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节律问题探析
2014-04-18俞德海
俞德海
(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4)
节律(prosody)是语音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语音的节奏和韵律,包括声调、语调、重音、节奏和停延等的综合运用,准确地揭示和运用不同层次的节律规律,有助于确切生动地表情达意。近年来,随着译界研究的不断深入,节律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1)对英汉语的节律特征进行系统比析。如陈莹对英汉语的节奏特征、模式及功能进行了分析;丁金国对英汉语的韵律差异进行了探讨,深化了对这2种语言语音系统的认识[1-2]。(2)将比析成果应用到诗歌等韵体文翻译。如王芳讨论了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基础;董杰论述了汉语古诗的内在韵律及其翻译标准,提高了韵体文翻译的质量[3-4]。(3)将节律研究从韵体文翻译扩展至一般文学翻译。如袁新探讨了非诗体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节奏问题;张春柏对散文及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节奏翻译作了深入探讨,扩展了节律研究的范围[5-6]。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节律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囿于对节律的固有认识,目前大部分研究依然局限在文学翻译这一传统领域,很少延伸至实用文体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这不仅束缚了节律研究的范围,也不利于对科技翻译的全面了解。鉴于此,本文尝试将节律引入科技翻译,希望进一步拓展节律研究的范围,揭示一些从传统视角无法诠释的科技翻译现象。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英汉科技翻译。
一、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节律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科技翻译(EST translation)近年来愈来愈受重视,相关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但是,从笔者收集到的相关专著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上的搜索结果来看,目前对英汉科技翻译的探讨基本上还是集中在语义、语法、语用、逻辑以及修辞等传统层面,英语科技文本所具有的音韵节奏及其在译文中的传递效果往往被忽略。实际上,科技英语为了吸引读者,也注意行文的流畅生动,也讲究音韵节奏的合理搭配,只是实现的方式与文学语言等文体有所不同。翻译时如果忽略了这些语音特点,译文就会因声响节奏的缺失而差强人意,影响了译作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律也应该是衡量科技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言语-语言二分法
那么,应该如何对科技翻译中的节律进行有效研究?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的言语活动(language),将其分为2个部分: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表达习惯等的特点,是一种个体现象;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总是通过语言起作用,没有语言,言语就不会存在;语言则完全独立于个体,它不可能是个体的创造,而基本上是社会的,并以群体为前提[7]。索绪尔的这个区分对现代语言学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般认为,所有20世纪的语言学派的观点和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8],而且,它依然是21世纪语言学繁荣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9]。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区分对节律研究也很有借鉴意义,可以将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节律进一步区分为言语节律和语言节律,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展开论述。
(二)言语节律
在索绪尔看来,言语是社会个体具体运用某一语言的结果,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差异性,与此相对应,可以将不同科技作者通过英语创作出来的作品视作言语,将作品中所蕴含的节律定义为言语节律。从内容上看,言语节律既包含科技英语的基本节律特征,也涉及作者的个人节律风格,是二者相互交融的体现。
1.科技英语的基本节律特征。众所周知,任何科技文本都是用特定的语言创作的,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语言的科技文体的基本特征,其中自然包括节律特征。总体来说,科技英语具有以下2种主要节律特征:(1)节奏简洁流畅。科技英语通常不需要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或细腻的情感抒发,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简洁明快的方式将知识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因此,它不像文学英语那样追求抑扬顿挫的声响效果,它注重的是自然流畅的语言节奏,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介绍的科技知识。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科技英语在行文上讲究练达紧凑,忌松散拖沓,这种节律特征主要是通过精简化的遣词造句表现出来,如大量使用名词化词组及名词连用形式,频繁运用非谓语结构及复合长句等,以简化语言结构,增加表达的流畅性。(2)声气上下贯通。科技英语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还需要进行严谨的推理论证,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它十分注重表达的逻辑性,要求同一个概念段落(通常由一个或数个自然段构成)里的每个句子都服务于一个共同主题,而且句子之间在逻辑上也要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种严格的逻辑要求形成了科技英语的第二个节律特性,即在同一个概念段落里,句子内部及句子之间在声气上应该上下贯通、内外畅达,不能有阻滞感,这种节律特征主要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的合理使用体现出来,如适当使用逻辑连接词,恰当运用语义重复或替代等。
