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014-04-17纪胜利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风选题导师

纪胜利 刘 勇

(哈尔滨师范大学 1.社会与历史学院; 2.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纪胜利1刘 勇2

(哈尔滨师范大学 1.社会与历史学院; 2.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在很大程度上,研究生学风建设取决于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是研究生学海生涯的第一航标灯。所谓欲正人先正己,导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树立起良好的学术形象,才能引领学生叩问真知,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自觉地端正学风,领略攀登学术高峰的快慰。

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学风建设

要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就需要称职的导师。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是带有契约性的教育伦理关系,师生经过互选后将确立互有明确责任的学术共同体。导师是研究生在学期间接触交往的第一人,导师的人品、学风、修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甚至会对研究生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因此,导师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一、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的战略要求[1]。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研究生学风的建设,而在其中,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处在突出位置。

1.作为一个称职的导师,提高自身修养,以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作为研究生导师,应从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反思,这对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大有裨益的”[2]。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导师都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一旦评上导师,往往进取心下降,创新意识反不如评上导师前。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爆炸式增长,导师始终面对着知识不断更新和所指导的研究生群体不断发生变换的挑战,因此,应不断加强学术修养,增强内力。每一届带着求知创新欲望而来的新入学研究生对于导师都会产生一定的“逆推动”作用,导师正可以借此压力为动力,在总结既往经验基础上,在研究生教学科研中运用新理论,采用新方法,介绍学术界新成果。以学界的前沿问题为中心, 以新理论新方法为桥梁,以新资料为支撑,以标新立异为追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2.导师要重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是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创新实践等多位于一体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而这直接导致学风的败坏。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混毕业的心理普遍,这种现象多半与导师自身创新力不够有关,由于导师自己项目少或项目水平低,直接导致研究生少有参与创新研究的机会,也难以在创新成果方面有所追求。这种情况要求导师要从自身挖掘潜力,在自己的科研优势方面进行总结,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规律性、经验性的东西,并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自觉将知识传授与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由此帮助学生激活创新潜能,焕发创新激情,获得创新能力。

3.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新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研究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要形成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研究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3]导师要善于从小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会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逐渐获得对现有理论和学说进行挑战的信心。

导师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尽量使自己的解答具有开放性,对一时不能解答的或没有把握的问题,导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究或存疑,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听取学生的反馈。导师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知识的展示方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隐瞒不虚饰,不怕在学生面前“露怯”。特别在研究生进入第二个年级以后,随着选题范围的确定,所研读资料日益专深,其所涉领域中难免有导师也不知道的专门知识,这正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导师应坦率地面对。导师以这种态度来面对学生,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导师自身道德情操的感染作用

研究生学风建设归根结底涉及的是研究生人格的完善,对于导师而言,仅仅做好专业上的指导工作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虽然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相当成熟,但仍然是可塑的,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定型阶段。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处于重要地位,导师自身的人生追求、学术品位和操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若干年后导师当时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可能会淡忘,而长久留在学生记忆中的是导师的人格形象。对此,笔者的体会是:

1.导师在树立学术形象的同时,要注意人格形象的树立。导师往往更重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地位,而忽视在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的建构。导师要秉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规范自身职业操守、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努力从正面引导学生。导师要善于把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学术操守、师者风范、道德文章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潜移默化地疏导给学生。作为导师,学术水平会有高低,但人格修养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不能有差距。

2.打造庄重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一种较为亲密的师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师徒如父子”来形容这种关系。这是由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所决定的,导师负责制这种模式决定了导师和研究生是口口相传的师生关系,是科研上的合作伙伴;也是朝夕相处的朋友,甚至是亲如家人的关系。因此,导师既要自尊自爱保持适当的师道尊严,也要尽量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导师既要在学术上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督促学生知难而上攀登学术高峰,也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3.培育良好的师门风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师生关系当然不能搞成封建时代那样的门生故吏关系,但是导师同自己所培养的研究生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学术群体——师门,也是不争的事实。新研究生入学后除了主要从导师那里学习知识、得到训练,还有一个获取信息和经验的重要渠道——上届的同门。导师的治学特点、学术所长、性格爱好等都会由上届学生间接传给下届学生,上届学生的论文选题往往启发下届学生,从而成为下届学生选题的重要参考,如此循环,会形成以导师为中心源的有相对集中科研课题的团体学风。因之,导师科研的原创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关键因素。

