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14-04-17岳惺菡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文本阅读教学

岳惺菡

(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 四川自贡 643000)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马斯洛创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美国心理学家雷伯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探究高级的人类动机、自我发展、知识、理解与审美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只要后天环境适当,人就会自然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性是可以信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觉得学生有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尊重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格观和内在学习论,罗杰斯的知情统一教学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其表现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信任和尊重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实现。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对教育有执著的信念,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通过促使学生卓越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生命得以丰富。学校教育要从传递模式到创造模式的转化、从知识习得到思维训练的转变,关键的策略除了改革教材和课程,还有转换教师的思维。所有的转变,只有落实到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相应的教学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1](P207-222)。

一、提供有安全感的阅读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实现自我

马斯洛提出了性善论,重视学生阅读学习的外在环境,认为建立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自然成长,认为人都是有潜能的。具体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在自己潜能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就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二个需求就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而这里强调的是心理安全。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才会大胆发言,有安全感的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学习、依从本心地学习。学生在有安全感的氛围中,能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进而找到自己。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中有一点是学生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能有效地学习。

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不愿受到约束。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循规蹈矩,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语文教师想要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所突破,就要包容学生的答案,教师需要向学生表明,无论大家的答案是什么,他们都可以自由表达。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一个很有灵活性的科目,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可以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但是不能剥夺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自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探索多元化的答案,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书本上的一些言语,因为确实在教材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初二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重心主要是理解人际关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存在于生生和师生之间。在课堂营造合适的人际氛围,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和加强学生自我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初三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其个性心理,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安全的氛围,让学生能表现自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想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就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要求多元和自由。

案例1: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前都会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虽然这个过程简单,但是还是会造成一定的紧张度。教师通常会抽问学生,这个时候初中生的心理就各有差异。这个环节的知识点不是很难,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内向点的学生回答或者给平时不爱表现的学生机会,最好不要一带而过。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使学生感觉亲切、开朗和热情,语文教师这样的面部表情能够使初中生情绪上感到放松;语文教师也要赏识学生,并用表情和语言激励初中学生多角度思考,这样做有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案例2:郑桂华老师在教授《安塞腰鼓》之前,先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感受完了,才让学生们朗读全文。这样设计,学生们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然后,郑老师问:“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讲话的同学先讲。”老师在逐步导入的同时也关注学生。一个学生答:“他们打鼓的时候热情奔放,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郑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热烈奔放、轰轰烈烈”。郑老师说:“还有谁想讲?”学生说:“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气势雄壮,场面壮观。”郑老师写下板书“整齐、雄壮、壮观”[2](P75)。接着郑老师介绍安塞腰鼓,这样很自然地进入文本。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营造充满宽容和理解的环境,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初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尽量扩张。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如果初中生能经常体验到轻松感和成就感,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会持续很久,这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信自立的优秀品质。

二、提供合适的阅读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自主学习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对个人自我成长而言,选择很重要,人们需要通过自我选择达到自我实现。当然在自我选择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孤立的,人们既需要自己的力量也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而且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自我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师会下放权利给学生,使学生在选择阅读资源和确定自我目标过程中,都可以挖掘自己能力走向自我实现。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是一个自我实现过程。

所谓合适的阅读资源就是符合以教材为重点进行选择的阅读文本。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补充阅读文本时要考虑教材中的观点,还要考虑学生情感的需要和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选择阅读资源的过程中,师生也应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所选的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或提高他们的自尊感,学生才会乐于学习,而且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会学得更加主动、学得更好。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举行读书互动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以阅读为前提,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当前阅读教学的目标包括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个性化阅读和探究性阅读。阅读学习目标可以让初中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在确定阅读目标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教师补充的阅读资源只是一个外在条件,阅读材料选择的过程和课堂阅读文本目标的确定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初中生自主学习就是语文教师提出一个课题,让初中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进行文本研究。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激发其主动性。确定阅读材料和阅读目标之后,课堂上可以先由一个学生做专门发言,然后教师不断提问,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问以激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想法,及时点评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创新的想法。在师生就阅读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流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虽然创造宽容的阅读氛围也许创造不了天才,但是这些氛围确实给天才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案例3:余映潮老师在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补充了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首诗歌的补充是为学生写诗提供参考,符合学生的年龄,让学生有感觉、有话可写。当学生在赏析了普希金的诗后自己再写诗,一些对诗的感触就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在赏析普希金这首诗的中间也穿插了一首德国诗歌《我的心,你不要忧郁》,给学生提供补充资料让学生自由结合自己的感触写诗。有学生回答:“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会谨记张大双眼,不再被生活欺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会一步一个脚印,与诚实为伴,不再欺骗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会把以往不愉快的泪水留下,带上微笑和幸福,重新开始那明亮而又漫长的征程。”老师评价:“她是用了反复的手法,这样她的诗就显得丰富了。”一个学生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把昔日的伤痛抛到身后,我的信念、我的希望将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大门。”老师评价:“言简意赅,而且意蕴高远,为了理想而放飞自己的思绪。”一个学生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将抛开一切,尽情洒脱,迈着自信的步子,奔向远方。”老师评价:“哦,就是要自信。”[3](P139)余老师的点评很是多彩:时而巧妙地汇总,时而幽默地称许,时而自然地牵引,时而智慧地点拨。学生与教师和谐交流,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情境下学到真理并从真理中习得勇气,这都是诗歌感染和教师引导的魅力。

