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林业生态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4-18黄旺生

关键词:福建福建省造林

黄旺生,林 洁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福建省十分重视生态建设,近十几年来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具体实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森林是陆地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开展植树造林、加快林业发展是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年来,福建通过建设海西现代林业、实施“四绿”工程、开展“大造林”活动等部署[1],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完善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林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必将为推动福建林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一、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林业局制订的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牢固基础。

1.林业生态建设的内涵。生态建设在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建设。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指出,“建设”是“建立”,即没有的就新建立;原有的就加强改善或改造[2]。而这里所指的生态系统不只是自然生态系统,还包括“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2]。因此,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原有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或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建立新的富有人文特色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加强自然和人工的融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人类社会出现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开始寻求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由此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时代。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它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主体任务,承担着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的建设任务,并在其他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现代林业,必须不断加强生态林业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涵盖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等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依托于“生态”这个物质基础,追求于“文明”这个理想境界,落点于“建设”这个生动实践。从总体上讲,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包括:(1)建立稳定与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2)建立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林业产业系统;(3)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科学规范的林业社会组织管理系统。总之,现代林业正在把林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认识和对待,并对现实中林业存在的系统性问题,采取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3]。

二、福建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劣性及进展

(一)福建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劣性

1.优势:特殊的地理环境。福建省境内地形复杂,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由武夷山脉、闽中大谷地、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到沿海丘陵、平原。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温带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 mm。全省内河水系密布,共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流总长13569 km,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1 km。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林木生长,其中林分综合生长率达8.66%,明显高于全国林分林木平均生长率4.47%。

2.劣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一方面,福建省易受台风、水土流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7-9月是台风季,降水量较多,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且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毁坏房屋、桥梁、道路、电缆、堤坝等设施及树木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遇上天文大潮,则会加重下游的洪涝灾害。另一方面,闽江口以南、晋江流域和汀江流域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使泥沙汇入江河,河床上升,抵御洪涝灾害功能下降;淤浅河道,内河航运能力下降;破坏水利设施,降低林地肥力,恶化生态环境,加重旱洪灾害。这些灾害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4]。

(二)福建林业生态建设的进展

10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省和生态优美之区的重要任务;作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拓展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承载空间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海西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内容。10多年的接力,林业成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主力军。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福建省全省森林面积801.27万 hm2,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36年保持全国第一。活立木总蓄积66674.62 万 m3,森林蓄积 60796.15 万 m3。森林每公顷蓄积量100.20 m3,生态功能等级达到中等以上的面积占95%;提前完成“十二五”全省森林资源“双增”指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5]。截至2013年11月初,福建省已完成造林绿化美化21.03 万 hm2[6];全省已连续 10 年造林面积超过13.33万 hm2[7]。

作为全国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福建已成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其中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推动了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经过10多年持续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7.33万 hm2,森林面积增加近6.67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创造了南方红壤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奇迹。

三、福建林业生态建设中绿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以来,我省的城市绿地建设,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仅限于城市的绿地规划,而是将目光投向当今城市绿地规划理念的最前沿,追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逐步实现。2010年,我省提出了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如今,福建省造林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

造林绿化不能只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更要强调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我省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只追求环境美化,注重绿地铺设、盆栽摆设,忽视苗木的规模化和多样化种植,造成了造林绿化地的机械琐碎;没有正确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是为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人们生活环境中大气、水等的质量,紧靠大面积的草坪和盆栽对生态效益的调节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对城市的生态效益起到足够的积极作用。福建在城市道路绿化中最常见的是绿量较少,机械琐碎,导致生态功能的效果不佳。另外,全省在绿化应用的树种种类还不够丰富,与广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急功近利,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

由于城市环境因人工影响明显,类型复杂,差异明显,再加上园林绿化是人工植树造林行为,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要特别注意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部分工程甚至要采用“适地改树”。通过遵循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经营,从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园林绿地建设过程是漫长的,国外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森林城市”的观念,经过了几十年才达到这一目标。然而,近年来的“四绿”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城市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或进行相关的“适地改树”,盲目购进大树或者只追求生长迅速的苗木,再加上种植工作质量不高,后期养护不足,导致树种无法适应环境,存活率低,甚至破坏了原生地的生态环境。泉州在调查中就发现,在树种的选择和植物配比上存在不足,另外,由于规划不合理和土壤质地欠佳,绿化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死。三明在调研中也曾发现,造林施工作业质量不高,整地挖穴质量较差,同时苗木把关不严,部分使用不合格苗、弱苗。

(三)绿化景观同质化严重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周边城市由于地缘接近,地理相当,植物品种相似,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容易导致造林绿化批量生产,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园林绿地苗木产业存在不足

