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因素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

2014-04-19吴伟东

城市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劳动者农民工

◎ 吴伟东

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因素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

◎ 吴伟东

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是中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对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本次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本的理论视角,利用上海、深圳和天津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农民工参加企业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是否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更换次数、专业技术资格、劳动合同签订、月收入和行业类别存在显著相关。依据社会交换理论,利润生成机制的行业差异,劳动者忠诚的重要性程度,以及劳动者将培训技能进行转化的程度和预期时间长短,影响了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初始动机及其风险评估,可能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农民工 职业培训 社会交换理论

结构性失业是当今世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一项重大挑战。在新兴工业化的中国,结构性失业的潜在风险同样非常严峻。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如果劳动者没有通过职业培训进行相应的转变,劳动力市场将会形成严重的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问题(丁煜、徐延辉、李金星,2011)。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郑功成、黄黎若莲,2006)。作为职业技能较低的一个群体,农民工在产业升级中最容易遭受到结构性失业的冲击。同时,伴随中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底线型”利益逐步得到了保障,他们为了获得发展而展开的“增长型”利益诉求将成为主导(蔡禾,2010)。农民工的职业发展诉求,将会逐步成为劳资关系和社会稳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问题,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一项重大挑战。

企业培训是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来源,在现阶段很可能是最主要的来源。本次研究从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视角出发,利用上海、深圳和天津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

(1)通过实证研究去明确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因素施加影响,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企业培训参与水平,增进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在促进他们职业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应对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国外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劳动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多项有益的研究成果。该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正得到不断的推进。本次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视角,对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将有助于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验数据,促进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一、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回顾

转移就业劳动者(Migrant Worker)的职业培训问题,是欧美国家学术界的一个研究重点,但这些国家大多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跨国就业的劳动者,而不是从农村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劳动者(农民工)。譬如,Magnani(2009)的研究发现:在意大利境内跨国就业的劳动者,如果将意大利视为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他们的职业培训需求将会显著增加。

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现状和问题,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出现。Wang和Shaw(2009)对中国政府实施的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的背景、实施条件、方案设计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Li和Levin(2013)依据上海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民工的培训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社区大学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和实施路径。Messinis和Cheng(2009)的研究发现,职业培训对中国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具有实质的促进作用。他们在研究结论中推测,如果农民工被允许在城市长时间居留或者永久居留,他们参加职业培训的动机将会显著增强。然而,对于中国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国外学术界尚未进行经验层面的实证研究。

(二)国内研究回顾

在国内,学术界在农民工的培训路径、培训对实务工作的提升效果以及培训所产生的收入效应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十分薄弱。现有的研究对农民工的培训意愿进行了很多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但遗憾的是尚未有实证研究对农民工培训意愿与其培训参与的关系进行验证。在为数不多的、针对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丁煜、徐延辉和李金星(2011)以“是否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为因变量,依托样本量为637人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等5个变量,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参与存在显著影响。赵正洲、韩成英和吕建兴(2012)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否”为因变量,对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就业身份、职业技能等级以及了解培训政策信息程度、获取培训政策信息渠道等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6个主要因素。

已有的成果给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续的研究需要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广度的扩展,包括增加研究所探讨的影响因素,在数理模型中纳入更多的变量进行分析等。而在研究深度上,已有的研究是以“是否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为因变量,并未对职业培训进行更深入的细分。从培训来源来看,职业培训可以划分为企业组织的培训、政府组织的培训和商业机构提供的培训等三种基本类别。这三种类别的职业培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1)企业组织的培训往往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务求通过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培训的内容与劳动者的工作任务紧密相关;(2)国家组织的培训一般是针对在劳动力市场当中存在一定弱势或者就业困难的群体(如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培训的目标在于提升这些群体的就业能力,培训内容往往侧重于一般性的职业技能;(3)商业机构提供的培训,给劳动者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和空间,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职业发展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但同时,这种培训需要劳动者自行支付培训费用。

依据培训类别的特点来判断,农民工参加这三种类别的职业培训,各自的影响因素是存在差别的。譬如,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的资金,是他们能否参加商业机构培训的基础。家庭收入因素的影响作用可能是显著的。而在企业组织的培训当中,由于培训往往是企业免费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并不需要顾及培训开支的问题。家庭收入因素很可能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参与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将农民工参加的职业培训进行类别细分,分别针对不同的类别来开展实证研究,有助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认识。在本次研究中,将专门针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来展开实证分析。