案例4:李震老师在讲授《小石潭记》,进入文本时,问学生如何确定这篇文章的阅读重点,然后和学生一起制订本文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同于教参的目标,它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点。本文不仅仅理解了文本的作者情感,还让学生从文中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示。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展开学习,后面再补充知识点。笔者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正强化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当有位学生提出文中“凄神寒骨”是因为石头和水的冰凉时,李老师继续鼓励学生联系作者心境,使得这位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最后学生答出作者心境悲凉使得感受更深,作者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李老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语气和表情也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教学中李老师让学生翻阅的补充阅读资料,都是与文章作者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实景相契合的。学生自己也补充了一些资料。

三、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应该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知情分离的学习会造成学生成长不健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求知需要之外,还有被关注、亲身体验、体验成功、创造、受尊重、发展个性和满足好奇心等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提到,学生有对美的需求,有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些需求要求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情感得到熏陶以使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和深厚。要达到马斯洛所定义的自我实现,就需要持续的动力。情感是学生持续动力中最好的因素。罗杰斯要求的知情同一的“完人”,便是要求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就是要学生情感的完善。因为在初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中,情感和知识同等重要,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调节和动力因素。在情感健康的保证下,初中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情感需求,挖掘教材中符合情感的因素,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更是要很好地发挥情感的作用,让课堂充满情感。初中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较高中生而言更为感性,他们不能理智地判断自己的情感所需,因此需要多方面的情感关怀。如果初中语文课堂阅读学习缺少情感的参与,那么阅读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只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没有意义。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材本身具有各种情感因素,这些内容是根据初中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所需编写的。语文教师也是具有情感的人,语文教师需要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加以消化,然后通过教学活动把高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并极力让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获得完善的人格,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中语文教师要使用创设情境法。首先,教师要通过范读进入角色,范读要绘声绘色,讲述时需要情真意切,惟妙惟肖;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PPT来增加形象和情感的鲜明性,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增加适当的表演。当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性无条件关注的时候,学生的自我实现才有可能发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能对自我价值进行肯定,也可以引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优秀的教师都是“以爱换爱”。初中语文教师要真诚,自身能感到教书的愉快,才容易让学生感到阅读学习的愉快。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是同步的,语文教师用自己体会到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是比较容易的,使学生随着教学情境和老师一起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变化,进入文本的情感境界。以学生为本,将阅读教学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引导和尊重学生情感的发挥。

案例5:郑桂华老师在讲授《安塞腰鼓》时说:“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则不那么明显?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2](P8)然后学生就课本内容积极地发言,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了。

案例6:王君老师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主要阅读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法。先是听一位著名朗诵家童自荣先生的朗诵,然后让学生回答他们的心情和得到的启示。有一位学生说:“本文结尾只有一个‘吾与谁归’但是童老师读了两次,一次读得语调很轻且语气很沉痛,而第二次却读得高亢悲壮、撼人心魄。第一次轻读,是沉思的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却是激愤的范仲淹的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之中寻找自己的志同道合者,用这种声竭力嘶的方式来读,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痛苦和坚决。”一时课堂氛围很是活跃。接着老师趁机发起号召:“朗诵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童先生有自己的处理,我们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设计和处理,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自己才华。”[4](P256)事实证明,语文教师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情绪,学生情绪一经调动,课堂效果会更好。

