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与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建设

2014-04-17殷晓燕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导论慕课国学

殷晓燕 万 平

(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近两年,“慕课”(MOOCs)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席卷全球,一些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纷纷加入其中。所谓“MOOCs”,即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分别为大规模(Massive)、开放(Open)、在线(Online)、课程(Course)等英文字母的缩写。与传统网络课堂不同,慕课呈现出许多新元素与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与关注的程度更高,选课人数更多,并且能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实现跨文化的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因此,慕课自2008年出现、2011年即达高潮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纷纷以接纳的姿态拥抱了慕课,期待以“慕课”这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课程,希企在某些研究领域获得高度认知。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为主,较早在网络技术平台推出了慕课课程。

由于慕课以惊人的速度与崭新的特点迅速发展着,表现出一种“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态势,使得传统课堂有被倒逼的趋势,引发国内众多高校的高度关注,大家惊觉这一次真的是“狼来了”。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在新生事物面前思考如何去接受和发展,那么必将被新的潮流所抛弃。作为一所二本院校,成都大学近几年来在课程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种积极探索、引领特色的模式,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尤以全校公共课“国学经典导论”为首,已经成为成都市甚至是全国范围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国学认知的新模式。同时,该课程被遴选为2014年成都大学首批建设的慕课课程,并且作为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首批推出的课程,将于2014年年底正式上线。在UOOC(优课)联盟首批推出的十门课程中,成都大学和苏州大学各一门,其余均为深圳大学所建。为此,本文将以慕课的发展模式来分析“国学经典导论”现有的发展基础离慕课到底有多远,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将如何转变方向以此推动该课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所出现的新模式

早在传统课堂之外,我们已有网络课程、名校视频公共课等与网络技术有关的课程。与传统课堂相同的是,虽然上述课程借助了互联网的技术,但在授课模式上却与传统课堂无异,只不过是通过视频的方式、网络的技术,让其他没在课堂之中听课的人,有机会聆听名校、名课的内容,一睹大师的风采,还原课堂进行的真实情况。慕课的出现,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人数的上限,引发全球学习的狂潮,这与它所出现的新特色、新模式不无关系。

传统网络公开课,实际为传统课堂的重放,从收看视频的人来说,只是在旁听课堂,观看大师给他的学生上课;而慕课,则是一种“理想课堂”的重现,观看视频的人,都能够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的感觉,感受到的是大师正在给他个人上课。凡是加入到慕课的课程,基本上属体现各大学特色的知名课程,集中了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团队。而收看的人,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只要在课程开放的时间内进行观看,并且完成课程所设计的练习与考试题,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与证书,成为一种双方学校认证的标志,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

在传统课堂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面对是同一学期所承担的同一门课,即使几位教师同时担任同一门课,也往往是以班级为界限,各自上完同一个班级的同一门课,每节课的时间长度保持在45-50分钟,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均是由该教师负责,针对的则是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在慕课中,它呈现出了鲜明的集约化特色:教师更团队化、对象则大众化、平台集成化,而知识则是碎片化。同一门课不再只是由同一个教师全部负责,而是以负责人为主,构成一个团队化的教师团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包括了项目负责人、课程的主编与参编、教学设计人员等,负责整体方案的设计、材料的组织、脚本的编写、镜头的录制,如上镜人员与录制人员等,同时针对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选修,还要有人负责编写问答题、作业题、测试题、讨论题和期末考试题,组建考试题库,选择辅助学习资助等,除此之外,面对后期的学习过程,还需负责网上解答、回答学习问题等。

而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慕课课程需将上课时间分成8-10分钟的短视频。在教学视频中,除了教师授课录像外,穿插教师板书、PPT、视频资料、动画、课堂问答题等元素,每个元素的呈现步骤、时长、内容都要精确到秒,而这就要求在进行脚本编写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设计到位,甚至要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同时,因它是一种全球传播的过程,担任授课的教师必须口齿清楚、上镜感强、且经验丰富,只有优秀教师团队才能体现该校、该课的师资配备。所以,这么多的教学环节,单靠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它必须是由一个有强大经费支持的教学团队进行操作。

二、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的发展过程

自2009年起,成都大学便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学经典导论”课,它是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国学经典为主的一门课。它取代了原有的文化素质课“大学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整合了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主的教师,外加相关学院优秀师资队伍而开设的。教学的对象是除文新学院之外的其他全校一年级新生,讲授内容主要围绕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文化之中寻找支撑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在国学里学习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的民族力量,使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专业精通、文明素质高的有为一代。

