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课堂对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4-04-17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院旅游职业

张 华 高 凯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

【张 华:大连大学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 凯:大连大学党委组织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社会层面

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有相当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是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根据中国旅游局的数据分析,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而实际上中国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左右的毕业生,而且流失率很高。从学历构成看,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直接导致入行门槛也低。另据大连大学旅游学院2013年10月从全国一二线城市的二十多家五星级大酒店(如喜达屋、凯悦、洲际、希尔顿等国际知名品牌)人力资源部得到的最新数字:大学本科学历约占25%,专科学历约占33%,剩下的都是中专以下学历。高需求低学历与高流失低就业的矛盾,造成了旅游市场的供需错位,酒店迫切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加盟,因此,中国旅游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缺乏长远意识。一般企业都不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需要也是为了降低劳动成本或急需劳动力,让学生在长达几个月的实习期内,在单一的岗位上从事简单的劳动,没有轮岗,就意味着没有挑战,没有被重视。酒店的很多管理层也没有培养人才,为酒店储备干部的紧迫感。

2.企业欠缺激励模式。中国的很多酒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怪圈,因为中国酒店业起步晚,发展时间不长,最早做酒店的学历都不高,也有很多是改行来的,靠年限资历走上管理岗位。中高级管理者学历不高,专业背景不强,决定了酒店的发展走向,也决定了对员工的使用机制,论资排辈,缺乏激励机制,甚至排斥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生,这也是很多酒店司空见惯的情况。

3.企业缺少和谐氛围。酒店等级观念明显,帮派现象尤其严重。如果一个高层管理者调离酒店,会带走他周围的一批人而不会考虑酒店的得失。如果学生在酒店里不小心有过失或者得罪了老员工,被“穿了小鞋”,就会遭到酒店严厉的批评,经常会用罚款来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被降岗、开除,缺乏人性化的关怀。

(三)学生层面

1.专业认识不足。旅游专业的很多学生都是调剂来的,因为专业选择的非自主性,加上学校在招生时也存在生源选择的非自主性(招生时不能面试),有些学生自认为外形不好或此专业不是自己首选而认为以后难以胜任这项工作,放弃了对专业的热情,导致在校期间准备不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2.自我定位模糊。没有从社会、企业的角度对自我进行认真的评估,导致进入酒店“眼高手低”。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为常与高职、中职毕业生一起在企业基层工作,这就使得本科毕业生感到虽然学历比别人高但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总有被忽视的感觉,极易导致心理落差,而实践中又技不如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能力越来越怀疑。

3.心理承受力弱。当前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赏识教育的结果使他们普遍具有盲目自信、抗挫能力差、敏感脆弱等特点。面对各种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不愿意想办法解决,更愿意依靠他人。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等状态,甚至会发生抑郁,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

4.适应环境能力差。学生在实习或就业时迫切希望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渴望得到企业的认可,但又无法逾越企业的用人模式,加上自身缺乏吃苦精神,不愿从基层干起,也不愿意多付出,遇到困难不想解决办法,而是逃避。还有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总觉得别人都欺负自己,在工作中不开心,总是处于防御状态。对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自以为是等主客观原因,频频跳槽,最终失去让企业了解和认可自己的机会。

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对应用型学科缺乏超前的意识和充分的认识,在校期间仍然偏重于理论和分数,忽视职业素养更多体现在隐性方面素质的要求[1]。在课程的设置、安排及师资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导致大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职业能力不强、职业素养不高已成为制约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理解不一。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朱新秤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成功就业的能力[2];郭一红认为,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熟悉酒店业服务流程和运作方式,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

如何尽快让学生了解并认同这个行业,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从而培养成为国际化视野下的、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旅游人;如何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终端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将专业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有效实现大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角色转换,第二课堂的培养建设由此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设第二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阶段是职业探索的关键时期,其过程主要是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规范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因此在设计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应努力遵循四个结合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题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以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4]。只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交叉渗透,使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提升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职业意识,规划职业发展

旅游学院会在新生入校初期,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为自身职业发展做出规划。第一,组织新生参加职业生涯测评,以测评结果为参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全面了解自己,从而及早确立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职业能力。第二,举办专题讲座,为新生拓宽视野,增加其职业认知。每年学院都会邀请多位嘉宾到学院进行讲座。从旅游局的主管领导到星级酒店老总及部门经理,再到优秀的从业人员等,分别通过讲解宏观旅游形势、业内中高层管理人群素质现状以及新从业人员如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晋升“职场达人”等,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景,清晰职业意识,进而明确自身职业规划。第三,以学生证颁发为契机,举办《成长日记》启动仪式。《成长日记》由学院专为新生量身定制,引导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对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适当评估,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其中的目标设定,既有生涯规划,也有职涯设计,使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尤其在逐步实现目标之后,坚定从事旅游业的信心。

(二)推广社会实践,增强职业认同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均与本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是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深化和延伸。它创造了课堂教学无法具备的条件,不仅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基础理论知识,还能达到实践体验基本技能运用的目的。社会实践是促进专业教学,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走向实际体验的一个重要转折。基于以上认识,学院积极组织协调学生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包括从2007年开始到2013年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服务工作,2012年中国计算机大会、西岗区两会等会议接待工作等。学院有300多名学生参与了会议接待与服务工作,学生的专业与敬业受到与会者很高的评价,社会反响非常好。

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知行达到统一。在学以致用的环境中,不仅用实践检验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而且增强了行业认同,这一切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加强学习的欲望,为今后的生产实习乃至就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先锋讲坛引领,规范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同时也是其担负起自身工作责任所必备的素质。言传身授是培养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一个良好途径。因此,学院开办先锋讲坛,邀请从事旅游、酒店行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场,与在校学生实现“零距离”交流,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积极开展以诚信守正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以自律廉洁为原则的职业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去校外锻炼和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和吃苦耐劳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以严格的管理,有效渗透,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内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搭建特色平台,提升专业素养

学院每年一届的“旅游节”是集教学实践、专业特色、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为一体的活动,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与实践互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主题活动与时代特征互融所打造的精品活动。每一届主题都紧扣时代特色,彰显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5]。如2008年的“奥运之旅”、2009年的“希望之旅”、2010年的“世博之旅”、2011年的“低碳之旅”、2012年的“美丽之旅”、2013年的“十年之旅”……在旅游节两个月的活动期间,学院举办的诸如“导游风采大赛”、“酒店人技能大赛”、“大连大学校园最佳旅游路线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这些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灵活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还能潜在培养其学习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等,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使其在人员流动大、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行业中迅速成长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旅游节也因其影响力和效果在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五)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就业信心

丰富的应聘经历以及饱满的信心是学生从容面对招聘,并最终成功应聘到理想单位的关键。因此,学院在毕业生就业准备期间,重点进行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招聘心理的准备,包含中英文自我介绍、言谈举止塑造、面试服装的颜色搭配选择等多个方面。特别是由学院教师组成招聘经理进行模拟面试,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招聘的氛围,增加招聘的经历,另一方面通过“考官们”的细节指点,学生自己可以查缺补漏,从而为真正的招聘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学院积极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是学院工作的主体,学生成长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知行统一则是设计工作的核心。从专业素养到职业道德的培训,从多彩社团到社会实践的演练,从职业认同到献身职业的转变,学院始终都围绕着“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里,顶层设计全力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同时与第一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最终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中胜出一筹。

[1]朱海岳,方黛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77-78.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3]郭一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103 -105.

[4][5]张 华,高 凯.第二课堂在推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N].中国旅游报,2011-08-24(10).

猜你喜欢

学院旅游职业
初等教育学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旅游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