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是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简论

2014-04-17郑美珍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手工业作坊工匠

郑美珍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 215311)

工匠是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简论

郑美珍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 215311)

工匠是我国古代技术创新主体,一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是其应有之意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有必要对技术进行创新。工匠是我国古代其他技术创新载体的核心要素,工匠造就各行各业的优势或特色手工业,工匠的地位升降直接影响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兴衰、技术创新的成就。

工匠;我国古代;技术创新主体;核心主体

技术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发明创造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实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1]。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者,是典型的劳动者,同样具有历史性。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工匠,在家庭手工业作坊、私营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中,工匠起着核心作用。

1 工匠成为古代技术创新核心主体的前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开始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种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古代技术创新主体——工匠。王秦俊认为,工匠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承担着古代技术发明、研制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职责,是推动古代技术发展的基本力量。古代的杰出技术创造,都是工匠们经验的结晶[2]。李兆友教授认为,工匠是古代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主体集发明、创新、设计、生产于一身[3]。事实上,中国古代许多重要技术创新成果都是工匠们完成的。例如,印刷术的创新——活字印刷术就是工匠毕昇进行的。为避免因一个错字而导致整块刻字模板全部返工,毕昇干脆把模板切开,形成一个个可以灵活拼排并可以重复使用的活字,从而最终使活版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印刷速度快,省工又省费,实现了印刷术的伟大创新,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又如被西方学者赞不绝口、誉为世界窑炉史上一大典范的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当地俗称“柴窑”,即以松柴为燃料的瓷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工匠在综合此前使用的各种窑型优点基础上逐步创新而定型的。它具有较高的热利用率,能够同时烧制不同档次的瓷器,而且经1 300℃以上高温烧炼,全窑竟然不用一块耐火材料,其对负压及窑外冷空气的利用堪称一绝。当然这是后世学者经研究所总结出来的关于镇窑的部分优点,当初的工匠们却不知何谓“负压”,何谓“热效率”[4]。尽管工匠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们毕竟依靠自身的摸索、创造,使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极富独特技艺和民族特色,使我国古代技术创新始终带有平民化的色彩,他们迈着缓慢却永不停息的步伐为我国古代技术的创新勇往直前。在工匠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并以工匠活动为中心相继出现了家庭手工业作坊、私营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等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平台。

“技,工也。”《荀子》中,“工”直接就指“精密”“精巧”,除了制品的精致,更多的是指造就精巧之物的人——“工民”的娴熟技艺。《后汉书·蔡伦传》记载“永乐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为后世法。”而“工民”,即“巧心劳手以成器物者。”[5]这里的“工民”,就是工匠。或许,我们不能把“精密”“精巧”“娴熟”直接等同于技术创新,但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不思进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的匠人能完善工艺、成就精巧之物。显然,工匠之所以是工匠,是因为他们能巧心劳手、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徐少锦指出:不耻求师问学,刻苦钻研技艺,精益求精,是一切工匠道德的基本要求。《诗经·卫风·淇奥》早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来表彰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制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一精神,在《论语·学而》中得到孔子的肯定;朱熹在《论语》注中从工匠道德的角度发挥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制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来,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并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一词[6]。

工匠在小商品生产中竞争激烈,必须工艺精益求精,制造出优质产品,方可争取市场。所以,各地皆有特产,个人皆有绝招,特种工艺辈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7]。正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使得工匠们的家传技艺愈益精巧,制造出的器物质量愈益优良,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的欢迎。由于器物上刻有自己的姓名,甚至产品包装上还有起宣传效应的广告纸,他们自身便成了工匠名家,出售的器物也就成了名牌商品,从而声名鹊起,以技致富。在明代,工匠以技得名而发家者甚多,仅据《陶庵梦忆》记述,在万历年间就有“嘉兴王二之漆竹,洪漆之漆,张铜之铜,徽州吴明官之窑,皆以一工与器而名家起家。”[6]

