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014-04-17蒋萌
蒋 萌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需要各项功能的共同参与、深度合作、有效互动,方可实现预期目标。其中,图书馆不可或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要求,构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优化整合、合作共生、互动协调、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思路
(一)聚焦人才培养
1.增强“育人”意识。高等教育本质是培养社会所期望的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人才培养的知识海洋,信息天空、文化圣殿和精神家园,因此,不仅充分认识图书馆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性,而且深刻理解两者辩证关系和互动规律。在这方面,关键是确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这是图书馆转变思想,确立主动服务意识,自觉与人才培养系统对接的必要前提。
2.转变服务方式。传统的重馆藏轻育人、重文献轻信息、重管理轻开发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与教育教学相脱节,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而且与现代图书馆数字化知识化个性化发展相去甚远,必须改变。重点处理好硬件(馆舍、馆藏、技术)与软件(人才、信息、管理)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后发展时期,应高度重视内涵建设,转变服务方式。坚持“为人育人”宗旨,把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上来,即由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智能服务转变,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个性化智能化协调发展一体化的服务新模式,更多依靠数字化技术运用、管理系统(资源建设与服务方式)创新、队伍素质提升,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好更多的知识服务与信息贡献。
(二)推进资源整合
资源(功能)是资源配置、供给力和影响力的集合,包括设施设备、实施方案、配套课程、图书教材、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校园环境等一系列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效能。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基本特征,关键是优化整合。这是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物质基础。
1.优化基础资源功能。现代馆舍、丰富馆藏和信息技术等,都是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资源。欲调动释放其基础性功能作用,产生预期影响力,必须加强与提升数量规模质量水平,方能奏效。(1)优化整体结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迫在眉睫,必须从整体上调整优化资源结构。一方面做精做特做优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做大做强新兴数字信息资源。(2)全面升华功能。目前,高职院校馆藏还不充分,但现有资源利用率又偏低,图书馆功能薄弱短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必须通过拓展性建设与改革,面向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以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目标,以特色化(专业性与职业性)建设为重点,从信息转换、采编、集成到知识集成服务,从馆内服务到馆际联盟互动共享等,着力克服影响功能发挥的主要瓶颈,如模仿多、馆藏薄、技术后、服务浅、形式少等,大力提升数字化技术运用水平,扩大服务领域,加速信息流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人才培养。
2.开发隐性(无形)资源功能。如法规制度、服务方式和文化精神等软件,虽是非物质性的,但对人才培养具有深刻影响和决定意义。从微观层面看,图书馆与人才培养都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由此体现出不同组织文化和价值的多义多样性。但这种在静态视野下的隐性资源功能尚属于形式范畴,而真正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功能作用、产生社会价值必须是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无论图书馆和人才培养都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图书馆内含的人性化柔性管理模式、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服务人格、高雅宁静致远的文化氛围等,只有赋予其功能意义,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彼此互动,有机化合,高效运行,才能真正体现生命律动和社会价值,成为培养卓越技能型人才的不竭资源动力;同样,人才培养所维系的教育教学技术、科研以及教风学风建设也离不开图书馆支持,而且也只有在互动中集聚强大育人能量,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标,别无选择。
(三)深化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之关键,重点是建立起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利益分享、互动发展的共同体。
1.突破传统束缚,创新互动模式。从历史视域看,高校长期沿袭“层级制”管理模式,对理顺关系,形成有序教育行政秩序是起到了历史作用,但也造成利益分化、资源固化、活力缺乏、矛盾引发的种种问题。今天,“生活在网络组织中”[1],联盟互动成为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必须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模式,即从封闭自治型向开放合作型转变,充分发挥图工委、学科馆员和学生信息员等作用,加强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联系,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要素整合、互动发展一体化的工作体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集聚功能合力,推进民主管理进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体制保障。
2.着眼体制建设,构建长效机制。这是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表明,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不仅是时空、数量、结构等要素的统一,具有内涵系统性和结构互动性特征,而且是一个交互运动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特征,需要体制做保障。因此,加强图书馆与人才培养互动体制构建,旨在发展,贵在创新,重在长效。一方面从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如网站建设、电子资源建设、国外资源引进、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手段现代化等,强基固本,为互动发展创造优质平台资源与优良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发展战略入手,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经验,把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纳入整体发展战略体系,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加强决策,强化评估,确保对接与互动沿着可持续轨道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接策略
(一)导向人本价值
“以人为本”也是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必须坚持以此为主导,为核心。
1.确立“人本立馆”理念。核心是树立独特人才观。依据目前人才和大学教育分类法,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也为图书馆建设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对图书馆而言,就是树立“人本立馆”理念。在这一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工作思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环境营造等都应与人才培养相呼应,渗透于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和管理行为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固化在质量之上。
2.强化“人才战略”意识。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观念陈旧,资源薄弱,技术落后,素质欠缺,数量偏少,后进乏力依然在困扰改革与发展。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必要之策。但绝不能因此忽视队伍建设与专业素质提升。这是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通过“内培外引”,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员素质,强化专业能力,为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二)坚持特色定位
