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16-05-12胡丽姣

教师·中 2016年4期
关键词:班杜拉高校教育德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要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调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蕴含丰富的德育理念,其主要观点包括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对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高校德育中要注重净化社会环境,应用“隐性教育”,突出个体主体性,激发道德动机并提升自我效能感。科学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有助于扭转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高校教育;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14-02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简介:胡丽姣(1987—),女,湖北襄阳人,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调节个体行为的内在准则,道德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德育是世界各国普遍的教育理念,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各国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我国,德育工作不仅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可或缺的环节[1]。

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道德品质和德育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德也出现了从重道义到重功利、从封闭到开放、依附性到自主性以及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社会上出现道德媚俗化倾向,对道德持工具主义态度,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2]。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处于青春期后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并且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现阶段高校德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4]:首先,德育工作的一些内容和措施,不能有效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工作中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且对个体人格教育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较少。其次,一些高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倾向,不能很好地将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行为养成密切结合。如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也会花费很多时间在网络中,但这一媒介还未得到德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最后,网络中存在诸多不良信息,个体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抄袭、过度网络使用等各种偏差行为,这也需要德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在这种情境下,高校德育内容也要不断变革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西方高校德育发展历史悠久,在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如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学习方法论、价值澄清方法论等[5]。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观点,它是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理论,也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其基本观点有:

1交互决定理论

交互决定理论即个人、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个体的行为既不是只受内部因素驱动,也不是仅仅由外部环境刺激塑造和控制的。如攻击性强的个体会预期他人的敌意行为(个人认知因素),从而使个体表现出攻击行为(行为),其后果就是其他人也会对其表现出更多的敌意行为(环境),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个体最初的预期(个人认知因素)。

2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或称替代学习)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突出贡献。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形式的学习[6]: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或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是个体社会行为特别是道德习得的主要方式。此外,该理论还指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其中,个体习得的东西是否被表现完全取决于其动机因素,即动机是促使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行为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这是班杜拉提出的又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自己能完成既定目标所需的组织和执行的能力[7]。自我效能是激发个体行为动机,影响个体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力和耐力。班杜拉还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等因素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合个体学习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实验研究结果,将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对于德育工作而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揭示和论证了榜样的示范作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个体在道德学习和行为主体中的主体性,为学校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首先,观察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环境对个体的道德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净化个体周围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网络匿名性和监管缺失等原因,网络中存在大量偏离社会约束的偏差行为,以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这也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将网络视为新型高校德育基地[8],和社会各界力量联手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技术监控,净化网络环境;并利用BBS、微博等网络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和校园文化。同时,要改变传统的以正面灌输为主的、单向的、强制性的课堂德育模式,倡导“隐性教育”模式——即教育者隐藏德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学习、生活和环境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以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9]。可以通过制订良好的校园违章制度、开设艺术与社会、世界公民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倡导培育积极的校园文化等隐性手段来促进德育效果,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其次,社会学习理论还突出强调了“榜样”的作用,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要发挥好榜样的作用。由于教育者的特殊身份与地位,教育者就应该给个体树立好的榜样,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克服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重视说教、轻视身教的情况,通过“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式,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和感染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生成。特别是相关研究指出,当观察者和榜样价值观和年龄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就容易让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倾向[10]。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在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在学生中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对于在精神、素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和大力宣传,树立学生典型榜样,使大家见贤思齐。

再次,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还要重视道德行为动机的作用。如前所述,个体习得的东西是否被表现完全取于其动机因素,即动机因素在道德行为获得和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也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如在德育工作中,使用激励和批评等强化手段,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与奖惩等强化手段之间建立合理恰当的联系;同时也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应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标准,重视学生自我体验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德育中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由外在的规制转变为学生内在的自律;特别要注意避免过多地使用表扬与批评等外部强化手段,以免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动机。

最后,在提升个体道德行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方面,自我效能感也起着关键作用。较高的自我效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道德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并养成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通过恰当的榜样和言语说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是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德育课程改革要体现现实生活的需要[11],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德育内容,给学生提供参加道德行为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总结思考。如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可以通过班会、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还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从而能够深化和巩固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既突出了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观察学习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了个体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有助于巩固高校德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地位,扭转当前高校德育的困境,并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参考文献:

〖1〗曾熙论公民社会视阈下的学校德育改革〖J〗教育评论,2011,(2):55—57.

〖2〗〖3〗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6—140.

〖4〗朱孔军关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2.

〖5〗陈红雨西方国家高校的德育实践〖J〗教育评论,2008,(6):166—168.

〖6〗〖10〗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30—35.

〖7〗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4.

〖8〗陈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19):46—48.

〖9〗刘电芝,疏德明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隐性课程开发〖J〗教育探索,2009,(3):36—37.

〖11〗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9):76—79.

猜你喜欢

班杜拉高校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从观察学习视角谈动画片中不良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