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配合电针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2014-04-23朱桂玲高建忠
朱桂玲 高建忠
(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264300)
肩背肌筋膜炎是原发于肌肉、肌腱、筋膜等结缔组织的以疼痛为特征的症候群,是引起肩背疼痛的一个常见病。笔者采用雷火灸配合电针治疗本病30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60例肩背肌筋膜炎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7岁,平均45.2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3个月。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9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1.3个月,最长38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诊断: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局部有固定压痛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肩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征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肩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25~70岁者;③患者自愿受试。
排除标准:①器质性和其他病变,如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病、肩周炎、风湿病或精神性疼痛等;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③同时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其他药物者;④有情感或精神障碍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雷火灸。选穴:阿是穴,大椎,肺俞,肩中俞,大杼,天宗。每次选2个穴位,把热疗辅助器旋入本草柱(湖南万林生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火头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针刺取穴:大椎、陶道、身柱、肩井、大杼、风门、肺俞、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巨骨、夹脊穴、阿是穴。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接KWD-808-1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个穴位为一组,根据病情每次选取2组穴位,采用疏密波型,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注:雷火灸的穴位,当日不针。
2.对照组:针刺取穴:大椎、陶道、身柱、肩井、大杼、风门、肺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针刺及电针方法同治疗组。
疗程: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疼痛消失,肩背部活动自如,劳累后无特殊症状,硬结或条索状物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劳累后稍有沉重感,硬结或条索状物明显缩小;有效:疼痛和活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劳累后症状如前,但稍加休息后复感减轻,硬结或条索状物无明显变化;无效:经治疗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者。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论
肩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见于职业性劳动者,与长期不良体位工作、肌肉失衡和不对称,以及寒冷、潮湿、病毒感染、外伤、疲劳有关[2]。属中医学“肌筋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劳倦过度而使气血瘀阻,气血流行不通,不通则痛,治疗旨在解痉止痛、温经活血、舒筋通络,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3]。
雷火灸是将中药与热疗结合在一起,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祛瘀消肿之功效。
电针选用疏密波,可加强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代谢,使阻滞之经气得以疏通,经络之气得以传导。有研究表明,电针产生的电磁场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释放内源性咖啡样物质,促进炎症吸收,消除疼痛[4]。
治疗期间应嘱患者注意调整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良姿势,避免过度疲劳,防寒保暖,适当进行肩背部活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4
[3]詹光宗.针刺加拔罐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06,8(6):9.
[4]郑晓,车涛.电针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