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考与实践

2014-04-25杨淑欣赵志川付海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杨淑欣 赵志川 付海玲

摘要:做好当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经济资助与关“心”服务并举,建立分类引领、全员参与、覆盖全程的人文关怀教育机制,营造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育人的良好氛围,彰显教育效果、和谐校园,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分类引领;关心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08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做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工作切入点和路径选择。因此,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前,大学生成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每个学生都“伤不起”,所以引领每一个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归根到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成为一个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建设者。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更是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们课题组以河北经贸大学16 588名在校本科生为样本,对其中各类特殊学生的状态进行了调查,并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当前各类特殊学生群体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求迫切,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国家已基本建立了“奖、贷、勤、助、补、减、免”为主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类特殊学生因其家庭经济的特殊性,不少人在思想和心理上压力过大,有些甚至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作为一所省属院校,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中小城镇,全校现有800多个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但还远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近年来每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22%以上,2013届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各类学生近2 000人,占本届学生的近1/2,通过绿色通道救助才能入学的学生就达350人以上。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特殊学生群体分为家庭困难、心理问题(或障碍)、发展能力缺陷、宗教信仰问题、违纪问题、少数民族等类别。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6 588名本科学生中,涉及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人数竟达5 761人,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4.72%,其中经济困难学生有3 931人,占所调查人数的23.7%。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15%,我校的调查结果与全国的统计水平基本吻合。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做好这个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和资助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其健康全面发展。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我们认为,结合时代特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工作,必须做到经济资助和关“心”服务双管齐下,多方面、多渠道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健全经济资助和心理帮扶互动机制,从而强化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

2. 发展性咨询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模式,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理念。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如此。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构建人文关怀教育机制,大多数学生是能够引领好,教育好的,能够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大学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比较大,同时还要面对人生的诸多课题: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但其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成长中会不断遭遇各种冲突和困扰,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成才。

在调查中,根据各班辅导员对自己平时工作中关注到的特殊学生情况统计显示,辅导员平时关注到的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矛盾冲突激烈,已明显影响生活、学习等)有224人,占所调查人数的1.35%;而存在发展能力缺陷(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冲突和困扰自己难以调节,需要心理咨询给予辅导)的学生有600人,占所调查人数的3.61%。可见,高校学生心理咨询问题中占首位的是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而自身又无法加以调节的人。所以,高校心理咨询主要作好学生心理的发展问题,也就是:面对自我发展时,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如何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处理好学业和爱情的关系等。

基于此,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关注的重点应是广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需求,要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发挥其对于广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功能。

3. 少数民族和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同样需要关注。河北经贸大学学生中多数为汉族学生,但少数民族和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有少量存在。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学生684人,占到全体学生的4.12%;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103人,占调查人数的0.62%,这些学生多因家庭的原因而受洗礼,信仰宗教。

这类特殊学生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所以,在实施统一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时,只要不宣扬宗教迷信,不违反国家的宗教政策,就需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文关怀机制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考与实践

说到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二者相互融合、互相交叉,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经济资助与关“心”服务相结合,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解决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单纯给予金钱、物质的帮助或者单纯依靠心理咨询都是片面的,都不会收到长久有效的效果。只有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从物质和精神上双管齐下,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关爱他们就要关怀他们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经济困难是他们面对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所以,要不断健全经济资助机制,加大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力度,同时要讲究资助的方式和方法,在困难程度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助学金发放等具体环节上,充分考虑到被资助对象的心理感受,以尊重贫困生的权利、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又体现爱和人性的关怀,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给予帮助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对其生命、尊严的真切关心、尊重和爱护。实践中,通过辅导员与贫困学生谈话、大家访活动、学生骨干跟踪了解等方式,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科学认定,实现困难学生的准确资助。仅2012年就通过实地走访、慰问、电话家访等方式,对两万余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对97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了实情,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找准资助契机,雪中送炭,爱在细微中,助在当助时,为特殊困难学生发放寒衣补助;中秋节为学生送月饼,为家庭出现重大突变的学生发放特殊补助。建立个性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平台——“爱心之家”,无偿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爱心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持“爱心卡”到爱心之家根据个人的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物品。2010年“爱心之家”揭牌启动以来,爱心之家已募集5万多元的物品,先后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爱心卡2 000余张。

其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关“心”服务工作必须要同步跟进,将经济资助和心理关怀、学业关怀、能力帮扶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思想认识和心理有偏差的特殊学生,要从认知上进行引导和矫正,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困难学生自强精神教育。通过对他们进行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进一步提高这些特殊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走向职场,这是解决这类特殊学生帮扶要实现的目的,建构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机制,因材施教,因人引领,根据不同困难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在正确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顺利地完成学业,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中,以“大学生自强社”为载体,强化“感恩回报”教育,发挥资助育人的持续双赢循环效能,实现爱心传递。在校内,诸多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担当青年志愿者,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校的各项公益活动,如公共卫生的打扫、食堂和乘车秩序的维护等。在校外,志愿者还将爱心带进周围的社区、福利院和敬老院,在社区开展科普、普法等教育活动,提供义务家教服务,利用周末到福利院、敬老院,陪护那里的孤残儿童和老人,给他们带去欢乐和温暖。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学生自立自强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挖掘和宣传贫困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奋斗的感人事迹,发挥典型示范效应,用身边的榜样影响、感染和教育困难学生群体,对其进行榜样激励、理想激励和信心激励。结合大学生涯设计,开展学期末进行“学习成果与计划”的核实对照活动,以约束学生对自己负责;开展写封家书活动,强化“责任”教育。以大学生“自强社”“阳光车队”“爱心之家”等载体,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关爱,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目前,我们在学校共设有勤工助学岗位800余个,分为自我锻炼型、自我服务型和自我教育型三大类岗位,有辅导员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理、图书馆助理、校园观光车服务队、宿舍楼长(层长)、研究生助教、助管等岗位,岗位设置的多样化,保证了受资助学生能够以勤获酬、以勤获能。每年出资20万元设立大学生科研助困基金,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所学专业,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研究创新能力。目前累计资助学生科研立项已达180余项。

