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
——以南通为分析对象
2014-04-17张卫海
张卫海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南通 2260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
——以南通为分析对象
张卫海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南通 226018)
区域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作用。当前以经济指标为主导的“物化”开发思路严重遮蔽了区域文化资源思想内涵,影响了其在价值观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改变这一情况必须调整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确立内涵挖掘和价值引领为主要导向的文化资源开发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文化资源;思想内涵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积极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是观念的土壤,不同的文化环境必然孕育出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因素。从整体来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其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历史根基。中华文明丰富的内涵是由一系列的子文化所构成的。这些子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如以民族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民族文化;以地域为划分依据可以分为地域文化等。从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来综合考虑,区域文化是一个能充分体现中华文明整体性和多样性辩证关联的划分思路。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而每一种文化都催生出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些价值观念中凝练出来,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又通过各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着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一个地域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是该地区人们共同的情感纽带,也是激发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力量。所以,要高度重视区域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的价值意义。具体来看,其价值包括:①有利于价值观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1]。因此借助区域文化资源来进行价值观落实或教育,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认知偏好,契合人们的文化心理。②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当前价值观教育的某些做法在群众看来是一种官方的行为,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关联度不高。但当区域文化资源成为价值教育和传递载体后,以群众熟知、理解、认同的方式、语言和观念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大众化。③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区域文化基于区域内相对稳定的传统、习惯及风俗人情,产生相似的文化特质,表现为性格和心理特征上的一致性,为增进本区域民众的思想认同、同化本区域民众的精神诉求提供力量源泉。只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思想特性,利用区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区域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开发
区域文化资源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宏观的区域文化资源指该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历史经历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性格,而这种文化性格就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逐步成为该地区人们的自我认知的来源。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粗犷豪放、山东的情义担当、江南的崇文雅致,北京的浩然王气等文化特点,就是这些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性格。如果进一步细化,我国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南通地处南北交汇的结合地带,历史上的居民多为移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南通本土文化融合,使南通文化有了兼收并蓄的特点,形成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特点。所以处在这些不同区域文化中的人们,长期接受其熏陶浸染,因而对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微观层面的区域文化资源是指那些可以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和感受到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一般说来,地方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及其承载着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物件、事件乃至一些名人、名城等等,都是某种形式的地方文化资源。”[2]可将其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遗存、民间文化技艺、主题纪念场馆等。如南通地区的张謇纪念馆、青墩古文化遗址、倭子坟以及众多的古镇园林、纪念堂等都属于此类。无形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方言文字、文体艺术、风俗习惯、节庆仪式等等,如南通的蓝印花布技艺、僮子戏、板鹞风筝等。此外,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现代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也成为区域文化资源的一个总要组成部分,如南通的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莫文隋志愿者组织、遍布各领域的凡人善举等也是南通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资源。
随着近些年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各地的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作为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新兴产业模式,其经济效应有目共睹,社会效应也日益显现。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警惕对待文化资源的片面的物化的倾向,即只看到区域内各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思想价值的开发。如一些地方依托历史遗迹或文学作品,开发“性文化”旅游、展览,借助宗教遗迹开展宗教迷信为主体的文化基地等等,“为了其经济效益,人们已经淡忘了文化的根本使命乃在于‘文以载道’——文化所具有的道义价值。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大行其道,为迎合大众而迷失了主流价值观塑造,误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3]这种物质主义的文化资源开发思路放大了文化的功利性、工具性价值,把很多具有丰富精神价值和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排除在开发视野之外,削弱了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同时这种开发思路本身也是具有浓厚功利色彩的行为,其背后隐含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也会构成对主流价值观建设效果的消解。
任何一种文化资源,其首要价值应该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它是特定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地方居民的文化血脉、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得以延续的现实依托。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关注其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其对人们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功能,要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开掘和整理区域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蕴涵,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效用。
3 确立内涵挖掘和价值引领为主要导向的文化资源开发思路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各地区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江海文化作为身份标识的南通,被誉为“近代第一城”,是清末状元张謇践行其实业报国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南通历史名人众多,如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状元张謇,近有电影艺术家赵丹等,另外南通文物古迹众多,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遍布全市。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有四大古琴派之一的梅庵琴派,源自明代的蓝印花布,独具特色的南通板鹞风筝等[4]。南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使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有作为。一方面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其价值引导功能,更加注重思想性内涵的开发;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中灵活积极地引入地方文化资源这一教育载体。这两种手段的相得益彰、协调配合必将能产生积极效果,将该地区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要逐步确立内涵挖掘和价值引领为主要导向的文化资源开发思路。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成为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随之而来的文化资源开发也渐入高潮,很多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源被挖掘出来,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文化资源在这一轮的开发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经济指标为依据,这既体现在开发的对象上,也体现在开发的结果上,直接导致这些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未被充分展现,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功能也得不到体现。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单一的经济标准将直接导致文化资源开发的趋同化,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被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包装、运作,抹杀了文化的个性,丧失了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地方特色文化蜕变为流行文化,这从我国各地很多旅游景点的趋同现象上就能得到直观体现。基于现实原因,完全杜绝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考量是不可取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其文化内涵的开发,不能忽视人们对那些高尚精神文化的追求,否则便是舍本逐末,丧失了思想内涵的文化资源也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南通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商业化的浪潮中逐步陷入同质化境地,人们可能熟知其休闲娱乐功能,对其历史文化内涵可能不甚了解。如啬园近些年来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为市民所青睐,是南通远近闻名的烧烤乐园,每年一度的南瓜节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新增的儿童游乐场也效果颇佳,从商业性来看其开发模式堪称南通旅游业的典范。但啬园作为张謇墓园,却几乎很少有关于张謇的纪念活动或者类似主题教育的安排,作为南通近代第一城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身上有太多可以挖掘的思想内涵,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中不应该对其视而不见。
另外,还要大力构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体系。这首先要求宣传教育要避免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应该以本地区人们所熟知的文化资源为载体和介质,来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南通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可以借助本地的相关文化资源,如红十四军纪念馆、倭子坟、张謇纪念馆等,向群众传递抗击强权、抵御外侮、实业报国等爱国理念,从而激发出继承先贤优秀品格的热情。在社会教育中南通可以通过近代第一城的光辉历史激发南通人民敢为人先、奋勇拼搏的开拓精神,用南通现代热心慈善、关怀弱者的众多事迹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1]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1-4.
[2]黄进.试论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的内涵、价值及路径[A]//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编辑部.地方文化研究辑刊:5辑[C].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211-216.
[3]曾建平.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关键[J].道德与文明,2011(6):5-8.
[4]张云飞.南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海纵横,2010(4):44-46.
(责任编辑:马斌)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A Case Study on Nantong City
ZHANG Wei-hai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Values embodied in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he origi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o foster and implem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fully play the role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However the present developmental ideas characterized by materialized economic indexes seriously undermine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affecting their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the values fostering.To solve the problem we should change the present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a way directed by connotation understanding and values guidance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D64
A
1671-6191(2014)04-0060-03
2014-10-26
张卫海(1979-),男,山东安丘人,博士,南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2CNT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