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丰富优质苗木资源是实现园林绿地生态、景观效益的保障。福建省的绿化苗木供应可完全满足全省造林绿化的需求,但从全国的绿化苗木产业区域分布上看,福建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仍有所欠缺,还有较大发展潜力。及时解决福建省绿化苗木产业存在的不足,不仅能为造林绿化提供更优质的苗木,还能促进产业发展与增收。现阶段福建苗木产业发展主要存在着2个方面的问题:(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新品种的研发培育都处于起步阶段;(2)种植零散,以个体经营的生产专业户为主,产业化程度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风赶潮,盲目种植,同时容易受气候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低[9]。

四、关于林业生态建设中绿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作出了新定位,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以全会精神为引领,加快造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政策创新方面,要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造林绿化政策机制;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建立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8]。笔者从森林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地苗木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对林业生态建设中造林绿化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

(一)关于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思考

城市森林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把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和城市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布局,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系统,推动城市造林绿化建设。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中应该做到以下3个方面。

1.森林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空间,注重搭建多样性的森林植被结构,保持生物多样性;还要因地制宜,加强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城市绿化隔离带、海防林、河流防护林等各种城市防护林建设,以充分发挥其防风防沙、涵养水源、滞尘降噪、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效益,营造出一个城区内外一体、林水一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系统。福建省通过增加树种多样性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同时通过各种防护林的建设来抵御台风、水土流失等灾害。

2.科学规划森林城市,从实际出发,注重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克服园林绿化工作中树种选择的盲目性,充分开发利用园林植物资源,确保森林城市良性、快速发展。同时,政府还要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建立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对城市周边地区的天然林及原生植被的保护,特别是要对那些生态比较脆弱、天然林又相对集中,且正在受到破坏的区域实行重点整治,封山育林。

3.森林城市除了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效益外,丰富的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延伸。在建设中,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古树名木等;在突出自然森林之美的同时,要保护当地的历史遗产,注重自然与历史的融合,创造出具有各地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城市园林设计和福建省的森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福建省的古典式造园兼具江南园林的“柔美”与岭南园林的“小巧、活泼”,并具有闽地特有的风俗民情,福建各地应充分融合自身的文化魅力,开发富有闽地特色的园林绿化。现阶段,福建正逐步在绿化景观建设上融入文化特色,但仍要加大鼓励力度,使越来越多的诸如上河洲森林公园、林语堂文化园等园林绿化景观出现[10]。

(二)关于园林绿地苗木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考

园林绿地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能有力地支撑造林绿化建设。目前,福建省苗木产业本身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制约着苗木产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因此,对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必须采取多方措施积极应对,增强苗木产业的活力,以进一步推动福建省的生态建设。

1.各级政府应适时引导与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联盟,加强对园林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城市生态环境,依托福建丰富的树种资源,有选择地开发本地的野生乡土树种和适当地引进国外的优质植物品种,不断向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也为造林绿化提供更为优质的苗木。

2.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园林绿地苗木产业的不断做大与升级,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大力支持如海峡两岸花博会等系列交流平台。一方面,通过多方投入,协调和发挥以花协、农协为核心的各级协会的专业效能,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及时收集相关行业信息,定期为政府主管部门及园林绿地苗木企业发布最新市场、技术信息;另一方面,深入生产专业户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定期开展相关的栽培、科技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指导[9]。

[1]孙春兰.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EB/OL].(2012-09-16)[2013-12-27].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8/20120 9/t20120912_181109.htm.

[2]黎祖交.论“生态建设”提法的科学性[J].绿色中国,2005(6):13-15.

[3]徐国祯.论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J].林业经济,2009(2):29-34.

[4]陈伟.福建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187 -189.

[5]佚名.我省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EB/OL].(2013-12-13)[2013-12-27].http://www.fjforestry.gov.cn/InfoShow.aspx?InfoID=71769&InfoTypeID=5.

[6]方炜杭.福建造林绿化美化任务今年已超额完成[EB/OL].(2013-11-11)[2013-12-27].http://www.forestry.gov.cn/gtlh/2037/content-640399.html.

[7]何祖谋.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36年全国第一——今年已超额完成造林总面积300万亩[EB/OL].(2013-04-17)[2013-12-27].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3-04/17/content_404803.htm.

[8]彭继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针,加快造林绿化机制创新[EB/OL].(2013-11-27)[2013-12-27].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2/content-643577.html.

[9]李翔.浅谈福建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12-31.

[10]刘向国.城市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44-245.

猜你喜欢

福建福建省造林
那个梦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