汉民族的社会称谓语差异很大。汉语民族的社会称谓语同亲属称谓语有很密切的关系, 但社会称谓语还涉及到社会等级、名分、亲疏等。中国人的社会称谓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 这是汉语文化中亲属的泛化现象称谓。

汉语里很多社会角色的称谓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如: 家庭妇女、保姆、媒婆、红娘、老鸨等,根本没有男性的对等词。英语中也有一些称谓女性特有的带有贬义的词汇, 一般没有男性的对等词,如whore(妹子),slut(荡妇),street girl (女娼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女性在经济、社会、家庭中地位的提高,社会称谓语尤其是有关女性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中是在表示身分或职业的名词前加上woman, female, lady, girl等词,或是在后面加上man teacher, female lawyer, farmerette, heroine等,从而使女性职业名词在外在形式上总是表现出“有标记性”。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男子在社会中都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占据着社会重要职能部门的关键位置,主导着大政方针的制定,对社会发展施加着极其重大的个人影响。而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女性更多的还是从事各种服务、辅助性工作,如护士、秘书、家庭主妇等。

2.3 姓名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姓名需要借助语言来标记,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姓名必然折射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人们在取名时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了。英汉男女名字的用词显示出同样的特点, 男子名常含有强悍、勇敢、健壮、力量等主动意念;女子名则多用花草玉石等字眼, 含有娇美、柔弱、受人珍藏等被动意念。

在旧中国,男子是有名有姓的,而女子则有姓无名,以氏呼之, 如: 李氏, 王氏等,或无名无姓,仅以排行称之, 如大丫头、老二。在旧中国,传统上也有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的习俗,往往是由夫姓 +父姓 +氏构成,如: 张王氏。女人也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在英语国家,女子出嫁前随父姓,出嫁后改姓丈夫的姓,如Mary James嫁给David Smith,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 and Mrs. Smith这样一来,Mary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当妇女无权拥有自己的姓氏时, 无权拥有自己家族的姓氏时,无形中就强化了女人是男人的财产这样一种观念。

3.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原因

造成英汉称谓中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

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巨大悬殊是造成性别歧视的一个主要原因,称谓中的性别歧视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必然反映。无论是在西方文化中还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都是社会的主宰,而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接受男性的支配。

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古代西方社会中的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对语言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圣经·创世记》中的亚当夏娃的神话给“男尊女卑”等性别歧别观念在语言观念中找到了对应物(秦秀白,1996:18)。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中长期期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孔子的“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论断,加之“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枷锁的长期束缚,使得女性群体长期以来始終处于整个社会的底层。同时整个女性群体受教育的程度低,这极大地压制了女权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助长了男权文化的蔓延,并使其长期占主导地位。

4.总结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上存在着性别歧视,语言便会有所反映。因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正是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才造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而且,只要这种不平等还存在,只要男女两性在民主参政权利经济地位、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分工就业、受教育权利和人格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女性就会继续被歧视。

【参考文献】

[1] 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New York: Harper&Row, 1973.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王志强.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语文学刊,2000(1):33-34.

[5]徐丽华.试论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D].曲阜师范大学,2008.

[6]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社会
重压下的迷失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浅谈如何开展“平安社会”建设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