2.作者的个人节律风格。虽然科技英语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具有一些普遍特性,但是,毋庸置疑,不同的作者在创作时都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自己的独特个性,这就是作者的个人风格,其中包括节律风格,如有些作者喜欢选用一些排比对称的句式,以加强节奏和语气,而有些作者则喜欢夹杂一些声韵方面的修辞手法,以丰富声响效果,此外,不同作者在面对不同写作题材时,如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科普读物、产品说明书等,也会相应采取不同的节律策略,从而彰显出不同的节律个性。
(三)语言节律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共同运用和遵守的规则,是抽象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符号体系,与此相对应,可以将译语语言系统视作语言,将其自身固有的节律特性定义为语言节律。语言节律是译语使用者集体遵守的语音规范,具体到英汉科技翻译,指汉语的节律特性。节律在汉语语言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词法、句法及至章法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本身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语法上呈现“柔性”的特点,这使得汉语的语词结构特别容易受到音节和节奏的调节和制约,不仅如此,汉语的音节和节奏还影响到句子乃至篇章的组织[10]。在汉语里,“节律阻遏作用”(节律破坏句法操作)以及“节律触发作用”(节律引起本不存在的句法操作)都是很明显的,句法必须借助节律才能产生结构合理、音节顺畅的句子[11]。总之,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汉语在表达上需要充分调动节律特征各方面的特点,概括来说,汉语的节律主要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1.音步上趋偶求双。音步由音节构成,是语言最小的节奏单位。汉语通常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的时长又大致相等,很容易形成整齐的音步。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词汇总数的73.6%,证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12],同时,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四字格短语,这就使得两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和四字一顿的四音节音步成了汉语语音链上的主要节奏倾向。
2.音顿上整齐对称。由等音节或等音步语句排列组合,就形成了语音链上的等音长序列,并有规律地交替成周期性变化,形成音顿律节奏形式。具有音顿律的语音链,即使没有押韵也没有平仄配置,也会感到富有节奏感。现代汉语中音顿律最为典型的形式是各种句式工整的排偶句,这些句子音节匀称,气脉贯通,节奏鲜明,能够起到很好的语音效果。
3.音列上长短交替。由长音列和短音列对立统一,形成周期性的组合,就构成了长短律的节奏形式。具有长短律的语音链读起来富有参差变化,其中短音列简练活泼,长音列充沛流畅,令人产生明快单纯的感受。通过长短交替出现,整个语音链呈现出骈散交替,富有变化的格局,这是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子节奏形式。
二、英汉科技翻译中的节律处理策略
(一)最大限度地再现言语节律
言语节律体现了原作的节奏及声响之美,是原作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出来,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再现科技英语的基本节律特征,二是再现作者的个人节律风格。
1.再现科技英语的基本节律特征。科技英语的基本节律特征是语气客观正式,节奏简洁流畅,声气上下贯通,译者应当用心体会,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传达出原作的节律之美。(1)通过精简表达再现简洁流畅的节奏。再现科技英语的节律特征最重要的是通过精简化的表达再现其简洁流畅的节奏,让译语读者也能与源语读者一样领略到科技语言的简约之美。但是,节奏的建立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连贯的阅读中去感受,限于篇幅,以下仅结合一个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分析。
例1 Gathering facts,confirming them,suggesting theories,testing them,and organizing findings——this is all the work of science.
[译文一]收集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认证,提出理论,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加上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这就是全部的科学工作。
[译文二]收集资料并加以验证,提出理论并加以检验,归纳整理研究成果——这就是科学工作的全部。
分析:原文前半句连续使用5个名词化词组,读起来两字一顿、简洁明快。[译文一]用词冗长,句式参差,节奏拖沓迟滞。相比之下,[译文二]选词简洁,句式紧凑,听起来四字一顿,交替出现,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简洁流畅的节奏。
(2)通过巧妙衔接再现上下贯通的声气。再现科技英语的节律特征还需要通过衔接手段的巧妙使用再现其上下贯通的声气,这样才有助于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而透彻地呈现出来。
例2Conversionto electric power presents a practical means of transferring geothermal energy.However,the price of theConversionis a substantiallo ssof energy,and furtherlossesoccur in transmission and the subsequent use of it.