三、过程控制是关键

细节决定结果。导师若只泛泛地对研究生提出学风方面的要求,很难转化成研究生的自觉行动。唯有把学风建设细化成具体的行动环节,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笔者的经验是:

1.尽早使师生相互全面了解,针对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师生的相互熟悉程度对于研究生学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导师越是对研究生的自然情况和研学风格有深入了解,越是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计划,越是能够唤起学生对导师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研究热情;学生越是尽早对导师的学术视野、学术经验和治学方法有较多了解,越是能尽早明确方向,进入导师的学术阵地,跟上导师科研的节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选题的针对性。

从研究生入学导师就要在培养计划的制订方面及早下手,使学生明确课程计划、科研选题、论文指导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对研究生在课程阶段需要完善什么知识结构,要攻克的难关及如何应对挫折,如何进一步完善乃至创新等方面都了然于胸。导师要全程监督研究生的读书、文献查阅、综述及论文选题开题的进展状况。

2.尽早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范围。实践证明,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时间堆出来的。“学问是做出来的”。 我国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要是填鸭式,刚入学的研究生仍然有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索习惯。很多研究生都犯过两头紧、中间松的毛病,到后来草草成章,失去了科学训练的最佳时机。因此,争夺时间、浓缩信息和激发创造力是推动研究生培养良好学风的关键。治学不是读几天书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艰苦的探究过程;传统治学之道的基本点是“业精于勤”,其关键点在于自行管理。发奋读书的愿望人人都能产生,但如何能把这种愿望变成持续的行为,这是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笔者的体会是早一点帮助学生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这样早一点聚焦兴奋点,可以寓勤于精,所谓“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4]。要引导学生不求多而全,专事少而精。围绕选题精读几本书,就会深入下去,以点带面,这样才能博涉,否则漫无边际,浮于表面,最终务广而荒,所谓“十年磨一剑”。“学问是做出来的”,这里面当然包含许多的艰辛。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在资料搜集方面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同导师进行深层次的聚焦式地讨论。

3.把握好“第一次”。导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处女作”,无论是第一篇课程作业还是欲发表的研究论文,都应该极认真地阅读修改,并提出改进建议。目前的一个通病是研究生网上荡作业,导师往往并不认真看,给个成绩就算完事,殊不知就此传递给学生一个极坏的信息:可以蒙混过关。所以导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第一次习作,通过认真研读,可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研究长处、表达思维的习惯,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哪些问题,由此可以对症下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或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学生初次进行专业写作,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师不应怕耗费精力,要不厌其烦。因为这是把学生扶上马送上正确道路的关键一步。通过导师的认真把关,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透过导师的认真态度,感受到导师的良苦用心,也会提起精神,认真起来,这样在学风建设中会事半功倍,学生通过第一次和导师密切交流,会获得很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会产生持久影响。

4.把一些好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与习惯传授给学生。导师应该从研究生的入门知识开始指导学生,如读书方法中的眉批法、点注法、笔记法、心得法,读书笔记中的摘要法、心得法、抄录法、卡片法,文献查阅中的正查法、反查法、二次检索法,本专业数据库的种类及使用法等,都对学生耐心指导,并尽量亲自给学生演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导师每周都要检查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文献阅读情况。为了检查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要求他们必须翻译一定量的文献交给导师,导师认真检查合格后,方可过关。导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加上一个年级学生的开题、答辩等活动,然后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他们谈自己的体会,答辩学生的论文和答辩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有哪些问题自己今后应该避免。导师则应就开题或答辩过程中的学术问题、技术问题为学生进行点评。

导师应该把自己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结合自己的科研选题的申报,结合自己论著的写作过程,向学生传授课题形成的思路、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范围的圈定、对相关学术史的梳理,以个案推及的方式训练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以知识转移的方式使学生加速生发技能的过程。

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研究能力是紧密相关的,研究能力增强了,学风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而研究能力归根结底是练出来的,导师应该总结出适合本专业本方向的研究生训练模式,为研究生量身设计能力训练方案。导师的学术魅力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是对研究生学风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导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研究生学风建设的表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

[2]郭德侠.导师的自我反思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3](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读书[M].

[4](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M].

【纪胜利: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刘 勇: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0-012

A

1009-4156(2014)10-099-03

猜你喜欢

学风选题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