定位具有战略意味。特色定位是指把办学及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到战略层面,来统领促进保证生存竞争发展的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人才培养决定办学定位、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文化精神,对形成办学特色具有根本性意义。图书馆作为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深深镌刻着这一“类教育”的印记。关键是从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特色和图书馆实际出发,找准定位,错位竞争,打造优势,形成特色,为专业教学与实践提供即时对路优质高效的信息与知识服务。这是实现有效对接的根本保证。
1.增强自觉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属于后发新兴事业,普通高校包括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值得学习与借鉴。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始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不可动摇的宗旨和根本目标。这是特色定位的起点,也是归宿。
2.凸显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建设特色化馆藏重点领域方面。文献信息是心脏,建设特色馆藏是关键。需突破传统“左顾右盼”和“贪大求全”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大力实施“特色兴馆”战略,面向专业设置和建设,锁定办学本色与人才培养特色,按照“创新创特创优做强”思路,加大重点特色优势专业文献资源建设,打造馆藏特色。同时适应“云”时代网络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加快网络数字化特色信息资源建设进程,一方面加大对电子文献收藏力度,另一方面拓宽信息视域,大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构架网络学术资源导航平台,丰富特色馆藏体系。
3.提升创新性。在网络电子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正面临内涵升级与服务方式的转型。首先,创新服务意识。“存在决定意识”。传统单一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已逐步退位于知识智能化服务模式。传统“见物不见人”的服务观念必须扬弃,树立“以人(师生)为本”与“以需求为导向”服务理念,成为必然选择。其次,革新服务方式。着力凸出服务内容实践性、方式个性化与功能多元化发展,促进图书馆服务与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提升。
(三)和谐主体功能
和谐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的客观要求和基本策略。所谓主体功能,是指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兼有的育人与服务功能。强调两者对接的和谐性,旨在是突出重点、加强融合、增强互动、构建体系、提高质量、促进发展,为对接提供内在的本质条件和动力支撑。践行科学发展观,不仅使图书馆改革与发展走上了和谐发展道路,而且开启了图书馆服务与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对接新阶段。
1.整合资源功能。这是对接的重要物质基础。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办学与人才培养资源优势,如专业设置与地方三次产业密切结合,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显然不可能在一个封闭单元中完成,不仅需要与社会资源合作互动,而且也离不开图书馆合作互动。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整合各主体资源功能,是构筑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体、最大限度地释放综合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联动效能、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物质环境与条件的必由之路。为此,图书馆应大力实施“资源强馆”战略,以资源建设为主线,构建面向优势专业的核心馆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特色馆藏和保证教学科研的基础馆藏资源体系。
2.优化育人功能。高等教育是专业育人,在众多功能要素中“育人”堪称核心功能,是根本。图书馆服务育人,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关键是优势互补,集成优化,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动效应。在科技日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职业演化的条件下,传统意义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以及人的自我完善需要,培养高素质全面持续发展技能型人才成为新趋势。当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和就业创业等功能都需要与时俱进,但一刻也离不开情报信息导航和技术支持。图书馆应贴近专业、服务师生,通过优化馆藏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信息素养,增强与专业教学的吻合度,全面提升服务育人水平,合力承担起人才培养之重任。
(四)优化互动机制
互动是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的基本方式,优化机制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是推进有效对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增强互动适应性。所谓互动适应性,即指图书馆与人才培养互动体制机制总体契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和图书馆改革与发展追求。一是提高适切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在人才培养。增强互动机制适应性,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及人才培养的必然联系,把社会需求、人才要求和自身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方能不断提升对接互动的适应性。二是紧密结合度。图书馆与人才培养有着天然联系,人才培养是源,图书馆是流。但在长期实践中,因体制与利益多方面原因,存在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的局限,缺乏空间有意识的合作互动。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呼唤全方位深层次的密切合作和有效互动。前提是深化改革,突破“自治与竞争”的传统观念与体制围墙,协调利益,整合资源,合作功能。这是提高互动适应性的关键所在。
2.提高互动有效性。互动有效性是社会一切活动的目的与追求,也是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评估的根本标准。(1)优化互动过程。可谓有效性之基。这是一个由数量到质量的跨越发展过程。首先,增强效能意识。理念具有导向性作用。图书馆增强服务效能意识,自觉参与人才培养实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各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观,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两者结合,形成合作团队,倾力打造合作联盟,促进互动发展。其次,强化互动机制。方式决定绩效。图书馆与人才培养互动是双向一体的。提高有效性,关键是遵循互动规律,统筹兼顾,取长补短,增强耦合度,始终保持互动协调性和目标的一致性。(2)提升互动效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效性是评估互动绩效的核心指标。关键是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在稳步提高,但也不能忽视质量问题,如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专业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较欠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接互动还存在薄弱环节,急需从整体上加强深层次合作,挖掘潜能,协调发展,提升互动效能。(3)建设生态新格局。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互动是发展概念,也属于生态范畴。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理论武装,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发展体系。在宏观上,优化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合作;在中观上,统筹与行政、学术、教学、科研、服务、师生链接;在微观上,重点加强图书馆与人才培养对接,优化内系统,友好外互动。开创绿色生态新局面,推动图书馆与人才培养跨入对接互动发展的新境界。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