二、理论视角与数据来源

(一)理论视角

理论能够增进研究者对经验资料的广阔意义和相互关联的认识(Neuman,2003)。本次研究将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社会交换理论是研究劳动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Clinard & Meier,2008)。一些学者已经开始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劳动者的职业培训问题开展研究。譬如,Neuman等学者(2011)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在中国服务业运营的5家跨国公司中的437名中国劳动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中国情境下职业培训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理论视角中,社会交换指的是一种利益互惠行为,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帮助和支持等,使对方有了回报的义务,但不知道对方是否会回报和什么时候回报(Blau,1956)。这一理论视角具有两个基本要点。首先,交换的隐含条件是双方通过交换各自特有的资源,从而达到互利的目的,其核心是自我利益和互相依赖(Lawler & Thye,1999)。这些资源是对方所需要的,或者能够促进对方的利益。在劳动者与企业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通过向企业提供个人的劳动来换取企业的报酬,以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来换取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Rhoades & Eisenberger,2002)。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则是“报酬——劳动”和“支持——劳动者忠诚”的交换。在职业培训问题上,企业通过职业培训的提供,在行为中展现他们对劳动者职业发展的支持,从而换取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和投入,实现长期的运作经营和利润收入。

其次,交换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个体会对交换关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评估(Blau,1964)。换言之,风险评估是个体建立各种社会交换关系的起点,而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个体对交换关系的态度和行为(Molm,Takahashi & Peterson,2000)。此外,交换的双方会努力建立起特定的联结,以维持交换关系的稳定——即使目前的关系不是最优的,也不会去考虑其他的选择(Blau,1964)。特定的联结,有助于增加社会交换关系的稳定性,减少交换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劳资关系中,企业或劳动者在向对方提供资源或者支持时,将会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和考虑这些资源和支持的提供能否获得对方相应的回报。职业培训作为一种资源的提供,是企业的一种面向劳动者的交换行为,存在交换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运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劳动者就业状况调查”。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设立了三个问题来分别考察劳动者对企业组织的培训、政府组织的培训以及商业机构提供的职业培训的参加情况。在企业组织的培训方面,问卷的问题是“你是否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受访者的回答选项是“是,否”。这种问卷设计给本次研究提供了数据分析的必要基础。

此次问卷调查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上海、深圳、天津、南京、长沙、成都、温州、厦门、绵阳和长春等十个城市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获得有效问卷181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90.7%。其中来自农民工群体的有效问卷725份。调查样本中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研究发现

调查结果显示,有52.6%的受访农民工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同时有12.5%的人参加过商业机构提供的职业培训,而只有2.8%的人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培训。在受访农民工当中,有1.9%的人同时参加过企业和政府组织的培训,6%的人同时参加过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的培训,另外有4个人全部参加过这三类培训。同时,有40.4%的人没有参加过上述三种培训。在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当中,大部分人参加的是企业组织的培训,所占比例超过80%。从这些数据结果来看,企业组织的培训是现阶段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最主要来源。对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提升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参与程度的一个关键环节。

表1 调查样本中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情况

为了检验和比较各种因素对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本次研究建立了Logistic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模型的表达式为:Logit(p)= β0+ β1X1+ β2X2+ β3X3+… + βnXn+ ε。其中,p为农民工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的概率,β是回归系数的估计值,ε是误差项。模型的因变量是“是否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属二分变量。模型的自变量包括劳动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单位工龄、企业规模等十五个变量,并分别建立了三个模型将不同方面的变量依次纳入。具体而言,模型一单独纳入人口特征方面的四个变量,即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模型二在此基础上,纳入了就业特征变量,即单位工龄、工作更换次数、国家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职位岗位、劳动合同签订和月收入等七个变量。在最后的模型三中增加了企业特征方面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企业效益、行业类别等四个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

模型三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变量都进入回归模型的情况下,农民工是否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更换次数、专业技术资格、劳动合同签订、月收入和行业类别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性别、婚姻状况、单位工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和企业效益等变量无关。同时,回归结果的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回归方程中各个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模型非常稳定。

在人口特征方面,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情况,首先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的发生比率越高。大专学历的回归系数是1.199,发生比率是3.316。这显示拥有大专学历的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发生比率,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的3.316倍。高中学历的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发生比率,也远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达到2.185倍。近