“国学经典导论”的开设,也与成都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理念、成都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进入21世纪,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青少年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中更多掺杂了外来文化的因子,如麦当劳、肯德基的不断扩大,好莱坞电影如潮水般地涌入,再加上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东西方在文化、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明显体现出来。传统的中国文化厚重、渊深,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根基。因此,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从“国学”入手培养人才,才能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国内多家知名高校率先开办以国学为主的传播基地,如北京大学在2000年成立了北大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则于2005年组建了国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也于2007年成立了国学研究所等。除了大学以外,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纷纷设置了国学班、国学经典颂读、穿汉服学习国学等活动,所有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从中吸收养分滋养润泽祖国的未来。2009年5月22日,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主持召开了“研究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会”,强调要求成都市属高校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成都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之前对“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开设,已经有着扎实的基础。在接到市政府的任务后,从学校领导至文新学院非常重视,即刻部署动员,拟定了该项工作的启动方案,确立了“国学经典导论”课的方向,确定了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材选用、上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细节,使得该课有了即时开始的基础。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在全体课程人员的不断努力下,通过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规范,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创新,教材编写的进一步修订,“国学经典导论”已经建设成为成都大学的一门品牌课程,再配合以课程为主导而创办的多种实践活动,如每年一届的国学仪轨展演活动、“国学大讲堂”、参观学习活动等,已经有效地“成为了成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和文化品牌”[1]。同时,“国学经典导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先后于2009年6月成为成都大学校级教改项目、2009年12月成为四川省省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P09399)、2011年7月遴选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1153);在教学成果上,也是收获颇丰,2012年10月获成都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而由教学组编写的教材“国学经典导论”一书,2012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评为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而作为一门精品课程,该课程则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11月遴选为四川省省级“开放式精品课程”、2012年12月被选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目前,在慕课成为一种潮流强势来袭时,作为一种可以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崭新模式,国学课有必要朝着这个方向迈进。2014年6月,成都大学公布了“2014年度第一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建设项目立项的通知”,“国学经典导论”课作为首批立项的7门课程之一,赫然在列。既然要把国学建设为“慕课”,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在现有“国学经典导论”发展的基础上,它的建设离慕课还有多远的距离呢?

其一,“国学经典导论”课的开展是教学团队全体人员努力的结果。从确立“国学”作为课程名称起,老师们即知道,该门课程内容庞杂、规模浩大,单靠一个人上完整门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何谓“国学”?简单来说,它包括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史、子、集四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兼以道、释等各家派别的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重,无论是在史学、哲学还是文学、宗教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影响。如此浩如烟海、博雅古深的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两千年文化发展的精髓,故每一章、每一节都渗透了前代先贤的心血。在文新学院谭平、万平两位教授的领衔下,学院召开了专家会审,决定将整门课分成32课时,共计八章,从儒家的孔、孟之道,董仲舒、朱熹之学,到老、庄之哲,再到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辅以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加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巴蜀文化,最终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作终结,每一章都选派精通此章的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而其中多为执教多年并精研于此的教授,如由万平教授所编的《孔子与〈论语〉》、《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共计两章,谭平教授所写的《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邓经武教授编写的《巴蜀文化的精粹》,程建忠教授编的《孟子与〈孟子〉》等,都是各位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深入浅出,易于体悟。为了呈现出最佳的上课效果,课程组将全体授课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设置,分成了八组,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章来讲,以专题式教学而非通盘式教学为学生授课,这样每一章的教研组可以专门针对自己所讲内容进行备课,呈现专而精的特色,同时,因每一讲上课的教师不同,总能给学生新奇之感,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教师那里得到不同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也会更大。

其二,课程教学内容全程录像,视频资料全部上网。在“国学经典导论”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时候,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应该在“网上提供30-50分钟的课程负责人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我们将八位教师所讲授的30节录像课全部上网,采用课堂全程教学录像,还原真实课堂。

其三,分派教师专门负责网络与学生互动。“国学经典导论”一课自推出后,即受到了学生热捧,在我们将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仅只是课程的网络点击量就跃居全校第一,并一直保持领先水平。为此,我们专门在网络教学平台启动学生留言与教师互动的板块,并派出课程组教师专门负责回复学生留言,时刻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建议。学生纷纷表示,虽然在大学以前也学习“语文”,了解一些国学知识,但从来没像大学这样形势新颖、内容丰富,且授课教师都国学知识扎实,令人钦佩。同时,也有学生反映,因每一章课时量有限,有些知识他们觉得还没听够,就没有时间再讲下去了。因此,不少学生只好利用有限的下课时间去请教教师,或者在网络留言板上提问,希望能为自己解惑。

