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教学模式探究

2014-04-17朱晓林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德育

沈 丽 朱晓林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

【沈 丽: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动化工程系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朱晓林: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人类,“信仰乃是人类在此的一种生存方式”[1];对于个体,信仰则是方向,是力量。信仰到底是什么?“信仰是人类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坚定不移的信赖和矢志不渝的追求”[2]。在社会信仰上,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高职教育者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么,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即是共产主义信仰,它是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二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它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有助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另外,高职阶段正是广大青少年人生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高职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成为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德育课堂是高职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德育教学模式,这是高职德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理念

1.坚持以生为本

从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来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90后”的高职学生,他们主体意识强、追求个性,因此,对他们实行的任何性质教育要想获得实效,都更应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信仰教育的特征来看,只有当主体发自内心地对信仰对象产生认同、信任和敬仰,并自觉地作为自己的一切行动指南,才算达到教育目的。然而审视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我们发现网络因其开放性、时效性和隐秘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随时能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意见的、自由平等的虚拟空间。但同时,网络时代下各种价值观念互相冲突,尤其是西方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的优势不断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这都侵袭了当代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他们也往往被称为“信仰缺失的一代”。反观我们传统课堂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内容上偏重枯燥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很多时候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很多学生认为所灌输的“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跟他们没有关系,既不能提高技能,又不能帮助就业,还不如各种网络游戏、网上交友能带给他们短暂的愉悦和一时的满足。

因此,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应当坚持以生为本,这是最根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主观世界”[4],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关切当下的生活,方法上应该借鉴网络时代下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网络平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树立起个体积极的人生理想,不仅仅学好技能,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同时也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下“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2.立足生活实践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信仰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源于实践,而认识转换为内在的信念则要能将这种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要在不断探索和追寻中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当立足生活实践,要“接地气”。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论是实训、顶岗实习、党团生活这些真实的实践平台,还是贴近他们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都远比枯燥的讲授更加精彩[5]。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它能科学地指导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确实“可信”。

3.重视情感体验

区别于其他教育,信仰教育最大的特征应该就在于它的情感色彩,因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6]。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在于个体对它发自内心的认同、信任和敬仰,情感是整个信仰的支撑。因此,基于高职德育教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理解甚至震撼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7],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4.把握职校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是在高职院校这一特定背景下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因此,为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不得不把握职业教育的特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还要充分挖掘如劳动礼仪、车间实训、顶岗实习等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素材。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8]。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也要同时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三个特征。

1.系统性

传统的高职德育课堂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传授,偏重于理性的单一维度,本文提倡的网络环境下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除了有对学生的一般理论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信仰情感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是从观念到行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教育教学工程,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统一。

2.层次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四个方面本身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关系,其最基本的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每个高职学生信仰形成具有差异性,不是每个学生都对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觉悟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应该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思想状况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3.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品质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我们学生的生活现实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话题,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热点,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9]。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和调节整个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根据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德育教学理念、内容以及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在高职德育课堂上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1.巧妙灌输,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传统的德育课堂惯于采用“灌输”的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宣传,这也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世人对“灌输论”的偏见。其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当以知识、理论的逻辑性、科学性使受教育者真正信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列宁也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不能自发产生,只能靠灌输。因此,我们在德育课堂上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应当巧妙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他们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专题板块,课前在讨论版上先设置几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按照网上事先挂出的学案来预习教材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质疑释疑,适当拓展理论深度,精讲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在网上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及时地开展时事政治教育”[10]。

2.情境体验,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

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亲历性,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直觉,强调学生个体的意会,能很好地弥补讲授法的情感缺失,增强教育的情感培养功能。高职德育教学中可以把握学生生活中的热点,挖掘教学资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强化感受,进而分享和反思,来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情感。例如,在讲授《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课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展示课前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的有关党自建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历史照片构成的PPT,这样学生在情境渲染中会自发地感触到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出对党的拥护和热爱,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强烈责任感,进而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3.实践教学,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个体的社会实践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高职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认同和内化马克思主义。我们应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教学平台,如在实训基地,我们可以与实训教师合作,双管齐下,融入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顶岗实习的企业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体验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感受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广大学生,让学生能“走下网络”,去思考当下,去审视自己的理想,去追求真正健康的生活与幸福的人生。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当关注两个重要方面:第一,要重视高职德育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及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培训。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和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德育教师自身信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日常言行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因此,广大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另外,如果我们想掌握网络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话语权,那么,我们教育者就要不断充电,要学会运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拓宽教育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二,要更新评价观念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个曲折过程,我们不能以一张试卷就来判断谁的马克思主义水平高,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我们应更新传统的评价观念,要从学生信仰形成的过程来评价,同时也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综合评价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注意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1][德]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高 苑.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4]曾 杰.信仰教育维度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J].教育评论,2013(6).

[5]于 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梅 萍,罗 佳.对提高“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8]尤建国.论高校信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9]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杨权利.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教育评论,2009(6).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