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生态视域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17宋权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媒介课程体系数字

宋权华

(安康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陕西 安康 725000)

媒介生态视域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宋权华

(安康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陕西 安康 725000)

媒介生态视域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总结了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媒介生态的互动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从学校教育与媒介生态互惠共生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能力结构、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实践研究,构建了“一个中心—三类能力—四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

媒介生态;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主要培养懂得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并与社会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技术和艺术兼具的人才。随着近年来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的增多,其发展遇到瓶颈。为数不少的院校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时不能很好地兼顾本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简单盲目地移植名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本研究提出,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规划和实行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媒介生态大环境和本地区媒介生态小环境,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专业的媒介生态位优势,避免与其他院校尤其是名校的媒介生态位重叠,在明确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准确定位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媒介生态视域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脱离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1]。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上,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定位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的制定都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大多数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是要培养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他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有些是对较早开设本专业院校或名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移植,这就造成培养目标或多或少与本地区或附近地区的媒介生态系统脱轨,造成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水土不服”。

全国150多所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院校中的大多数都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复合型人才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他们既要懂技术,又具备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媒介素养。在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中,大多数都涉及计算机技术、动画/动漫技术、网络技术、影视编辑技术等技术能力,这几乎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准”。在这种过于高标准的目标的描述中,对于本校复合型人才或(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明确的指标性描述和定位不够明确,显现不出办学特色。企求全面综合、高标准而忽视特色和重点,脱离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过高的培养目标对于数字媒体专业未得到应有地位的部分院校来说,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无法落到实处。

2. 课程体系结构宽泛,与媒介生态环境脱节。课程体系要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来设置,由于目标设置的导向作用,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都不科学,各个级别的院校课程开设雷同,且与市场和媒介行业需求脱节。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计算机技术类: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第二,网络多媒体技术:主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网站设计开发技术、网络多媒体设计技术等;第三,游戏/动漫技术:主要包括动画设计和制作技术、游戏编程和创作技术、游戏引擎开发技术等;第四,影视编辑技术:主要有数字摄影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影视作品创作技术等;第五,艺术类课程:主要开设素描、透视、三大构成等课程。课程体系内容从计算机技术到动漫技术再到影视编辑技术,几乎涵盖了与数字媒体行业相关的所有技术,却没有结合地域的媒介环境,学生所学与本地区的媒介行业需求相脱节。同时,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模糊必然造成课程体系深度不够。盲目移植和拼凑的课程体系缺乏内在的系统性、联系性和逻辑关系,课程设置没有突出院校的特色,也没有明显的侧重点所在。体系过分关注于“全”而忽略了“专”,使得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疲于应付,学生什么都学了,又什么都没学透。他们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行业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平时的教学过程过多关注于实践技术的习得,学生只注重钻研一些软件操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而严重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创作理念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的所谓技术很难禁得起媒介行业的检验,生命力不强。社会和媒介行业的需求应该成为院校设置课程体系的导向,只有与本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很好地融合,才能在办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拓宽就业渠道,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地区媒介行业的永续发展。

3.技术和理念的培养落后于社会需求。地方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或多或少都落后于行业现状和需求。学校所学的技术和操作技能仅仅是为了软件而学习,或者硬件设备的操作技术,但事实上,很多较发达地区传媒行业的软件和开发平台早已不是学校所停留的那些层面。尤其是影视编辑、动漫行业等领域,由于需要有足量的设备和资金投入,一般学校无法购入先进的设备和软件,造成学校的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媒介行业需求,学校所教授和训练的技术和技能没有很好地贯彻数字媒体技术行业产品开发的实践体系要求。部分地方院校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落后,不能对数字媒体行业需求变化和新业态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数字媒体技术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难以培养出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据统计,未来10年数字媒体行业的人才缺口大约为100万,这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如何培养既懂得技术,又熟悉媒介行业流程和设计思想、理念的人才,是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要密切联系地区媒介生态环境和受众需求。

