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4-04-17张秀萍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外科技大学生

张秀萍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1]。虽然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其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性的进一步发挥。笔者以南通大学为例,通过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要作用及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一些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2]。这一活动是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在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他们有充分展示的空间,他们已经从原先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了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重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进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从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综合素质也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高[3]。目前,各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机器人挑战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小组,从校园走向社会,开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创新创业活动,实现与企业、社会的互动与沟通。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探索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敢于去实践与挑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形的载体。

(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学生需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要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应用能力,去解决不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除了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主动参加各种培训,使自己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它们阻碍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性的进一步发挥。笔者以南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基层访谈、研讨会等方式,调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面向全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3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一)学生层面

1.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大学生作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其参与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虽然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以及各类创新创意大赛,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然而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23.5%的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不了解,84.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实际参加的人数只有25.3%。另外,有46.2%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这也说明了现代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科学,表现出积极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主动参与的意识却不够,在行动上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没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这种知行间的较大反差,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2.学生缺乏时间保证。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投入,然而目前大学的教学改革仍然滞后,大学生课时较多,尤其是理工科类,学习任务重,加之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因此,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第一课堂的学习上。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投入上,仅有3.1%的学生每周投入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上的时间为12小时以上,37.5%的学生每周投入时间少于4小时。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第一课堂的学习并没有产生冲突,但是从时间投入的调查结果以及实际访谈的结果来看,大一、大二的学生一方面由于受到知识面及对知识的理解层次等方面的制约,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英语过级上。大三、大四的学生从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来说高于大一、大二年级,但是由于严重的就业压力,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对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以及考研、考公务员上面,影响了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间的投入。

(二)学校层面

1.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当前这项活动主要由团组织或者学生工作者来组织,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系统的管理,教学、科研及各级组织的协调组织工作机制也不够完善,在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这些都导致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在对学校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目前存在问题的调查中,32.3%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35.6%的学生认为活动与广大学生脱节,参与面窄,26.3%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单一,27.8%的学生认为组织机构不完善,开展过程不规范。

2.创新氛围不浓厚。虽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热衷于科技创新的学生,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调查显示有23.5%的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不了解,15.1%的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从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比赛的角度出发,选拔一些尖子生进行培养,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提高广大学生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从而导致开展的一些活动定位太高,学生的参与面窄,影响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

3.资源配备不足。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对于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创业计划等成果的撰写需要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因此,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指导教师难找已经成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要困难”这项调查中,33.8%的学生认为目前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的问题是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29.3%的学生认为参加这类活动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资金、设备和场地。随着高校对科技活动的重视,资金的支持已经逐步改善,但是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专项经费,缺少社会资源,而设备和场地的支持更显落后,学生使用各科研机构的相关设备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虽然各高校从资金、指导教师、场地等方面都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都给予大力支持,但资源配备依然不足,远不能满足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三、促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项重点工作与重要组成,更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一定会广泛深入地开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是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社会和教育改革对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4]。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要充分发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就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园内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创新创业论坛、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准确定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和活动内容,分层次进行。由于低年级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或讲座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高年级的以及能力较强的低年级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或者学校的一些品牌活动,如南通大学每年通过举办的科技节,将科技知识传播于校园,营造出科技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依然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为接受者,课堂氛围较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且学生的必修课程任务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开展教学,适当设置课堂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例如,将实践报告、科技论文等与课本知识考核相结合作为考核学生的指标,让考试成为学习的过程。另外,要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消除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会影响学习的顾虑。例如,南通大学近年来不断完善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陆续开设“创造学——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教育”、“发明创造学”、KAB、SYB等十余门课程,形成必修课、公选课、网络课堂、卫星课相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并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学分制,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师指导,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一个较大的困难就是缺乏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引导人、技术支持者,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加强教师指导,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利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稳固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应广泛实施导师制,培养和选拔一批能力强、有责任心、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作为导师,对一些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进行指导,吸纳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课题,让他们及早熟悉科技创新环境及过程,培养科研兴趣,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如根据院系学生人数,核定工作量,设立岗位,聘任负责该工作的专职教师,对项目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和评比,并纳入专业教师考核,以规范和引导专业教师更多关注和指导学生,而不仅仅是依靠专业教师自愿来维持工作[5]。

(四)完善机制,加大支持力度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涉及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首先,各高校应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各学院领导、团委、科技处、学生处、教务处的人员组成,来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其次,许多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到一半因为资金的短缺而难以进行下去,学校除了加大对专项经费的投入,还应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作为长效运行的活动机制,利用社会资源为活动筹措资金。另外,学生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因此,一些基本的设备和场地必不可少,学校一方面要健全学生使用相关设备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学校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的使用效率。

[1]陈兴旺,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60 -63.

[2]张 廷.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 齐,等.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8-60.

[4]李 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06-108.

[5]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96-99.

猜你喜欢

课外科技大学生
小满课外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