2 技术创新是工匠的生存之道

尽管在私有制及阶级对立的背景下,工匠一直处于被剥削的社会底层,可是在行业中,凡勇于创新、拥有娴熟技艺、具有行业丰富经验的工匠却一直被劳动人民推崇和尊敬,“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恰恰反映了能工巧匠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而在较为复杂的技术历史地取代原有相对简单的技术时,掌握复杂技术的操作者也因此获得较为特殊的社会地位。例如,公元1400年左右,冶铁技术出现,使冶铁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铁匠作为一种拥有复杂技术专长的手工业者,取代了原来制陶工在社会中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铁匠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西周手工业者的一大部分来源于原来商代专司手工业生产的家族公社成员。周灭商后,把殷民像土地、财宝一样地瓜分了,如周成王分给鲁、卫两国的殷民六族、殷民七族,都是以族为单位的具有特殊技艺的手工业者。周公曾作《酒诂》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侯,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8]99这说明周统治者对有特殊技艺或精于技艺的手工业者特别重视,不随便杀戮,工匠们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和精进,在危难时还可保全性命。那些注重技术创新、巧心劳手的工匠会取得更多的劳动报酬,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这对经济地位十分低下的、总是把自己的技术活动和养家糊口尽量统一起来为生活而奔波的工匠而言意义非同小可。例如,“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至于工匠,按件而计,视货物之高下,人工之巧拙,以为增减,铺匠相安。”[9]294再如,元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受值雇佣,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而技艺出众者,“求倍值者而为之佣”,而各坊主亦高价竞相雇请,“得一工胜十工,倍其值不吝也”[10]。

3 工匠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

古代技术创新主体是一个系统,家庭手工业作坊、私营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等技术创新载体是在工匠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载体之所以能够承载技术创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工匠们在起核心作用,工匠是核心要素。

家庭手工业主要有两类:一是家庭副业手工业。其与农业紧密结合,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应该说对技术创新的意义不大,只有其产品有了剩余,投到了市场,并且为了在市场中有好的销路,不断对工艺或技术进行探索与革新时,才有意义。二是独立的手工业作坊。其或是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化的结果,此时传统的农民已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民匠);或是工匠世家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严守秘方绝技并努力提高前辈的生产技艺,使其产品独具特色或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这种家庭手工业作坊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由于过于保守诀窍,使古代技术难以普遍提高和推广,但我们不能抹杀其在古代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而工匠是独立家庭手工业作坊的核心成分。

私营手工业作坊,其生产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与分工,生产者的技术也较为专一。在这类作坊中,除主人外,往往还有一定数量的雇工在内从事生产。在私营手工业作坊中,作坊主往往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掌握有秘不外示的绝技,隋唐之际的阎立德父子便是以技艺高超出名并显于世者。史称阎立德“雍州万年人,隋殿内小监毗之子也,其先自马邑徙关中。毗初以工艺知名,立德与弟立本早传家业”[11]。这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以作坊主和商人的身份带领相当数量的熟练工匠对工艺相对复杂的产品(如陶瓷、漆器等)的生产技术或工艺进行革新,在古代技术创新的舞台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于手工工场,其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比起私营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规模更大、内部分工更细、产品质量更高,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明清时期的手工工场,具有新的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与手工业作坊乃至旧式的手工工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后者要受到封建主和封建行会的双重剥削和束缚,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手工工场本可以在技术创新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我国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结合的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使之犹如沧海一粟。工场中的雇佣人员从事一系列互为制约的工作,共同切磋,一起改进工艺或进行技术创新,按照分工的原则生产整件物品,直到产品最终完成进入商业领域。手工工场是手工业作坊过渡到近代企业的中间环节,工场中的劳动者依然是工匠。

4 工匠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

宋代的吉州窑(今江西吉安),盛产青、白、黑瓷,尤以釉下彩绘瓷及璀璨变幻的黑釉窑变结晶花斑纹瓷有名,被赞为“石开膏溅汝,金缕玉鹧鸪”,在瓷胎上用木叶和剪纸贴花更是独创,有浓郁的民间风格,产品远销国内外。吉州窑的盛名主要归功于著名匠师舒翁及其女舒娇对釉彩、瓷胎等工艺进行的大胆创新。沈嘉征《窑民行》诗云:“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9]358,可见,景德镇瓷业之所以能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领风骚,最关键因素不在于景德镇的高岭土,而在于来自八方的产瓷高手。再如,《广东新语》介绍了明代广东佛山镇的冶铁业,载道:“佛山多冶,业冶者必侯其工而求之,极其尊奉,有弗得则不敢自专,专亦弗当:故佛山之冶遍天下。”[9]242这说明,善于创新、技术高明的工匠对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业主必须先取得冶铁高手,才可以开工,也才有佛山铁业的名气。在明代,一般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江南一带,而手工技艺的精致,尤推“三吴”地带。所谓“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9]223可见,精益求精的工匠们是江南尤其是“三吴”地区手工业发展的最有力的推动力量。到了清代,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则转移到苏杭一带,也是因为这一带集中了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能工巧匠。明清时,制笔技术有所创新。浙江湖州出现一批制笔高手,以山羊毛制作湖笔,有浸、拔、并、配等70多道工序,达到了“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比宣笔更为柔韧。故湖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湖笔风行于世,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在清代,家具制作已形成不同地方特色,以扬州、冀州(河北)、惠州(广东)工匠为主,形成三大制作中心,又称苏作、京作、广作。苏作继承明式家具特点,重在凿、磨,工于用榫;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结构用鳔;广作讲究雕刻装饰。可见,没有工匠们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就不能形成各地富有特色或优势的产品及以该产品为支柱的手工业中心。