二、合理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提升专业的媒介生态位优势

媒介生态位描述了某一媒体或媒介种群所需的各种生存条件,是媒体在完成其正常运行并保证生存与发展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2]。媒介生态位揭示了媒介行业之间竞争的核心, 它的宽度和优势直接决定着媒介或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景。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要紧密契合本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其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媒介相关政策环境、媒介行业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以及竞争环境,注重“技术、艺术和理念”并重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技术、艺术和理念”并重,三位一体。他们是既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创作思维和理念,能够运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媒体作品设计、开发和创作的应用型人才。三个维度的能力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其中,技术能力为显性的能力品质,艺术素养及设计思维和理念为隐性的能力水平。从生态学最小生态因子的角度来讲,艺术素养和设计思维可以看作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最小因子,但它却决定着学生的均衡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专业知识与技能。应基于媒介生态系统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并在此目标指导下规划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知识与技能。笔者认为,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只有在上述三位一体目标之中,每个维度至少具备一种能力,才能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从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上讲,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给学生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并努力为学生创设和搭建适应性强的知识框架体系,为学生构建应用已学知识与理论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从艺术修养上来讲,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艺术创作技巧,还要具备艺术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非智力因素上讲,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模式,对媒介行业的发展具备前瞻性和预判能力,还应该具备团队协调能力等。几个维度能力的最终指向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应用各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具备组织、控制、管理、推广数字媒体项目的能力。为了促进媒介行业的国际化,可能还需要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以及积极进取探索创新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制定专业培养规格和知识技能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媒介生态大环境和地区媒介生态环境诸因素。其中,媒介政策环境因素是专业生存的潜在控制因素,符合国家、地区媒介政策大方向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可以良好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后期的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以便形成“校企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共赢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院校和学生了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而社会也了解院校“教什么”,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缩短了毕业生与传媒行业的磨合期,从而更好地顺应地方媒介行业的需求。同时,地方院校要调整专业培养的媒介生态位,避免媒介行业与行业之间或与其他院校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必然引起不良的竞争,限制专业的发展。

三、理顺专业课程结构,促进与媒介生态系统的互动

根据生态学的局部生境效应(也叫花盆效应),封闭或半封闭的受教育群体和教育体系,会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态系统,从书本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会产生生态的局部生境效应。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或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模式,建立与地区媒介生态系统良性互动的开放性生态系统,增强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1.课程体系由“就业”导向转向“创业”导向。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的媒介生态实际,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宽口径、专门化”的原则,按照“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的脉络递进式编排课程。较宽的专业基础可以保证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可以强化专门化方向的职业技能,增强职业选择的竞争力。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都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但是,由于媒介系统本身更新换代快,媒介存活周期短,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未来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媒介行业的创业型人才,因为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是媒介行业推进社会进步,改革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范式的途径之一[3]。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是面向市场办学,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中与具体媒介行业接轨,在行业项目的开发中提高实践技能,加深对媒介行业的认识,了解媒介生态系统与社会大生态系统的关系,媒介行业的存活、发展规律等。这就是所说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二是开设创业相关课程,实施体验教学[4]。要根据数字媒体行业创业型人才知识结构、科学文化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趋势,构建综合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数字媒体技术的创业教育不是对现有媒介系统及内容的简单照搬和重复,而应该延伸到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知识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创设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在办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创业中心等,并由学生参与管理;也可以组织创业文化活动,提升创业思路与理念,如学科竞赛、企业宣讲、顶岗实习、创业社团等。

2.“两段式”课程设置。根据传媒行业对数字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院校需要构建基础厚实、知识面广、重点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前三学期,实施以“宽口径、厚基础”为特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学习;从第四学期开始,实行“重实践、强技能、专门化”的专业教育。两段式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前期趋同是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后续的专业方向选择做好铺垫;后期分化则是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向。

3.专业课程设置紧密联系区域媒介生态系统。地方院校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媒体设备陈旧落后,实验条件无法达到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习无法与媒体生态环境中的现实保持同步。媒介融合时代要求媒介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全媒体”的操作和处理、实践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与这种要求的差距还很大。弥补这些差距和不足的有效途径,就是专业课程设置“接地气”,与媒介行业中的需求相结合,加强学校教学与媒介行业的联系与合作,能使数字媒体的日常教学与媒介行业无缝衔接,得到行业的大力支持,让更多媒介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快成长。