年来,一些城市给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大学本科教育,使农民工群体当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开始增加。对于这些农民工,他们参加企业培训的发生比率比大专学历的农民工还要更高。与此相对,农民工的年龄则与企业培训的参与存在负向的相关。31-40岁的农民工,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的发生比率,只有2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的39.5%。同时,这一比率在40岁以上的农民工群体当中,进一步下降到了16.6%。

表2 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Logistic模型

(续表)

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同样影响着他们对企业培训的参与。其中,工作更换的次数具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没有更换过工作的农民工相比,更换过一次工作的农民工有更高的机会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发生比率达到2.665。同时,这一发生比率在更换过两次工作的农民工群体当中显著下跌,下降到了1.990。而在更换过三次或以上工作的农民工当中则小幅上升回到2.006。可以发现,曾经更换过工作的农民工,比没有更换过工作的劳动者,往往拥有更高的机会去参加企业培训。但这种工作更换的作用并不是持续加强的:第一次的工作更换,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培训参与的发生比率,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作更换的效力则有所减弱。同时,如果农民工拥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都有助于提高职业培训的发生比率。从数据上看,拥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和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在职业培训的发生比率上比没有专业技术资格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分别高了65.3%和77.5%。最后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发生比率比月收入在1500元及以下的农民工高了72.1%。

在企业特征方面,企业的规模、所有制和经营效益对农民工的企业培训参加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只有行业类别变量的影响显著。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作为参照,在服务业领域工作的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发生比率是2.598,即比前者高了159.8%的可能性。

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企业向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即通过职业培训的提供,来换取农民工更高的生产效率或者对企业的忠诚。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企业首先需要考察和明确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是不是企业所必需的,企业是否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的提供来获得更高的利润或劳动者的忠诚。由此出发,行业类别变量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参与的显著影响,很可能是根源于不同行业的工作对象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利润生成机制的差别。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者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物品或者原材料,与产品的消费者无直接的接触。企业在产品进入到销售环节之前能够进行控制和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而服务业的劳动者则是以产品的消费者作为直接的工作对象,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就是企业的产品,劳动者的工作过程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这一过程还往往难以进行充分的控制和监管。劳动者的技能不足所导致的服务质量问题,会直接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再次购买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收入。服务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要比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更高。服务业企业的利润获取要相对更多地依赖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对服务业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利润回报。这很可能导致了服务业的农民工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

同时,劳动者的月收入一般反映了他们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劳动者的月收入越高,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也越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对企业而言也就越重要。这可能解释了月收入变量对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显著影响: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农民工,他们的忠诚对企业更加重要,所以企业会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来换取他们对企业的忠诚。

此外,交换行为最后能否实现交换的目标,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交换之前,企业会对行为的风险进行评估。在职业培训的风险评估中,所涉及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劳动者能不能将职业培训的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当中;(2)劳动者会不会持续地将培训技能应用于本企业的工作当中。第一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农民工能否将培训内容转化成现实行为。更高的学历和拥有专业技术资格,都有助于农民工进行培训技能的高效转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同时,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一些低技能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劳动者的身体机能有较高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工的身体机能和生产效率逐步下降,培训技能的转化程度也在降低。这可能抑制了企业向年龄较大的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的行为。

在第二个问题上,企业往往希望技能培训的效果是长期的。而如果劳动者在接受培训之后选择辞职,企业将无法实现培训的目标。这突出地反映在劳动合同签订对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上。劳动合同作为一种劳动关系的法定契约,是企业和劳动者的一种特定联结。这个契约增加了双方交换关系的稳定性,减少了职业培训的风险,从而有助于增加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的发生比率。在工作更换次数方面,有过工作更换经历的农民工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参加职业培训。这可能反映出企业希望通过职业培训的提供,来换取劳动者对企业忠诚的交换预期。同时,这种作用无法持续增加:当农民工更换工作的次数增加到2次或以上之后,企业可能会开始倾向于认为是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导致了工作的更换,而不是企业是否提供过足够的支持或者职业培训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培训的风险增加。减少对这些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投入,成为了企业在风险评估之后的一种理性选择。

