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在图书馆用户信息查寻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2014-04-25伍玉伟
伍玉伟
(广州大学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006)
1 前言
查寻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对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信息查寻效率与质量。一方面,作为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用户信息查寻行为一直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用户信息查寻行为表现出的新特点和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发展与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其实有着明显的相关性[1]。从情报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从偏重于情报检索系统设计和情报检索技术的系统研究范式转向以用户为主导的认知研究范式的转变。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后的某种特定反应,人的行为是受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信息查寻行为也一样,受到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不同群体的用户由于其所处的社会以及信息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的信息查寻行为自然会有所区别。为了了解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以便更好地服务用户,我们必须以更微观的方式去分析用户的认知及行为。由于不同类型用户的动机、目标、能力及环境的不同,因而其查寻所需信息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存在差异。此外,社会认知论主张个人、环境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三元交互的关系。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出了一套适合分析影响个人行为表现的理论模式。因此,本研究将从社会认知论的观点出发,以微观的观点来探讨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
2 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社会认知是一个广泛被接受的、用来验证个体行为的理论,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处理,其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作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共同研究的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也存在分歧。
谢尔曼(Sherman SJ)等认为,社会认知是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认知结构与加工来理解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概念性和经验性的途径和方法[2]。钟毅平认为,社会认知是一门用认知的方法研究和解释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3]。杨彬、杨洪杰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认知定义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4]。一般情况下,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过程。在对社会现象的心理学研究中,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归因研究是主流,那么80年代社会认知研究是热点。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被认为是西方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他认为人的认知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90年代末,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地位完全巩固下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性因素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从全新的角度提示了人类行为的形成与维系机制,认为个体、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决定的。班杜拉认为,社会认知是以一种能动的观点为基础的,人们不只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是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人的能动性有几个核心特点:意图、预谋、自我反应、自我反思[5]。
3 社会认知理论在信息查寻行为中的应用
作为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社会认知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早期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经典社会心理学问题的范式,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交叉学科。作为一个总的理论或元理论,社会认知可应用于包括信息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该理论在许多领域已经被测试和论证,不仅被应用在心理学领域而且应用在包括信息研究的其他很多领域当中。社会认知理论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可应用于非常多的背景和设置当中,特别是在日常的信息行为中。因此,该理论可勾勒出人类信息行为的一个大的图景。Wilson在1996年提出了人类信息查寻和信息行为模型,并将其与其他学者开发的模型融合成一个更普遍的框架,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策略。其信息行为模型采用了自我效能作为信息查寻行为行动机制的一部分来解释为什么某些信息需求并没有转化成信息查寻行为。
巢乃鹏指出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发展与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迁有着明显的相关性。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认知科学的诞生,情报学界开始展开了情报检索过程的认知研究,随着情报学认知观的逐步确立与完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种只关注用户信息行为的内在认知的研究的思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邹永利认为,社会认知观颠覆了传统认知观的某些观点,纠正了其将认识论问题心理学化,通过研究个体来研究知识的偏颇。社会认知观同样关注个体认知,但切入点是社会情境,而不是孤立的思想或大脑;其研究方式是由外而内,而不是传统认知观的由内而外。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认知视角的信息查寻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如自我效能对信息检索策略的影响等[6]。
根据社会认知观,人既不是由内部力量驱动的,也不是被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的。人的机能的实现是根据三合一互利互惠式模型解释的。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认知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交互决定关系,其中任何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都随行为、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5]。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查寻行为、用户的内部因素以及图书馆环境之间也存在三元交互的决定关系,三者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三元交互模型