4.课程体系要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跟媒介融合及其发展趋势,不能以通识教育之不变应万变,要有前瞻性,要适应媒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课堂学习、实习实训、专业见习、媒介行业岗位实习等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预判能力。

另外,媒介的融合与发展使得高校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局限性更加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现实,探索建立一套跨媒体、多学科交叉、突出文化内涵、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媒介生态系统的互惠共生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我们尝试构建 “一个中心—三类能力—四种途径”培养模式。一个中心即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三类能力即技术能力、艺术素养、设计思维和理念。四种途径即上述能力体系设计下具体教学中的四种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途径开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主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并把职业规划和创业理想纳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建立“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的双渠道教学和实践机制,与本地区传媒产业建立合作关系,让这些社会力量来弥补校内办学条件的不足。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流程,从传媒企业大量引入实际的工作任务和案例,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依托,全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校际的专业交流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创新“校—校”合作机制体制,构建“生源交流、师资交流、资源交流”的“共建共享”机制,以进一步深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整合和共享优质资源、激活专业发展潜力。“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发展模式有助于拓宽渠道,博采众长,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专业的均衡发展。

3.促进艺术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大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类课程,主要集中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不能将艺术素养的培养简单化为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应该结合地方媒介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增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使艺术课程的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同时,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传统美术类艺术课程的内容和思路授课,要融入数字媒体的数字化艺术特色,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5]。“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艺术修养是在持续接触不同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艺术流派的核心理念的过程中螺旋式提高的。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观察和思考中逐渐积累和提高。

近年的大学教育改革,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体系改革,都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问,缩减了对于学生在基本道德规范、信仰、审美趣味、传统秩序逻辑的规训。缺乏对于思考复杂社会变化能力的训练,把事物按照经济理性、实用科技法则分解为简单机械的程序和麦当劳式的运作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思考、思辨能力的退化[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后面对的文化消费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崇尚娱乐、参与和体验、乐于享受等,过于追求通俗而导致目前的文化消费取向为单纯娱乐化、庸俗化。如何既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好的数字媒体作品,又积极引导民众的文化消费取向朝着雅文化方向发展,是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之一。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对于媒介文化和媒介内容的思考,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媒介行业中展现出理性思维能力、洞察能力和较好的思辨能力。

4.改善实验条件,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水平。实验环境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本专业的游戏设计、动画设计、网络多媒体设计、影视制作等学科专业方向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和实习环节,学生只有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和实践创新活动,才能达到应用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实验室的应用模式主要有课程教学、科研项目训练、科技创新、开放性自主实验等[7],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综合性的科研项目训练和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从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有助于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验环境条件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的硬实力,而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则是专业发展的软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除了熟悉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具有较好的艺术功底、创新能力、行业实践经验等。可以采用“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方式促进师资能力水平的提升。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融合而来,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政策引导、经费保障等形式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或进修,完善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总之,“一个中心—三类能力—四种途径”培养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前瞻性和较强适应性。其校—校、校—企合作等环节,能与本地媒介生态系统紧密结合,校企联合起来后,由于企业存活于社会媒介生态系统之中,能准确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和动向,由其辅助和导向学校培养,实现校企“互惠”双赢。通过企业资金、设备、技术的投入,共建内涵丰富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以及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个行业共享、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与培训的“公共实训平台”,促进学校的专业教育与媒介生态环境的互惠共生。

[1]杨皓晖.“限娱令”后电视媒介生态环境的危机与重建[J].当代传播,2012(2):49.

[2]田 园.从媒介生态位看报纸媒体的生存空间[J].新闻爱好者,2013(1):25.

[3]周珊珊.知识还是力量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20(11).

[4]朱先奇.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08-31(3).

[5]杨 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

[6]雷启立,孙 蔷.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91.

[7]张红梅,等.对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若干问题的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3):91-92.

【宋权华:安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媒介与学习、视觉文化等研究】

G40-012

A

1009-4156(2014)10-102-04

猜你喜欢

媒介课程体系数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看G20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