虽然老师没有对文本思想进行解读,但是在学生朗诵中,学生自己有所体悟,最后老师找了一些主题相似的句子加以介绍以巩固学生对本文的感情理解。这堂朗诵课原汁原味地表达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内涵。有的学生谈的是重音的处理;有的学生谈的是语气的对比;有的学生说的是拖音的运用。

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策略,培养阅读能力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教学”就是一种学习策略。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自己研究各种学习策略与罗杰斯提出的方法有相通之处。罗杰斯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5](P160)这就是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理论相对于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学过程,相对于教学结果更注重教学方法。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是鉴别学习者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6]。阅读能力包括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材料的评价鉴赏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等等。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由阅读教学来完成。

较高中生阅读学习而言,初中生的阅读学习重基础、重感悟。《新标准》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阅读文本的能力。虽然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应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增加体验,培养语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等。

案例7:王君老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的《诗词五首》时,确定了一个主题“问君能有几多愁”。虽然教材编排是按照诗人所处的年代排列的,但是王君老师是从内容出发将这五首词进行整合教学。老师说:“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7](P140)这样的导入语直入正题,开篇整合,让学生建立全课整合意识,通过对比把握诗歌主题也为锻炼思维预热。然后是老师点拨,分类别慢慢细化,直到具体体悟每首词的主旨。

案例8:李震老师说阅读教学就在一个“品”字。李震老师在讲授《小石潭记》中分析“水尤清洌”时。提问:“作者用哪个词语来写水的颜色,你感觉怎么样?”生答:“清洌。感觉水特别的清凉、清澈。”老师说:“这里的‘清洌’的‘洌’是几点水啊?”学生答:“三点水”。老师说:“也有的地方是用两点水。三点水的‘洌’是清的意思。而两点水的‘冽’是冷、凉的意思。‘清洌’主要是给人以视觉上的感觉。”[8](P173)这样一对比解释,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小石潭记》中潭水的特点。

阅读学习不一定都是从文章开始到文章结尾逐步分析,而是对内容的个性化阐释。

案例9:郑桂华老师在教学前就对课文内容的教学重点做了个性化阐释。在她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的把握都不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推荐的教学重点。例如在教授初一课文《安塞腰鼓》时,她所把握的重点是思想情感和文章句式的关系,而对《呐喊〈自序〉》的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形象化表达。语文教师对阅读文本重点的分析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阅读思维范例。

五、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成为更完整的人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理论角度看,只有当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并有所收获,才会获得知识并促使自我成长。罗杰斯的学习自由观认为教学内容要增加学生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将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因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中的“学”是指终身学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才能延续文本的意义,特别是讲授文言文。想要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师最好言传身教。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堂内给学生读一些好的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可以穿越时空。而且不同的材料,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当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阅读的内容联系起来时,就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案例10:郑桂华老师在讲授《安塞腰鼓》时,在下课前结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大家理解了他所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学生摇头。老师说:“江南有很多优点,西湖有太多的美丽。身在其中,你们的感受肯定是最深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写一下西湖,看能不能写出你的西湖。”[2](P14)这节课的讲解最后回归到学生们的当下生活,教师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在课堂阅读中学到的思维方式转移到生活中,多方面理解生活。

案例11:郑桂华老师在讲授《风筝》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讲自己有没有放过风筝和放风筝的感受。还有就是在解读当鲁迅问他弟弟是否记得自己小时候不许他玩风筝的事,弟弟说忘记了,鲁迅感到沉重,郑桂华老师说:“生活在悲剧中不以为是悲剧。就像前两天《文汇报》报道,专家在谈减负,而最不希望减负的是谁啊?学生。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我想我们回去不妨把‘我’到底为什么悲哀这一点作一个梳理。”[2](P56)这种做法联系了现实,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缺陷,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理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线语文教师在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时,应发扬其理论优点,避开理论缺陷,在其实践操作中,也应注意其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比如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中所占比例多少才合适?学生的自然人性是否都是积极向上的?教师如何能掌握人本主义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将理论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等等。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尽善尽美需要持续探讨。这些问题一直都是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不断努力的动力。

[1]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于 漪,刘 远.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4]史大明.语文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5]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谭轶斌.从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结果谈语文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关注[J].语文学习,2011,(12):29 -33.

[7]于 漪,刘 远.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8]于 漪,刘 远.李震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9]【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林 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0]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M].北京:线装书局,2007.

[1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胡山林.文学欣赏导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4]黄雯著.阅读教学新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5]霍涌泉,李 越.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16]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7]王松泉,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文本阅读教学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