I.S代表的就是图书馆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U代表的就图书馆用户的内部因素,E代表的就是图书馆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图中的U←→I.S表示图书馆用户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着他的信息查寻行为,用户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动机的和生理的,对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有着强有力的支配和引导作用。如果用户认为他在图书馆找不到他所需要的资料,那么他就不会去利用图书馆。用户过去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查寻行为及其结果也会影响其内部因素。例如,用户去图书馆找书时,屡次都失败,特别是每次在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上查到图书在馆,但由于各种原因,却找不到图书时,那么他就会感到沮丧,并可能造成图书馆焦虑的产生。E←→U表示图书馆环境因素与用户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决定关系,在用户的内部因素与图书馆环境因素之间,不仅环境可以影响和决定用户的内部因素,用户的内部因素也能影响和决定图书馆环境。如果用户认为他能在图书馆获得所需要信息,那么他就倾向于利用图书馆,并积极向图书馆建言献策,提出建议,推动图书馆环境建设。如果图书馆环境舒适、资源丰富、管理到位,就能给用户带来成功的感受,给用户利用时带来愉悦的感受。I.S←→E表示信息查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是用户与环境关系的中介,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推动着图书馆环境的变化,同时信息查寻行为也受到图书馆环境的限制,如果图书馆用户对某类电子资源或图书的需求量大,图书馆就会想办法订购相关数据库或图书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的,如果图书馆拥有用户需要的资源,用户也自然就会对其加以利用。
当然,在三元交互系统中,三者并不是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同等的影响力,其相互作用的模式也并非固定不变。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式和影响力在不同个体、不同情境和不同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高信息查询行为效率和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信息查寻行为与用户的内部因素以及图书馆环境之间存在着三元交互关系,用户的内部因素以及图书馆环境对于信息查寻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因此,要提高信息查寻行为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从用户和环境两方面着手,而用户因素则须在提高用户的社会认知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 在用户教育中进行归因训练,引导积极归因
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失败经历是产生图书馆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查寻自我效能。对查寻行为成败的归因,不仅影响到信息查寻行为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以后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积极性。积极归因的用户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将偶然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者不了解馆藏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积极归因的用户就会自我检讨。而消极归因的用户则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干不好,偶然成功也归因于运气或者查寻任务简单等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在信息查寻时会有强烈的“不自信感”,不愿意去图书馆,不愿意与图书馆员打交道,并产生不愿意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想法。因此,在图书馆用户教育中,帮助用户产生和保持正确的信息查寻“归因”格外重要。
在图书馆开展的用户教育中,要对用户的归因倾向进行了解,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归因指导。一方面,要引导用户将查寻成功归因于自己适当的努力和对图书馆资源的正确利用;另一方面,要正确指导用户进行失败经验的归因,对不同归因倾向的用户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7]。对于查寻成败归因于能力的用户,要引导他们将利用图书馆的失败经验归因于主观不够努力,使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成功,从而增加他们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信心;对于那些总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的用户,在教育中,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用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相信信息查寻的失败是可以自己的控制的;同时在用户教育中,要教育用户适当采用替代策略,特别是在学习当中,替代策略的应用将极大地增加用户的信心,减少失败经历对用户信息查寻自我效能的挫伤。
4.2 增加体验性经验,提升用户信息查寻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一方面直接影响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选择、期望、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的控制影响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行为成就;观察他人行为表现的替代性经验;说明个体拥有一定能力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人们评判自身能力、力量、对机能不良的脆弱性时起一定参照作用的生理状态。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查寻领域,我们可以认为以前利用图书馆的成功或失败经验,通过交谈或网络交流获知的他人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是影响学生用户信息查寻自我效能的因素,也是影响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重要个体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图书馆应采取措施,提升用户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在图书馆用户教育中,应注重用户利用图书馆和信息检索的直接经验,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增加用户亲身体验环节的比重,让用户在不断实践中通过更为直接的感性认识进行学习;其次要综合使用间接性经验,在管理上强化服务理念,减少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失败现象的发生,同时,推行首问负责制,当用户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有困难时,能快速、准确地予以帮助,降低对图书馆焦虑的程度。
5 结语
影响信息查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体的,又有客体的和社会情境的;主体特征既有生理,又有心理的,还有社会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决定的,个体的社会认知影响其信息查寻行为。同时社会认知理论既包括了归因、自我效能、刻板印象,还包括态度、认知偏见等。
[1]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一种信息查寻的研究范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1.
[2]黎岳庭,刘力.社会认知:了解自己和他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3]钟毅平.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的理论及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
[4]杨彬,杨洪杰.社会认知[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32.
[5]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
[6]邹永利.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J].图书馆论坛,2010,30(6):96-100.
[7]伍玉伟.自我效能理论视阈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