其四,将课程复习资料与试题库放上网络。因“国学经典导论”课是全校公共类课程,且是必修课,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合理且便于学生复习,我们课程组统一将复习的重点、难点,每一章的复习要求等全部放上网络,如对经典的背诵、经典语句的翻译等;同时,我们也拟定了包括选择题、问答题、翻译题在内的题型多样的试题库,并同步传输到网络教学平台。当然,文化素质课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背诵等就能检验出来的,我们在100分的试卷中特设立40分的“学习心得体会”题,希望从这道题中能看出学生从国学当中的领悟,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修养。

从上可见,“国学经典导论”作为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已经建设得较为完备,它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与先进的视频制作设备,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它是将课堂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位教师负责专题式讲授,可以授以学生不同的知识。而作为一门全校公共类必修课,它的受众面是非常广的,起到的效果也是颇为良好的,虽然它不像专业课那么成效显著,但对学生人格与素养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相信必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国学经典导论”离“慕课”还有多远

“国学经典导论”之所以能够成为成都大学首批慕课建设课程之一,得自于它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积累六年的建设经验。从上述分析可见,虽然该门课程已经具备了慕课的基本要求,包括教学团队的成立、视频的制作与上网、试题库的配备、专人负责解答等,但与要求更高的“慕课”相比,“国学经典导论”课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而这些则需要我们根据慕课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与提升。

其一,受众面的不同。从国学建设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成都大学的学生,包括全校各个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而从以往课堂效果来看,理工类学生反而比文科学生对国学接受程度更高,而这种反差有利于达到互补的效果,更可体现出该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应是专业上的精英,更应该是文化文明素质高的一群人。当前,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也影响到了校园,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而将“国学经典导论”作为必修课,则有助于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慕课,面对的是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它的受众人数则要广泛得多,因此,在对慕课的建设上,我们必须根据它更加广大的受众面与接受度,无论是每一章主讲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是上镜的形象、仪态,都应以能体现课程的高度为主,甚至包括后期视频字幕的处理上、中英文的对照上。单从这点可见,慕课的要求更高,制作程序更为繁琐。

其二,视频的要求不同。在精品课程建设上,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将视频制作成了40-45分钟的长度,这正好是一堂课的时间。为了更好地呈现上课效果,我们还原真实课堂,等于是网络当中的课堂再现。但慕课要求8-10分钟的视频长度,且不能给观看者造成教师正在课堂面对自己学生上课的感觉,而应让观看视频的人有一种大师正在给我上课的感觉,所以在视频的制作上要求更高。

其三,知识的碎片化。传统视频当中,无论是一节课的时间,还是两节课的长度,它要求的是讲授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性,应有重点、难点的存在,要求有课堂的讨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因此呈现出来的知识应该是系统化的;但慕课则不同,因在视频的制作上要求更为短小精悍,基本上每一个视频都是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个视频都是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所以它对“脚本”的编写要求更高,每一句话甚至精确到了秒,给人的感觉知识是碎片化的。当然,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便于学生吸收、领会,而且在每个小的知识点后即可参与练习或进行网上讨论与提问,同步在线的其他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探索,而在线教师即时进行解答,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会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反思慕课对传统课堂带来的影响

慕课的到来与迅速逼进,作为高校教师,大家反应不一,有人惊讶,有人怀疑,有人恐惧,大家不知它会给传统课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对学分获得的认可,成为慕课很大的吸引因素之一;同时,它的这种“翻转课堂”的效果,使大家不得不疑虑:以后还需要传统课堂的存在吗?

事实上,上大学的目的,获得相应学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在大学的校园中感受它的文化,如何从授课教师身上获得做人的道理,如何从课堂的互动中得到知识的交流,迸发出知识的火花,我们认为这些也非常重要。而慕课的到来,或许可以让教师有紧张感,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慕课为课堂、学生服务。比如,传统文科课堂的弊端是教师的满堂灌,有时候不仅没有达到知识的传输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排斥感。而慕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业余时间先观看慕课自主学习,课堂之上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启蒙者、引领者、导师,而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也会变得更高。因此,慕课的出现,不但不会逼停传统课堂,反而会促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导论”在作为慕课的建设上,虽然有之前作为精品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已经建立的庞大教学团队的存在,这些都为国学作为慕课建设带来方便,但最主要的步骤如视频的制作则必须全部重来,而这也会使相关的工作都需重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相信在教学团队的努力下、学校的支持下,慕课建设必将迅速开展并取得卓越成效。

[1]张勋宗.“国学”需要大学,大学传承“国学”——以“国学经典”教改在成都大学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创新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导论慕课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