5 工匠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工匠身份的升降直接影响手工业的兴衰、技术创新的成就,并影响同时期其他技术创新载体的命运,这里以元代和明清不同时期的史实来说明这一点。

蒙元本是个落后的游牧部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这类部族原本就具有破坏性和掠夺性。他们进入中原后,俘虏和掠夺大量工匠,以发展他们部族的贵族手工业。例如,公元1236年,括中原民匠72万户;1279年籍人匠42万;1275年籍江南民为工匠,凡30万户;1287年,又括江南诸路匠户[9]187-188。这样,蒙元统治者就几乎把全国的工匠都集中在官府的手中。这些工匠不是进行商品生产,而是替蒙古官府和贵族生产兵器或奢侈品等,这十分不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到后来,蒙元统治者受到中国封建经济的影响,正式确立了所谓“匠户”的制度,差不多所有的工匠都已沦为奴隶或半奴隶。由于工匠身份的不自由,他们的劳动兴趣大受损害,更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元代官府手工业的生产质量很是低劣,便是证明。如建康东织染局,年人均织缎仅一段半(每段宽一尺六寸,长5~6庹,两臂平伸为一庹),而且常验出低劣不堪的缎匹[8]204。正因为工匠惨遭掠夺,在民间,除了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副业继续蹒跚外,独立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和私营手工业作坊逐渐萎缩,在技术创新的舞台上黯然失色。可以说,元代前中期,是中国古代技术创新的黑暗时期。

相反地,到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匠的反抗斗争促进了工匠制度的改革,工匠服役方法有所改变,服役时间缩短,工匠身份有所提高,政府对民间工商业限制有所放宽,从而使得历代占统治地位的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家庭手工业作坊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却日益发展,开始在技术创新中大展身手。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工匠在法律上取得了和民户一样的社会地位,官营手工业进一步衰落,家庭手工业作坊和私营手工业作坊空前活跃,尤以丝织、棉纺织、矿冶、铁器、造纸、印刷、制糖等行业为甚,这些行业又带来了北京、南京、苏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在全国,尤其是太湖周边和长江三角洲一带,兴起了一批专业化的工商业市镇。一度被摧残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江南的丝织业,广东、福建的制糖业,景德镇的陶瓷业,四川的井盐业,云南的铜矿业,佛山等地的铁器业,北京的采煤业和陕西的伐木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工场在这些地区行业中演变成了技术创新载体。

[1]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31.

[2]王秦俊.技术主体的历史变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2):173.

[3]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25.

[4]郑鹏.辉煌后面的遗憾[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1(3):26-27.

[5]韩小谦.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与社会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1.

[6]徐少锦.中国传统工匠伦理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4):15-16.

[7]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94.

[8]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9]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1.

[10]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32.

[11]魏明孔.唐代私营作坊手工业之管见[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2):82.

(责任编辑:马斌)

On Craftsmen’s Core Subject Statu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ncient China

ZHENG Mei-zhen
(Suzhou Top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uzhou 215311,China)

Craftsmen were the subj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ncient China because,on one h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basically what they meant to do,and on the other hand,it was out of their needs for survival and social status.As the core factor of an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raftsmen contributed to every walk of life and brought up kinds of featured handicraft industries.The rise and fall of craftsmen’s social status has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ups and downs of our ancient handicraft industries and our achievement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raftsmen;ancient China;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bjects;core subjects

B031

A

1671-6191(2014)04-0028-04

2014-09-25

郑美珍(1975-),女,福建周宁人,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技术创新哲学。

猜你喜欢

手工业作坊工匠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90后大工匠
汾酒老作坊
工匠风采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工匠神形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工匠赞
《徽墨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