总之,在对特殊学生的帮扶实践中,我们一直坚持深入开展“四助”工程(即:经济资助,打造人性化资助解困工程;思想帮助,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励志工程;能力扶助,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工程;心理援助,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身心工程),资助育人实现了双赢,效果很好。

2. 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发展性咨询、教育为抓手,构建分类引领,覆盖全程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调查和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发展问题,诸如:新环境适应、学业问题、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同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那就是:入学前后及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多为适应过程,中年级阶段多呈现出情感和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高年级阶段,多呈现为职业发展问题,这其中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处理问题是其本质并贯穿始终。适应学生这种成长发展的需要,实践中,以发展性咨询、教育为抓手,着力构建分类引领,覆盖全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刚入学时,加大对学生适应问题的教育与引领。工作前移,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完善新生在线咨询系统,针对新生入学常见的咨询问题直接建立模块,新生登陆系统就能够直接阅读和参考,实现了适时答复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情况,编印了《新生入学适应手册》,免费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将其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情形一一提示,并告知恰当的处理解决方法,实现了对学生适应教育指导的系统化,将生活适应、学业提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人文关怀超前延伸。同时,开展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普测,筛选特殊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和辅导。这一时期,为促进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适应教育的普及,我们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一是向全体辅导员免费发放了入学适应教育教材及光盘资料,引领辅导员更科学更系统地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二是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开放日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更好地让学生认知和了解所学专业及所在学院情况,引导学生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未来努力方向。三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在中年级,针对学生在学业、职业设计、人际关系处理等出现的问题,在坚持开展个体咨询的基础上,对其开展分类个性咨询指导,开设了职业咨询、情感咨询、QQ在线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咨询老师,解决问题,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和分类指导。

高年级阶段,针对学生学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我们强化了学生的考研咨询和职业咨询指导力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职业咨询,有效地缓解和解决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制定《就业帮扶办法》,每年出资10万元对200名学生进行就业帮扶。

同时,建立起特殊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机制,持续施加积极影响,引领学生早日回归常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发现,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来说,不是一次两次咨询就能使其得以矫正、回归常态,也不是简单的将其推向专门医院进行治疗了之。要让其早日恢复健康,学校、家庭和医院必须联手,建立起学校咨询教育、家庭影响和医院的专业治疗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不断对其施加正能量,促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发展。所以,对这类学生,我们建立了跟踪机制,通过采用书信、邮件、电话、家访和面谈等方式,学院、班级辅导员对在心理素质普测中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明显超标的学生及班级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特殊个体进行不定期的回访追踪,并认真做好回访追踪记录。对于回访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对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开展定期回访追踪调查。其中,对于心理问题不太严重的学生,可随机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回访;但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则全部定期追踪回访,以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防止心理问题的复发、泛化和发展,有效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2013年暑期,我们对全校的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家访,与学生家庭进行了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与家庭联手共同为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营造了良好环境。

针对在课外竞赛和学术创新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和荣誉,或者发表相当层次的学术作品给予学分和物质奖励,同时对获得省级以上的荣誉的学生实施向学生家庭和原就读高中寄喜报制度,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

针对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学生个体,在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只要不传播迷信、邪教,不宣扬伪科学,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习惯、宗教信仰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3. 完善机制与作风,细化工作内容,着力打造全方位育人氛围。言传身教、树人交心、润物无声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我们的实践探索是:

一是狠抓作风建设,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干部队伍建设中,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密切关注学生,紧密联系学生,努力践行一举一动都引领,一言一行做榜样。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内容。根据当前学生工作的实际发展要求,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调整优化了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在突出学生出入口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突出学生的过程教育,于2011年恢复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坚持传统的个体咨询的基础上,推出了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形式,坚持每年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测,为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参考。在传统心理健康任选课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全校公共必修课,从而保证今后每届学生都能全员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同时强化招生工作中影响人、感召人的作用,实施全天候不间断接受咨询和网络答复,健全了招生宣传全方位机制,加之资助与育人并举的举措,依托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初步实现了数字迎新和数字离校,优化了入学和毕业教育。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领导干部联系辅导员班级的制度,所有校领导每人联系1名辅导员和1个班级,中层正职干部每人联系1~2名辅导员,对辅导员进行传帮带,开展工作指导、规划发展、定期约谈和帮助成长等工作,有针对性的解决辅导员成长和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为辅导员的发展和班级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至此,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工作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节育人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

所有这些,有效地提升育人能力和服务学生的水平,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够感受学校浓浓的人文关怀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实践证明,在当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经济资助与关“心”服务并举,建立分类引领、全员参与、覆盖全程的人文关怀教育机制,营造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育人的良好氛围,从而彰显教育效果,和谐校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