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评价情境中高中生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

2014-04-23张丽华邱芳郭琪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自尊

张丽华 邱芳 郭琪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高中生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中生自尊对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低自尊者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2)评价情境对高中生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社会评价情境下,高中生更倾向于出现行为式自我妨碍;(3)高中生自尊和评价情境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有显著交互作用,高自尊者在自我评价情境中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最少;(4)高中生均倾向于采用自陈式自我妨碍。

关键词 自尊,自我妨碍,评价情境。

分类号 B848

1.引言

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也称自我设限,即当个体面临被评价的威胁时,为了保护或提高自己的自尊而做出的一系列对自我成功不利的言辞或行动(Tice,1991)。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自我妨碍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也有学者认为他是一种防御机制。比如,学生在一定压力之下,会出现装病、逃课和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情况,这样就为自己的学业成绩的不理想找到了理由,避免将其归因为能力低下,成功的维护了自尊。也就是说,个体出于对自尊的保护,倾向于采用自我妨碍策略。自尊是自我意识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也叫自尊心,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杨丽珠,张丽华,2003)。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妨碍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自尊是失败感的晴雨表(李晓东,袁冬华,2004),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个体往往采用该策略来保护或提升自尊。自尊与自我妨碍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妨碍一般分为两种,自陈式自我妨碍和行为式自我妨碍。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明存在一些可能影响表现结果的因素,或者过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这就是自陈式自我妨碍(王申连,赵玉晶,郭本禹,2012)。行为式自我妨碍是指个体通过实际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如拖延、减少练习、选择不可达到的目标、服用抑制作业表现的药物等(王申连等,2012)。在成就取向的社会中,个体活动的结果与其能力息息相关,活动结果的成功与否对个体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高中生而言,现今的学校和课堂又是一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因此,学生很期待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以显示自己的高能力。随着高中学业难度的加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业,然而对于个别学生甚至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之后,学业表现依然不理想。相对于初中阶段,高中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业方面的压力,而且生活中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扰所带来的压力。在各种各样巨大的压力之下,为了避免失败对个体自尊的威胁,学生往往倾向于采用自我妨碍策略。

关于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Nurmije(1995)等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更倾向于采取自我妨碍策略(Dembo&Eaton,2000)。Tice的研究表明,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都倾向于采取自我妨碍策略,只是表现的动机不同(Midgley&Urdan,1995)。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为被试,也有一部分是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但较少涉及对高中生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一致,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自我妨碍的诱发情境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评价情境,评价情境是自我妨碍的重要影响因素(石伟,黄希庭,2004)。有研究发现(Berglas&Jones,1978),在公开和隐秘两种实验条件下,被试选择服用会抑制其智力表现的药物这个自我设限指标没有显著的差异。随后,有研究者发现(Kolditz,Arkin&Shepperd,1987)在严格控制情境的公开性后,公开场合的自我妨碍行为要多于私人场合。

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常常通过操纵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实验情境来考察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社会评价情境的控制,采取记名作答、个别收卷的方式让被试知道有他人了解其作业表现结果,并告知其作业表现结果的比较标准。有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自我表现的动机和保护或提升自尊的欲望(石伟,黄希庭,2004)。自我评价情境,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表现结果,该情境的控制主要采取不记名作答、团体收卷的方式让被试知道其作业表现结果为隐秘的,并不告知其作业表现结果的比较标准或告知其没有作业表现结果的比较标准。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加重,自我妨碍策略的采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业的完成状况。本研究以高中生为被试,探讨在不同的评价情境中,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某高中学生为被试,有效被试共219人,高一45人,高二102人,高三72人,其中男生119人,女生100人。

2.2实验材料与工具

2.2.1自尊问卷

采用张丽华和邸秀娟(2012)编制的高中生自尊评定问卷,该问卷共20个项目,包括自我胜任感、重要感、归属感、形象感4个维度,使用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90,0.83,0.9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0和0.79。

2.2.2自陈式自我妨碍问卷

采用李晓东和袁东华编制的自陈式自我妨碍问卷,包括12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自陈式自我妨碍的程度越高。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在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79和0.81。

2.2.3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

“多字母转换”练习卷中的练习次数作为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即被试在5分钟内完成题目的个数。练习卷和考试卷的题目都由“多字母转换”题组成。“多字母转换”是指,呈现三个英文字母加一个数字如“FGJ+3”,“3”表示前面三个字母后的第三位(王邀,汪安圣,1992)。完成字母转换的任务,就是依次写出呈现字母进行转换后的字母。例如,呈现“FGJ+3=”,就要求考虑英文字母表中F、C、J三个字母后面的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J、M”),也就是说把“FGJ+3”转换为IJM,最后把字母组合HM写在横线上。

2.3实验设计

采用2(自尊水平:高自尊、低自尊)×3(评价情境:自我评价情境、中性情境和社会评价情境)的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自陈式自我妨碍和行为式自我妨碍。

3.实验结果

以评价情境和自尊水平为自变量,两类自我妨碍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不同组别被试的两类自我妨碍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3.1行为式自我妨碍方差分析结果

