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反思

2014-04-29吴琼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反思教学改革

吴琼

【摘 要】近些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放在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最终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效果。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容易走入误区,偏离教学的真实要求。通过对近些年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行思考,寻找出其中的不恰当之处,摆正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定位。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反思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众说纷纭,各显神通。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例如采用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再比如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等等。无论哪种形式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效果。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却很容易走入误区,偏离教学的真实要求。通过对近些年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寻找其中的不恰当之处,摆正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定位。

反思一:不重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违背课程要求

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进行教学的前提,也是所有课程共同的要求,思政课也不例外。思政课的教材使用的是统编教材,教材体系的构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权威性、严肃性。但是教材提供的是最基本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用好教材是一门学问。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照搬教材体系所有内容,教案相当于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教学上只是起到复印的功能。这样既让思政教学失去了魅力,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二是在转化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在教学内容上投学生所好,追求课堂的热闹,在内容的取舍、整合上哗众取宠,选择具有争议性或者反面话题来引起学生兴趣,甚至对课程的重难点视而不见,舍本逐末,偏离课程本身要求。这一做法不仅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应有的功效,甚至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理论产生轻视心理。

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也不可掉以轻心。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理论基础通常较本科院校的学生差,并且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哲学理论的学习,在理论的学习能力上和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等同。因此,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要保证教材基本原理框架不变,再对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将课程教学要求实现到位,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转化过程中,还要将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中党和国家的新理论、新观点相结合,将基本原理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的新形式、新变化相结合,建立起动态的、辩证的教学体系。教学既依据教材,又超过教材,学生听的不是教材的重复,而是在教材基础上又有提高,这样才能真正焕发出理论的光彩。

反思二: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追求形式主义

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操作中矫枉过正,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曾闻听有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征询:“希望课程怎么讲?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讲?”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识去选择相应的方式,迎合学生的口味。甚至有教师为了实现课堂的到课率、出勤率,甚至采用“相声”、“说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是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本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和总导演,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上下功夫,尤其是注重掌握学生学习课程的热点难点,掌握学生不懂或者说容易发生偏差的地方,用心找到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学生的难点的结合点,既要以学生为主体,也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同时,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思政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要真正要落实到“好”字上,还必须使用得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对理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上升为其信仰。不能试图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讲解,为形式而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不在于课程的趣味性,而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真理性,任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是用来说明理论的内涵,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认识事物、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不在于形式如何的多样,所求的是“恰当”二字,要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反思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随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课时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化了。但是实践的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与理论之间存在有脱节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贯穿整个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也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关键。

一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师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一方面,要么不重视实践教学,仅仅只是一味的灌输理论,要么过于重视实践教学,忽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可取的,无法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泛化,不能彰显理论教学的要求和目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没有实践,理论也缺乏说服力,实践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理论、证明理论,让学生坚定对理论的信仰。所以实践教学的设计,应该围绕理论教学,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实行。

二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容易走入先理论后实践的误区。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往往喜欢先讲理论,然后再依据理论布置相应的实践项目。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用来检验理论,同时还可以推动理论的发展。如果在设计上,将实践环节前置于理论教学,不仅让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知识,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更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反思四: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不能体现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院校将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单调,主要采用闭卷形式,即固定的单一、注重记忆而轻视能力的考核,这不能完全科学地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现在多数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增加了实践项目的考核,例如论文答辩、实践操作等,但也仅限于某一个理论的考查,对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考核还不够。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实际中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应这一教学目的,课程的考核既要测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掌握程度,也要测试学生对这些理论原理的运用能力。我们当前的考核方式往往不能两全,再加上在考核内容的评价上,学生为拿到好的分数,采取死记硬背式的方法,力求得到老师的认同,缺乏理论的创新能力。

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改革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应,首先要注重考核实效性,在考试的形式上不一定要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综合性的调查报告、情境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点放到学生的知行统一上。其次,要加強过程性,考核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课内讨论、阶段小测试、课后实践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组成部分,将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内。这样的考核才具有意义。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只有结合思政教育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结合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考核机制与教学目的相统一,才能进行准确定位,教学改革也才能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思政课反思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