[译文一]转换电能是输送地热的一种可行办法。然而,能量的实际损失是转换所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损失出现在输送途中及随后的利用上。
[译文二]诚然,将地热转换成电能是输送热能的一种可行办法,但是,这样的转换是以大量的能耗为代价,而且,在输送及日后使用过程中还将产生更多的损耗。
分析:原文通过语义重复(见划线部分)及使用逻辑连接词2种方式将句子紧密地衔接起来,声气上层层递进,一气贯通。[译文一]破坏了原文的衔接方法,又没有相应补充连接词,声气淤滞阻塞。[译文二]部分重复了关键词,又增加了2个逻辑连接词,读起来也有一种一气铺陈的声气感。
2.再现作者的个人节律风格。个人节律风格赋予了科技作品独特的节律个性,使其具有了作者的主体性特征,如果可能,也应该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出来。
例3 We talk about the irrationalinterference with nature,theexhaus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theconsumerism of modern societies,the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stswhen their inventions are used for bad ends,and themechanization of workwhich leaves man as little more than a machine operator.
[译文一]我们在讨论对大自然的无理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现代社会的消费至上、许多科学家把自己的发明用于不道德的目的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以及工作的机械化把人类置于仅仅是机器操作者的地位等问题。
[译文二]我们在讨论对大自然的无理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现代社会的消费至上、科技发明被滥用时科学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使人论为机器操作者的机械化生产等问题。
分析:原文宾语部分5个名词化词组(见划线部分)并排展开,读起来节奏紧凑,气势畅通,作者通过这种节律特点传达出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译文一]里的第四个词组定语部分过长,而且本该连在一起的核心词也被生生扯断(见划线部分),第五个词组则完全忽视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将原来的名词词组扩译成了一个小分句(见划线部分),不仅延缓了节奏,也阻断了句间的语气联系。[译文二]通过适当的措辞选择及语序调整将第四、第五个词组译成了与前3个一样的偏正结构(见划线部分),再现了原文的排比对称句式,较好地传达出了作者想要表现的节奏及语气风格。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科技作品的言语节律,译者应该控制译文的节奏和声响,使之与原文相随相和。但是,客观地说,言语节律在翻译中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巨大差异,作者的节律风格也常常难以确定。
(二)灵活巧妙地运用语言节律
科技是无国界的,但语言却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西方语言理论认为,词语在句中的组合有语法上的组合和词汇上的组合,通过这2种选择才是合格的组合,但汉语在这2种选择之外,还要求音韵上的协调平稳。为此,汉语的语法组织需随语气上的顺畅与否而异其措施,汉语的词语单位需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以适应语言组合中音韵的要求[13]。许多科技译文读起来晦涩难懂,往往与译者忽略译语的音韵节奏特点或者不善于运用译语的节律手段密切相关,为了增强译文的流畅性,提高译作的表现力,译者应该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语言节律。
1.通过调整音节使译文在音步上整齐匀称。运用汉语的语言节律,首先要注意汉语趋偶求双的音步要求,对译文中的词语音节进行适当的扩充或压缩,尽量让单音词与单音词搭配,双音词与双音词搭配,避免忽长忽短。
例4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sure that the carbon brushes stay in good contact with the commutator and that moisture,oil and dirt must be kept away from the commutator and brushes.
[译文一]十分有必要的是,确保碳刷和整流器保持良好的接触,并且碳刷与整流器远离潮湿与油污。
[译文二]必须确保碳刷和整流器接触良好,而且要防潮、防油、防污。
分析:[译文一]虽然把意义译了出来,但是组词不当,音步搭配很不合理,读起来佶屈聱牙。[译文二]根据汉语音步要求删除了部分音节,又对音节搭配进行了重新调整,译文既精练又匀称,体现了汉语的音步特点。
例5 Further development in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is certain to be very rapid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physical variables in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译文一]由于对测量和控制各种用途的物理变量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仪器制造技术一定会迅速地进一步发展。
[译文二]由于对测量和控制各种用途的物理变量的需求与日俱增,仪器制造技术一定会突飞猛进。
分析:[译文一]也基本上表达了原意,但是音节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差。[译文二]恰当地运用了四字格表达(见划线部分),译文形式划一,节奏鲜明。翻译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四字格表达,能明显地增强语言节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2.通过使用对称句式使译文在音顿上平衡对称。运用汉语的语言节律,还要注意音顿上的平衡对称。资深翻译家高健曾经指出,“平衡对称这一品性,在这点上显然是弱于英而强于中,因此,不必说原来就是这类的表达了,即使在英语中并不一定带任何对仗排比性的语句,一旦转成汉语时都有可能变得如此”[14]。因此,译者应该尽量选用对称的句式来进行翻译,以使译文在声气上相辅相成。
例6 These kinds of marks have not been left by any other animal than men,or are liable to be formed in any other way than by a man's hand and shoe.