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评价情境的主效应显著,F(2,112)=8.858,p<0.001;自尊的主效应显著,F(1,112)=12.678,p=0.01;评价情境和自尊的交互作用差异显著,F(2,112)=3.296,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和中性评价、社会评价和中性评价各组之间均值差异显著。

3.2自陈式自我妨碍方差分析结果

在自陈式自我妨碍量上,评价情境的主效应不显著,F(2,112)=0.876,p>0.05;自尊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2)=1.428,p>0.05;评价情境和自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12)=0.123,p>0.05。

4.讨论与分析

4.1自尊和评价情境对行为式自我妨碍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设定不同的评价情境以唤起两类自我妨碍,以揭示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采用练习次数作为行为式自我妨碍的指标。研究发现自尊对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作用,低自尊的高中生更倾向于通过考前减少练习的方式来影响自己在测试中的表现,以此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低自尊的学生,以往的成功经验较少,在未来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出现自我妨碍行为以保护已经倍受打击的自尊。这一结论可以用折扣原理(韩婷婷,赵俊峰,2010)来解释,即产生的某一结果,可能的原因越多,那么把这一结果归因于任何一个特殊原因的可能性就越小。低自尊的学生失败,就倾向于作出折扣归因,即使成功了,也只有很少的增强归因。增强归因是指当克服了阻碍力量取得成功后,对观察到的原因的归因可能性就会提高(韩婷婷,赵俊峰,2010)。这也就解释了只有部分高自尊的学生才会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来提升自己。

评价情境对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作用。在社会评价情境下,高中学生更倾向于出现行为式自我妨碍,而在自我评价情境下,高中学生的行为式自我妨碍较少。这与Koldizt和Aikin的研究一致,即被试在公共场合比在私人的场合中更容易自我妨碍(Thomas。Kolditz,Arkin&Robert,1982)。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越来越看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在采用了自我妨碍行为之后,取得成功,便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活动失败,便可以此为借口,来隐蔽自己的能力缺陷,这样就很好的提升或维护了自尊。这一结论支持了自我妨碍的印象整饰理论而不是自我价值理论。印象整饰理论(李晓东,袁东华,2004)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关心超过了对自己实际表现的关心。而自我价值理论(李晓东,袁东华,2004)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

自尊与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在自我评价情境中,与高自尊的学生相比,低自尊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策略。在社会评价情境中,高自尊的学生和低自尊的学生均会采取行为式自我妨碍策略。也就是说,在自我评价的情境中,低自尊的高中生担心失败影响自我评价,自我价值的典型代表是能力(袁东华,李晓东,2008),活动失败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那么为了自我保护就会采取行为式自我妨碍策略。而对于高自尊的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并不会过多的担心某一次的失败就会影响到自我认识,所以较少的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策略。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认识事物还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无论是高自尊的学生还是低自尊的学生都会担心因某一次的活动表现差就影响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进而采取行为式自我妨碍策略来保护自尊。

4.2自尊和评价情境对自陈式自我妨碍的影响

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自尊的主效应不显著。无论是高自尊的高中生还是低自尊的高中生都倾向于采用陈述性自我妨碍。在本研究中,高自尊组在自陈式自我妨碍问卷上的平均分为32.86,而低自尊组平均得分为35.48,低自尊组略高于高自尊组,但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高中学生普遍采用自陈式自我妨碍来保护自尊。青少年进入高中阶段,人格发展不完善,也不够稳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学业任务大幅加重(刘先华,程俊卫,2007),并且即将面临高考,这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在强大的压力之下,适当的倾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虽然有时会略显夸张,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自己所面对的压力。成功了,显示出了自己的高能力;失败了,也不失面子,可以很好的自我保护。

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评价情境的主效应也不显著。自我评价情境中,被试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的平均得分是36.16;在中性情境中,被试的平均得分是34.12;在社会评价情境中,被试的平均得分是32.45。被试在自我评价情境中采用的自陈式自我妨碍略多于在社会评价情境中,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无论是在自我评价还是社会评价情境中,高中学生都倾向于采用自陈式自我妨碍。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高中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充满矛盾和困惑,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比较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周慧娟,2002),同样也十分看重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说,高中生努力避免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同时也减少来自自己的负面评价。

与行为式自我妨碍相比,自陈式自我妨碍在各个水平上都不显著,在通常情况下,自陈式自我妨碍减少个体成功的机会较小,而且活动成功后,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形象,活动失败又可以得到别人的同情。虽然,相对于行为式自我妨碍而言,自陈式自我妨碍的自我保护的效果较弱些,但由于其对活动结果影响不大,所以广泛被人们应用,尤其对于高中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这一策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缓解了压力。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低自尊的高中生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策略。(2)处于社会评价情境中的高中生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3)高自尊的高中生在自我评价情境中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最少。(4)自尊和评价情境对自陈式自我妨碍没有显著影响。

猜你喜欢

自尊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巧用心理技术启迪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