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4-04-23胡小春赵录贵李非霏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胡小春++赵录贵++李非霏

摘 要:通过连续四年对某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行业分布等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和专业宣传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86-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中国教育部1998年将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与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合并而成的,1999年起正式开始招生。许多学校将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化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当今随着很多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实现信息化管理,按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应越来越凸显,但依据从2010—2013年连续四年某财经类高校的跟踪调查情况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2010—201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2.71%、89.80%、89.32%和95.65%,其中2013年最高,高出2012年6%左右,也比平均就业率91.77%高出近4%左右(考虑到公务员等正式录用都是在年底才有结果,这里的就业率是以当年12月31日为统计截至时间)。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岗位类型。由表2可知,从事财务管理岗位的最多,达到37.35%,超过1/3;其次是市场营销和其他岗位,平均分别达到19.05%和14.29%;而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岗位的相对较少,平均分别为8.96%、12.89%、7.28%,三个岗位合计为29.13%,不到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行业分布。从就业行业分布看(如下页表3所示),非IT企业人数最多,平均达到54.34%,超过半数;其次是事业单位和IT企业,分别平均为17.09%和16.81%;平均有8.4%考取公务员;其他平均只有3.36%,也就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取研究生比率不高。

二、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难。首先是受中国教育体制限制,政治、思想教育等非专业课程学时占比过高,相应造成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少缺乏深度,教师教学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表层,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具有较强的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各项知识衔接不好,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技能“两张皮”,使人才培养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这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等三个岗位不到1/3的根本原因。

2.教学内容整体更新迟缓。首先是教材,虽然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等信息海量产生的时期,但从全国看,由于整个专业发展较慢,具有专业特点且实用的教材相对稀少,而能够贯彻全课程始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更为缺乏,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水平。其次是专业教师,当前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基本来自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知识更新慢,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性知识不足,知识广度不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还是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保姆式”教学为主,缺乏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案例教学、论文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支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不足。课程体系沿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模式,课程内容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造成了学生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侏儒”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据调查,30%左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后,还不能明确自己到底是偏向技术还是管理,仍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模糊不清,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

5.学科专业宣传力度不足。在求职时,很多招聘管理岗位的单位将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当作学计算机的,而招聘计算机岗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制定多模块的培养方案。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必须科学合理地细化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能力,可以制定信息管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等多个模块的培养方向。

2.课程设置中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并将管理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它的研究对象是高效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应用。同时,课程设置中要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因为超过1/3毕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重点,增加财务管理类课程,对学生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首先要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对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增加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等经济管理类知识,熟悉经管领域实际的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长为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具备经管领域行业知识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实用人才;其次是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如专业博士、教授等。

4.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首先可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实例的讲解,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其次可在社会实习中可结合统计调查、专业实习中可结合信息经济学、毕业实习可结合信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来完成。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知识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

5.加大专业宣传力度。首先是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宣传平台,如建立能超级链接到校园网的专业网站等;其次是树立良好外部形象,如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各类企业信息调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采购项目等,对外树立教师和学生技术过硬、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形象,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第三是内部宣传,一是鼓励科研能力强、项目任务多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专业讲座,在展示为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吸引部分学生进入研究团队;二是邀请部分毕业后事业取得成功的学生,回校开展讲座,介绍经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好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四、总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和飞速发展,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变化着,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也应是动态的,要不断根据现实和社会需要灵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摘 要:通过连续四年对某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行业分布等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和专业宣传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86-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中国教育部1998年将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与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合并而成的,1999年起正式开始招生。许多学校将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化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当今随着很多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实现信息化管理,按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应越来越凸显,但依据从2010—2013年连续四年某财经类高校的跟踪调查情况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2010—201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2.71%、89.80%、89.32%和95.65%,其中2013年最高,高出2012年6%左右,也比平均就业率91.77%高出近4%左右(考虑到公务员等正式录用都是在年底才有结果,这里的就业率是以当年12月31日为统计截至时间)。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岗位类型。由表2可知,从事财务管理岗位的最多,达到37.35%,超过1/3;其次是市场营销和其他岗位,平均分别达到19.05%和14.29%;而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岗位的相对较少,平均分别为8.96%、12.89%、7.28%,三个岗位合计为29.13%,不到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行业分布。从就业行业分布看(如下页表3所示),非IT企业人数最多,平均达到54.34%,超过半数;其次是事业单位和IT企业,分别平均为17.09%和16.81%;平均有8.4%考取公务员;其他平均只有3.36%,也就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取研究生比率不高。

二、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难。首先是受中国教育体制限制,政治、思想教育等非专业课程学时占比过高,相应造成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少缺乏深度,教师教学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表层,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具有较强的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各项知识衔接不好,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技能“两张皮”,使人才培养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这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等三个岗位不到1/3的根本原因。