[译文一]这类痕迹除了人以外任何别的动物都不会留下,也不可能由除了人的手和鞋子以外的其他方式形成。
[译文二]除了人,任何其他动物都不会留下这些痕迹;除了人的手和鞋,任何其他东西也不可能留下这些痕迹。
分析:[译文一]照搬原文的句法结构,读起来疙疙瘩瘩,翻译腔很浓。[译文二]对句式进行了灵活调整,修改后句式整齐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顿律。
3.通过配置长短句子使译文在音列上长短交替。运用汉语的语言节律,还要注意音列上的长短交替。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句中的音节数越多则用时越长,再加上汉语是声调语言,语音上有四声变化,因此,音列过长只会让声气十分局促,只有长短相间,译文才会舒缓自如。
例7 The computer performs a supervisory function in the liquid-control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conditions against desired performance criteria and determining the changes in process variables to achieve optimum operation.
[译文一]在液位控制系统中,计算机通过根据所需特性指标分析过程条件并决定过程变量中的各种变化来执行监控功能,以获得最好的运行状况。
[译文二]在液位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执行着一种监控功能,它根据所需特性指标分析各种过程条件,并决定过程中各种变量的变化,以获得最佳运行性能。
分析:[译文一]虽然有两处语气停顿,但中间音列还是太长,达到39个音节,读起来上气不接下气。[译文二]破句重组,将长音列拆分为长短相间的几个音列,译文呈现出8-12-17-13-10音节的匀称节奏形式,读起来急缓分明。长句是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个难点,通常需要将其拆分以保证语气自然,但是拆分时需要注意意断气连,避免支离破碎。
例8 Nanotechnology which is able to manufacture almost any chemically stable structure at low cos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ke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the 21st century.
[译文一]能够低成本制造出几乎各种化学成分稳定的结构的纳米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一门重要的制作技术。
[译文二]纳米技术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出几乎各种化学成分稳定的结构,被认为是21世纪一门重要的制作技术。
分析:[译文一]用“前置法”翻译定语从句(见划线部分),导致主语部分修饰语过长,再加上主语与其它部分之间没有停顿,译文显得单调冗长。[译文二]用“后置法”翻译,将主语部分顺译成一个从句,又增加一处语气停顿,译文层次分明,自然流畅。定语从句是科技翻译的另外一个难点,如果从句结构太长,或逻辑上仅对先行词起补充而非限定作用,通常应该采用“后置法”翻译,并增加语气停顿,以避免译文因音列太长而使节奏受阻。
三、结语
文学作品讲究节律,文学翻译应注重节律在译文中的体现,这一点已得到了广泛认同。然而,科技作品中的节律及其在译文中的体现却尚未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译者往往只关注意义传达而忽略了声韵节奏的配合,译文因而常常没有再现源语的节律特点或因违背译语的节律特点而显得晦涩难懂,影响了原文信息的有效传递。鉴于此,本文提出将节律纳入科技翻译研究的范畴,并区分了言语节律和语言节律,译者应该熟练地驾驭语言节律,并在语言节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再现言语节律,这样译文才能忠实流畅。最后,还应该指出,强调节律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意义的传达,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相得益彰,如果因韵害意,反而会适得其反。
[1]陈莹.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1-4.
[2]丁金国.再论汉语的特质——兼论汉英语韵律的差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7-116.
[3]王芳.论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基础[J].外语教学,2002(2):51-54.
[4]董杰.汉语古诗的内在韵律与英译标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6 -151.
[5]袁新.非诗体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节奏问题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5):76-80.
[6]张春柏.文学翻译中的节奏与旋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42-47.
[7]张绍杰,王克非.索绪尔两个教程的比较与诠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28-35.
[8]谢满兰,刘绍忠.“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2,23(5):47 -51.
[9]王希杰.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 -9.
[10]潘文国.英汉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41.
[11]FENG S L.Is syntax really phonology-free?[J].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2003(3):12 -13.
[12]吴洁敏.汉语节律学[M].北京:语言出版社,2001:107.
[13]申小龙.中国语言文字之文化通观[J].天津社会科学,1994(2):75-82.
[14]高健.翻译与鉴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