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井穴按摩与康复联合治疗中风偏瘫肩痛31例的观察与护理
2014-04-23郑晓蕾刘春芬
刘 冰 郑晓蕾 刘春芬
(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266033)
穴位按摩是主要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一,穴位按摩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十二井穴按摩(从阳引阴法:适用于热证,阴病在阳证。选穴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涌泉、中冲、关冲、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止于手太阳少泽。从阴引阳法:适用于寒证或热证不明显者,阳病在阴证。选穴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止于足厥阴大敦),配以科学的辨证施护,效果满意。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科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偏瘫患者肩痛包括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半脱位等,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排除标准:有肩痛症状,影像学检查异常,但非偏瘫引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31例,女7例,男24例;年龄33~82岁,平均(55.34+13.25)岁。对照组26例,女4例,男22例;年龄31~77岁,平均(52.97+15.69)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史、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
治疗组:确认患者证型,从阳引阴法:适用于热证,阴病在阳证。从阴引阳法:适用于寒证或热证不明显者,阳病在阴证。因此不同证型选取不同穴位,做到辨证论治。在穴位按摩过程中护士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酸胀、麻木感,观察有无不适情况,按摩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穴位按摩与康复交替治疗,康复采用手法与理疗相结合。
对照组:只采用康复治疗,1次/d,50 min/次手法治疗+20min/次理疗,10d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肩部活动正常、肩痛消失、手臂肿胀消失。显效: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肩部活动范围较前明显增大,肩痛明显减轻,手臂肿胀较前明显减轻。有效: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肩部活动范围增大,肩痛减轻,手臂肿胀减轻。无效:2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护理
1.辨证施护。根据患者证型不同选取不同的十二井穴进行保健穴位按摩。
2.护士掌握十二井穴定位、按摩手法、禁忌证、注意事项及风险防范,有效评估按摩前后的皮肤状况。评估患者皮肤有无瘢痕、感染、溃疡、结节、破损、凹陷、骨骼突出等情况,评估过敏史、既往史,患者心理状况,对按摩的耐受程度,掌握患者凝血功能。
3.穴位按摩前、中、后的护理。护士嘱患者进食半小时后再进行按摩,嘱患者按摩前如厕,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膳食,给予心理指导。按摩前护士修剪指甲,手消毒。按摩过程中注意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并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按摩部位有无出血、疼痛、肿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保证按摩过程顺利。按摩后注意按摩部位皮肤,避免出血、血肿、疼痛等情况的出现,结束后10min再次观察按摩部位情况。
4.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均给予以下指导。指导患者良肢位摆放,注意颈肩部保暖,不要长期处于寒冷或潮湿的地方。不要长时间压迫偏瘫侧肩膀,避免自行康复锻炼时过度活动肩膀而增加疼痛,枕头高度适中。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味甘厚腻之品。
讨论
中风病偏瘫患者多伴有肩痛症状,并发症如肩手综合征、肩周围关节炎、肩关节半脱位等均可引起肩痛,因此偏瘫肩痛是中风病患者常见症状。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应予以重视。防范和减少并发症引起的疼痛及残障的发生。
通过按摩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改善全身气血运行,振奋周身气机,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地运行。通过穴位按摩与康复联合治疗,可产生较显著地“循经感传”效应,使疼痛组织的生理功能活跃,很好地减轻或消除病灶附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和炎症粘连,起到止痛目的[1]。另外,当刺激病灶附近结缔组织时,能激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阻止痛觉冲动的传导,从而发挥镇痛作用[2]。良肢位摆放能明显改善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疼痛,降低致残率,加之辨证施护应用,达到满意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亚平.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57.
[2]万晓春.浮针治疗颈椎病颈肩背疼痛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