2.教学内容整体更新迟缓。首先是教材,虽然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等信息海量产生的时期,但从全国看,由于整个专业发展较慢,具有专业特点且实用的教材相对稀少,而能够贯彻全课程始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更为缺乏,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水平。其次是专业教师,当前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基本来自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知识更新慢,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性知识不足,知识广度不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还是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保姆式”教学为主,缺乏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案例教学、论文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支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不足。课程体系沿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模式,课程内容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造成了学生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侏儒”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据调查,30%左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后,还不能明确自己到底是偏向技术还是管理,仍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模糊不清,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

5.学科专业宣传力度不足。在求职时,很多招聘管理岗位的单位将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当作学计算机的,而招聘计算机岗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制定多模块的培养方案。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必须科学合理地细化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能力,可以制定信息管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等多个模块的培养方向。

2.课程设置中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并将管理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它的研究对象是高效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应用。同时,课程设置中要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因为超过1/3毕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重点,增加财务管理类课程,对学生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首先要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对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增加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等经济管理类知识,熟悉经管领域实际的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长为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具备经管领域行业知识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实用人才;其次是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如专业博士、教授等。

4.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首先可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实例的讲解,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其次可在社会实习中可结合统计调查、专业实习中可结合信息经济学、毕业实习可结合信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来完成。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知识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

5.加大专业宣传力度。首先是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宣传平台,如建立能超级链接到校园网的专业网站等;其次是树立良好外部形象,如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各类企业信息调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采购项目等,对外树立教师和学生技术过硬、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形象,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第三是内部宣传,一是鼓励科研能力强、项目任务多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专业讲座,在展示为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吸引部分学生进入研究团队;二是邀请部分毕业后事业取得成功的学生,回校开展讲座,介绍经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好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四、总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和飞速发展,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变化着,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也应是动态的,要不断根据现实和社会需要灵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摘 要:通过连续四年对某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行业分布等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和专业宣传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86-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中国教育部1998年将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与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合并而成的,1999年起正式开始招生。许多学校将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化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当今随着很多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实现信息化管理,按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应越来越凸显,但依据从2010—2013年连续四年某财经类高校的跟踪调查情况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2010—201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2.71%、89.80%、89.32%和95.65%,其中2013年最高,高出2012年6%左右,也比平均就业率91.77%高出近4%左右(考虑到公务员等正式录用都是在年底才有结果,这里的就业率是以当年12月31日为统计截至时间)。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岗位类型。由表2可知,从事财务管理岗位的最多,达到37.35%,超过1/3;其次是市场营销和其他岗位,平均分别达到19.05%和14.29%;而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岗位的相对较少,平均分别为8.96%、12.89%、7.28%,三个岗位合计为29.13%,不到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行业分布。从就业行业分布看(如下页表3所示),非IT企业人数最多,平均达到54.34%,超过半数;其次是事业单位和IT企业,分别平均为17.09%和16.81%;平均有8.4%考取公务员;其他平均只有3.36%,也就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取研究生比率不高。

二、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难。首先是受中国教育体制限制,政治、思想教育等非专业课程学时占比过高,相应造成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少缺乏深度,教师教学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表层,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具有较强的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各项知识衔接不好,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技能“两张皮”,使人才培养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这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数据库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和软件开发等三个岗位不到1/3的根本原因。

2.教学内容整体更新迟缓。首先是教材,虽然我们正处在大数据等信息海量产生的时期,但从全国看,由于整个专业发展较慢,具有专业特点且实用的教材相对稀少,而能够贯彻全课程始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更为缺乏,这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水平。其次是专业教师,当前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基本来自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知识更新慢,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性知识不足,知识广度不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还是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保姆式”教学为主,缺乏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案例教学、论文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支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不足。课程体系沿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模式,课程内容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造成了学生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侏儒”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据调查,30%左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后,还不能明确自己到底是偏向技术还是管理,仍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模糊不清,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

5.学科专业宣传力度不足。在求职时,很多招聘管理岗位的单位将财经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当作学计算机的,而招聘计算机岗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制定多模块的培养方案。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必须科学合理地细化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能力,可以制定信息管理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等多个模块的培养方向。

2.课程设置中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并将管理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它的研究对象是高效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应用。同时,课程设置中要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因为超过1/3毕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重点,增加财务管理类课程,对学生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财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首先要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对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增加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等经济管理类知识,熟悉经管领域实际的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长为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具备经管领域行业知识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实用人才;其次是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如专业博士、教授等。

4.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首先可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实例的讲解,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强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其次可在社会实习中可结合统计调查、专业实习中可结合信息经济学、毕业实习可结合信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来完成。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知识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

5.加大专业宣传力度。首先是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宣传平台,如建立能超级链接到校园网的专业网站等;其次是树立良好外部形象,如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各类企业信息调查、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采购项目等,对外树立教师和学生技术过硬、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形象,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第三是内部宣传,一是鼓励科研能力强、项目任务多的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专业讲座,在展示为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吸引部分学生进入研究团队;二是邀请部分毕业后事业取得成功的学生,回校开展讲座,介绍经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好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四、总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和飞速发展,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变化着,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也应是动态的,要不断根据现实和社会需要灵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就业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