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重塑
2014-04-17王翠菊
王翠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相对于今天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的明显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与意识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这无形中影响到现代大学生思想与信仰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健康的思想是高尚道德行为标准的先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非常健全,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存在负面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使思维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的信仰发生了变迁,导致部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迷茫。荆学民认为:“目前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就是在个人的层面集中地变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在社会的层面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理想危机。”“绝不能漠视信仰危机,而应该对这种信仰危机有一种清醒的意识。”[1]正确引导和重塑大学生信仰,对树立优良的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个人信仰,应该从厘清信仰与迷信的本质区别入手。
一、信仰与迷信的本质区别
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敬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2]。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处在顺境和逆境交替中的个人,需要寻求释放压力的方法。从这点分析来看,人固然需要有信仰,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信仰和其他邪教的界限。弗洛姆认为:“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3]信仰的理解和表述尽管各异,但主旨大同小异。目前,对信仰这一概念较公认的表述是: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坚定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信仰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信息与知识的爆炸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使得处于敏感期和好奇心的当代大学生信仰受到强烈的冲击,难免出现信仰迷茫或危机。如何看待大学生信仰危机,怎样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全社会和各类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问题,也是高教教育管理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迷信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痴迷状态,即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迷信”的含义更多地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从理论上来分析的话,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本质的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论。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否认一切,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信仰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高度信任,而迷信则是在自己精神困惑状态下,对未知事物的盲目信服。但在一定程度上,二者都是人的精神对所追求事物的高度信赖与寄托。思想单纯、处于不完全成熟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误入歧途。从这点分析来看,大学生健康信仰教育问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信仰危机不容忽视,需要时刻关注和预防。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背景及信仰教育的社会意义
目前,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西化”中国的图谋,他们一直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问题。“市场经济下生活的不确定性给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安全感和危机感开始在社会下层滋生蔓延,生命信仰重新兴起,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4]。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学生自我调节和独立意识还不够强,在处理心理问题时,容易造成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从而产生压抑感。今天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为其承担了力所能及的绝大部分事情,他们独立性不强,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主动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5]。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有时为了逃避,会主动选择相信宗教信仰,缓解心理压力。如何实施有效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科学、先进的大学生信仰不仅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而且对人的行为取向具有推动作用,促进人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主动地发展,为人生提供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健康成长,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速度,关系到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探究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根源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
三、影响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多重因素
1.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文化信仰等。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复杂且棘手的问题,如地区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分配不公、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思想不太成熟,情绪易于激动,看到或听到不公平的事情,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容易激动;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萎靡不振,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学生心灵上的困惑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这时候他们特别容易相信能宽慰自己的任何东西。一旦接纳它,不容易释放。用信仰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谓一种理想的选择,但如果信仰的内容不健康,盲目信服,就导致迷信行为,学生的思想引导就会遇到麻烦,误入歧途。
2.社会腐败的阴影
社会腐败的毒瘤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的内心世界,使相当数量的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扭曲,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予以纠正。社会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官官相护,无视国法。这种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加上近十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致使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更让人担忧的是,找工作不光有钱者搞腐败,普通大众也学会了人为地制造腐败,请客送礼。社会阅历肤浅的大学生深感困惑和迷茫,有时候被迫效仿别人行贿,言不由衷。
3.学校思想教育内容华而不实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方面。但是,课程设置上无意识地划分出无形的界限:专业知识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上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则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的重任,而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死板的知识、陈旧的观念,结果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目前突出的问题在于,高校把信仰教育的重任托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把信仰教育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的全过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上,很少对学生实施深入细致的信仰教育。这严重削弱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效果,无形之中助长了信仰危机的蔓延。
4.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肤浅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实践经验的深刻影响。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其变迁,此起彼伏地冲击着学生的内心。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例很大,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思潮迅速传播,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炼,自理能力差,意志不坚,很容易在现实环境中遇到挫折,因意志薄弱而产生思想动摇,信仰脱轨,必须及时纠正。
四、如何有效地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1.宏观层面
社会教育的主旨要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层次,明确社会主义信仰的指导思想,研究高校从总体上怎样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确定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案。为此,国家也应该积极整治腐败,尽最大可能消除隐患,响应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号召,共同营造有序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社会大课堂。现代社会存在着一些腐败的阴影,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无法很好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关爱,无法形成善良的个人人生信仰。所以,拒腐防变、优化社会环境、净化人的心灵是最强有力的保障性措施。反腐倡廉,人人有责。
2.中观层面
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家长、社区等单位)也要真正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不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还要及时检查和评定学校各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执行情况,落实到位,避免喊口号、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倾向。信仰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个体健康成长。正确的信仰指导和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应只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家长在思想教育上也应该适时引导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有坚定的意志,具备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
3.微观层面
要强化一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信仰观的正确性。从整个信仰教育系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学校信仰教育必须通过有关教师来执行。只有专业教师理解、接受了信仰教育的要求,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转化为自己工作的自觉要求和创造性行为,信仰教育才会真正贯彻落实。学校信仰教育的措施和目标都是通过大学生自身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的。同时外来的冲击、社会的习俗也影响着学生内部的、个体的需要与成长方向。
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和图书馆、阅览室等工作人员,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频率较高,其信仰观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信仰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发展战略中人才质量的提升。大学生面对各种社会压力,他们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精神需要释放的空间。压力对于弱者来说是困难,但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前进的动力。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学校应突出这一教育,学生本人更应该保持坚定的信仰理念,拒腐反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挑战自我。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渴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但同时,他们也面临如何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大量信息,以及如何缓减就业、经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的问题。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持续改革,大学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信仰问题。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学生思想教育就是“气”和“神”。高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树立大局意识,提高警惕,在重塑大学生正确信仰方面发挥组织上的优势,注重实效。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学生思想信仰教育必须时时置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大背景下予以考察、分析,如此才能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1]练庆伟.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王玉樑.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如智.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卢保婷.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5]王翠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