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缺环现象研究
2016-11-23由杨
摘 要:称谓语是表示交际中双方关系的词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适当的称谓语有利于拉近双方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称谓语也在不断更新变化,现在社会中常常出现口语交际中缺乏适当的称谓语的现象,这就是“称谓语缺环”现象。本文旨在探究现代汉语社会中的称谓缺环现象。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口语交际
作者简介:由杨(1983-),女,吉林集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称谓语是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汉语称谓语十分丰富多样,但由于社会变迁以及人们之间的口语交际越来越频繁,出现了称谓语的“缺环”现象。本文主要从称谓语缺环现象的表现以及缺环现象的产生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称谓语缺环现象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的称谓语缺环现象表现为称谓语的不对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的不对称
在称谓语的缺环中,性别的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称谓的不对称。这种缺环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背景是密不的,中国作为男性主导的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很多称谓用于称呼男性已经习以为常,却没有相应的用于称呼女性的称谓语,这就造成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对于女性的称呼常常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例如,对于男性人们常常用“先生”称呼,但是对于女性,人们对“小姐”、“女士”的接受程度较弱,对于影响力大、受人尊重的女性,人们常常用“先生”表示尊称,这也是因为在对于女性的称谓语语中,缺乏一个合适的称谓语来表示对女性的尊称,相当于男性称谓语中的“先生”一词。另外,对于男性的妻子,人们常常会加上其丈夫的姓氏,用“某太太”来称呼,但对于女性的丈夫却不会这样称呼。“师父”的称呼十分常见,其中的“父”便体现了社会观念中对于男性的偏重。现代社会中,对于男女通用“老师”的称呼,但男老师的妻子我们通常称呼为“师母”而对于女老师的丈夫却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称呼。称谓语中性别的不对称还体现在一些职业的称呼中,例如“女司机”、“女博士”、“女兵”,这都表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习惯以男性为主导,认为这些职业本身就应是属于男性的,所以在称呼女性时要加以区别。因此,称谓语中的性别的不对称现象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需要,导致在一些交往情况中称谓语不恰当,容易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
(二)亲疏的不对称
口语交际中亲疏的不对称也是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汉语中的称谓语系统十分庞大丰富,分类明确,在称呼自己的家人、朋友时,自然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称呼,但在对于陌生人的称呼中,由于初次相识,对于对方的年龄、职业等等往往并不了解,这样就造成了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通过调查发现,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不知该如何称呼的尴尬,这种情况下,不称呼又会显得十分不礼貌,很多人选择用“你好/您好”来代替称谓语,还有一部分人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个尽量合适的称呼,虽然有些时候会使用了不恰当的称呼语;小部分人选择了不使用称谓语。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中的称谓语虽然繁多,分类细致,但缺少了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谓语,适用于各个身份、年龄的人的称谓语。
(三)社会通称的不对称
社会通称也就是不区分年龄、身份、职业等,广泛适用于一个社会群体的称呼。社会通称的存在使得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更加方便,常用的社会通称有“师傅”、”先生”、“太太”等。但是调查表明,社会通称尽管适用应强,很多时候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需要,许多社会通称并不常用或是带有明显的色彩倾向。比如“师傅”一词,作为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称呼语,常常用来称呼司机、装修工人以及其他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等等,但这一称谓语往往只是用于对男性的称呼,而对于相同职业的女性往往不使用,而“先生”、“太太”这一类词显得太过书面语和西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使用这些称谓语。因此,社会通称中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这给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造成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原因
(一)称谓语系统缺乏及时的更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习惯在不断变化,从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再到现代社会,社会风俗在不断改变之中,丰富的汉语文化在不断变革,从简体字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称谓语作为汉语文化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其更新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满足人们生活与文化变化的需要,称谓语系统缺乏及时的更新,导致很多称谓语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再适用,例如旧社会的“老爷”、“君”等称呼,而又缺乏新的称谓语进行及时的补充和代替,导致现代汉语社会中称谓语的使用缺乏一个规范的参照,因此,缺环现象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称谓语系统缺乏及时的更新,是给现代汉语社会人际交往中带来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必不可少,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汉语中的很多方面发生了改变,称谓语也深受其影响。外语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我们从小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难免受到其影响,而西方中的称谓语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先生””小姐”这些称呼,都源于西方的称谓语,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因此,常用于书面语中,而在口语交际中却不经常使用,再比如,西方称谓语中很多情况下不分年龄、身份等都会直呼其名来表示与对方的亲切,甚至对父母、师长等也是如此。而在汉语习惯中,直呼其名却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令人难以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使用更加复杂混乱,很多从西方文化中传入的称谓语不能使用于现代汉语社会。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
封建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一些称谓语的使用自然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重男轻女”思想就是封建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重男轻女”思想往往使得一些称谓语以男性为主导,而对于相应身份的女性则缺乏一个适合的称谓语。而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活跃在社会舞台中,导致了人们对于女性的地位越发重视,但很多时候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称谓语。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卑有序,因此使得称谓语系统十分庞杂,分类明确,而在口语交际中,人们也十分看重称谓语的使用是否得当,因此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意义重大,相反,采用不恰当的称谓语常常给交往带来困扰。
(四)一些称谓语历史的空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职业和阶层,而对于刚刚出现不久的群体来说,对于他们的称谓语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很多时候会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例如对于客机上的女服务员,人们习惯称呼为“空姐”,而后来客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服务员,人们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称谓,现在,常常称之为“空少”与“空姐”相对应。一些称谓语历史的空白导致人们往往难以开口,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称谓语。
结语:
综上所述,称谓语是人们口语交际中一把重要的钥匙,合适得体的称谓语往往使得交往更加容易,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称谓语中的缺环现象往往导致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局面,这是一个牵扯众多的社会现象,要改善称谓语的缺环现象,需要广大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萌,李冰燕.《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9期.
[2]陈碧兰,隆佳丽.《论汉、越社交称谓语异同及交际策略》,《东南亚纵横》.2013年11期.
[3]郭沫.《称谓语“老师”泛化现象的语用学研究》,《科技信息》.2013年6期.
[4]杨先立.《浅谈汉语中对陌生年轻女性的称谓语缺环》,《新余高专学报》.200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