四、简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次研究的简要结论是:(1)农民工是否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更换次数、专业技术资格、劳动合同签订、月收入和行业类别存在显著相关;(2)依据社会交换理论,利润生成机制的行业差异,劳动者忠诚的重要性程度,以及劳动者将培训技能进行转化的程度和预期时间长短,影响了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初始动机及其风险评估,可能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现阶段,必须尽快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导向,促使企业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的机会和支持。积极构建“发展型的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能更好地促进职工的素质提高和职业发展,更好地调动劳资双方在投资、管理和生产中的积极性(关信平,2012)。同时,通过教育政策的调整,积极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他们的劳动力资本,使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进一步增加。此外,通过《劳动合同法》的推进,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长期化。

在数据资料条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任何研究都应该特别严谨,以保证研究的客观和公正(李若建,2007)。本次研究利用“劳动者就业状况调查”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尽管农民工群体是这项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重要调查对象,但调查所面向的是全体的劳动者,而并非专门面向农民工群体。所以,就农民工群体的专项研究而言,这项调查在研究变量和问卷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譬如,缺乏对“外出务工年限”、“永久迁移意愿”等农民工特征变量的探讨。此外,尽管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视角,但正如Babbie(1999)所指出的一样:每一个理论视角提供了其他视角所欠缺的洞察,但也忽略了其他视角所揭示的方面,多元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对社会现象的深度分析。要对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尚需要进行更多、更细致和更多理论视角的研究。

(南开大学的关信平教授、巴黎第一大学的Jean-Claude Barbier教授给本文研究提供了支持,特此致谢。)

[1]蔡禾.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J].开放时代,2010,(9):37-45.

[2]丁煜,徐延辉,李金星.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1,(3):29-35.

[3]关信平.试析建立“共赢模式”劳动关系的目标、原则和体制创新[J].天津社会科学,2012,(1):64-69.

[4]李若建.概念的可操作化与资料评估: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研究的难点[J].南方人口,2007,(4):19-24.

[5]赵正洲,韩成英,吕建兴.返乡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湖北、湖南3省35 个市(县)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12,(4):26-29.

[6]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2-13.

[7]Babbie,E.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M].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

[8]Blau,P.M.Social Mo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6,Vol.21,(3):290-295.

[9]Blau,P.M.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M].New York:Wiley,1964.

[10]Cropanzano,R & Mitchell,M.S.Social Exchange Theory: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Vol.31,(6):874-900.

[11]Lawler,E.J.& Thye,S.R.Bringing Emotions into Social Exchange Theory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9,Vol.25,(1):217-244.

[12]Li,M.& Levin,H.Community Colleges as Learning Centers for Migrant Workers in Manufacturing Areas in China [A]. Community College Models[C].Raby, R.T.& Valeau,E.J.(eds),Springer,2009.

[13]Magnani,N.Adult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migrants in North-East Italy [J].International Migration,2009, doi:10.1111/j.1468-2435.2009.00578.x

[14]Messinis,G.& Cheng,E.Earnings,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a:The Migrant Worker Experience [EB/OL]. Melbourne:Centre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Victoria University, http://pandora.nla.gov.au/tep/67942,2009.

[15]Molm,L.D.,Takahashi,N.& Peterson,G.Risk and Trust in Social Exchange:An Experimental Test of a Classical Proposit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Vol.105,(5):1396-1427.

[16]Newman,A.,Thanacoody,R.& Hui,W. The Impact of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Training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A Study of Multinationals in the Chinese Service Secto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1,Vol.22,(8):1765-1787.

[17]Neuman,L.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th ed)[M].Allyn and Bacon,2003.

[18]Rhoades,L.& Eisenberger,R.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Vol.87,(4):698-714.

[19]Wang,L.& Shaw,G.Coping with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Workers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nshine Project [A].Skills Development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Pacific [C].Maclean,R.,Jagannathan,S.& Sarvi,J.(eds).Springer,2013.

作者简介:吴伟东,南开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社会学博士,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

(责任编辑:卢小文)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Training:An Empirical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Wu Weidong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s one of the keys to solv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China under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training by using the data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in Shanghai and other 9 cities in China.The result shows that levels of education,age,employment history,technical qualification,labor contract,monthly salary and industr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training.The industry variance in profit generation mechanism,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he extent and expected duration of training transfer,may play important roles,too.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social exchange theory

C913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2.0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CFX0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ASH009)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劳动者农民工
劳动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