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拓展

2014-04-29刘荟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

刘荟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凝聚国家力量、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是培養国民爱国主义的基础,因此,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的有效方式,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局部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挑战,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爱国主义与共党产领导相统一;爱祖国与爱家乡、爱人民、爱军队相统一;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制度相统一。同时我们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换和时代主题的转换,科学地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内容,这样方能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一、加强国家主权教育

爱国,首先就是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核心利益。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是爱国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传统的国家主权学说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和传统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大学生接触外来理论的机会较多,关心国际时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也更容易受到西方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教学之中,必须要加强国家主权教育,教育学生以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主权的诸多变化。

(一)要正确认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对于国家主权中绝对性的内容,如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这定不移地维护的国家利益,绝对容不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侵犯。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灵活处置国家发展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和事务,通过让渡部分国家主权,自觉接受国际规则的约束,同时获得国际规则的保护,为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从中受益创造条件。让渡部分主权既是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也是更好维护主权的手段。如果我们继续固守传统观念,丝毫不愿让渡国家主权对国际规则视而不见,就不能真正参与经济全球化,本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损害,就会退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国家就难以发展。

(二)要坚决反对西方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是统一的,人权的享有以国家享有主权为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了国家主权,也就谈不上有人权。人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权高于主权”在理论上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在实践上威胁和破坏着世界的和平和安全。西方国家宣扬这种论调是为其霸权行径的合法化制造舆论。美国实行人权外交,借口人权的国际保护,竭力把自己装扮成所谓“人权卫士”,只要哪个国家对其推行霸权主义构成障碍,他们就会给哪个国家扣上“侵犯人权”的帽子,对其实行制裁和打击。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认清“人权高于主权”论的实质及危害,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二、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

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古代的“精忠报国”到近代的“救亡图存”,延伸到当代的“振兴中华”,昭示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如既往的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精神和气节。然而,时代的变化也引发了国家安全内涵的变化。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安全带来的诸多潜在威胁,高等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必要加大国家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广大学员对国家安全的警觉性和忧患意识,把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捍卫融入到爱国主义的情感中去,为维护祖国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

(一)新干涉主义对我国安全形成重大威胁

冷战虽然结束,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有着与美国全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有着悠久的、与美国反差强烈的灿烂文明;同时,中国又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一个被美国视为“潜在对手”的大国。这三个方面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在美国对外战略大棋盘上的特殊位置,也预示着新干涉主义必然会给中国带来重大威胁。

新干涉主义对中国的威胁首先表现为在国际社会推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强凌弱,推行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加强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势。并在人权、民主等领域“妖魔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减少我国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挤压中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其次,新干涉主义的现实危险性还在于,它可能会引发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甚至还可能激化中国国内的一些潜在矛盾,比如民族分裂势力,从而破环中国的安全环境。而美国反华势力更是把中国的民族分裂势力,看作是牵制和遏制中国的一张重要的牌。因此,对美国等利用民族问题来分裂和弱化中国的企图应保持高度警惕。今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会继续在“人权”、“西藏”等问题上大做文章,这是其“西化”、“分化”和“弱化”中国的重要手段,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二)新时期国家安全问题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己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或情报领域,而是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信息、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安全观念塑性相应地扩展到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不断增强,使构成对国家安全与稳定威胁的潜在性因素逐渐增多,且由于这些威胁的多样化、分散性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等特性,我们的学生对这些威胁常难以察觉或有所疏忽。高等院校政治工作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内容的拓展,开阔学员的视野,通过深入的剖析,从思想认识上来强化学生的警惕性,引导学生清醒地认清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政治手段的本来面目,从而树立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三、赋予教育人文精神内涵

政治工作教育者应该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况,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涵着对祖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凝聚的精神内核,是国家昌盛的不朽动力。这种文化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认可;三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地研究、宣传和弘扬,并内化为个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进而升华为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行动。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定位和思考,赋予其更多的人文精神内涵,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显现,是人在与自然、社会和与自身的关系中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心性品格,精神取向,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是对人的信念、伦理等的终极精神教育。

我们提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由于这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人文素质的教育涉及人内在的深层的精神,包括人内心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人伦价值、审美情趣等。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精神品格,才能成功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情况,避免道德堕落,保持情感的健康。如果社会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就会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文化水平的下降,甚至导致整个社会庸俗化。

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人文精神内涵,遵循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育健全人格,培养健康人性。二是丰富人文知识,加强文化熏陶。前者是根本,后者往往能促进前者的实现。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活力的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的组织,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其人文知识,培养诸如个性品格、审美情趣、文化视野等内在的精神修养。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同构型的文化传统,并以之为纽带建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情感意识。即使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美国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国人灌输美国的人文化精神,通过文化精神的养成教育向国人灌输其爱国主义思想。而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这一趋势的出现给我们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愛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性,着重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深层精神的掌握却是很少。同时,在西方霸权主义的攻势下,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定程度地削弱,大学生的审美取向、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文化取向上的功利性,传统民族文化包括传统道德观念被削弱,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早日趋显性化。这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个很紧迫的任务要求,即必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拓展。

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层陈述,而应该通过挖掘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底蕴来重新建构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繁衍的根基。它是世代积累,经过时间检验的。它使得一个当下的社会存在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并通过对过去的回溯和反思,探索未来之路。因此,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充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多讲一些精神继承,使我们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找到自己文化上的根;在承继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使其在新时期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并构建我们的“中国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加强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摸清他们的思想脉博,依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是从表层深化到里层的过程,也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爱国主义的表层来看,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无法选择的依赖关系而自发形成的,它是非理性的,这种感情,只是一种朴素、自发的世界观的反映。这种朴素自发的世界观的支配下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常常会偏离方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难以把这种感情化为爱国主义的行动。而深层次的爱国主义则表现为一种人们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为祖国而奋斗的奉献精神。这种自觉的认识和奉献精神是一种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从情感到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转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哲学思辨相结合,甚至不回避关于宗教信仰的讨论,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领悟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是一项艰巨工程,政治工作教学必须要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加大教学设置中的人文素质、文化传统、国家安全、军事外交、人生观教育等内容,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