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
2014-04-17黄振华
黄振华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缙云分校,浙江缙云 321400)
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社区居民文明道德,提高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共识。社区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1],“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2]。社区教育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社区教育应大大方方地走向“台前”,成为地域文化更高层次、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推进平台。
一、缙云地域文化及其价值
“地域”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特指文化区域,即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3]。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始建于唐武周万岁登丰元年(公元696年)的缙云县,在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根植于缙云土地上和山水间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具有共同历史界域和渊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缙云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承载着最接地气的历史现实,凝聚着前人创造的文化瑰宝和精神力量。“三大文化”成为缙云地域文化的主要代表。
(一)“黄帝文化”源远流长
缙云县的仙都是我国南方黄帝文化的传播中心,素有“北有陕西黄陵,南有浙江缙云”即“北陵南祠”之称。黄帝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信仰的文明始祖,黄帝的传说、自然景观和文献记录在缙云的历史长河中流存着、激荡着,积淀了深厚、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黄帝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缙云文化的核心,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居民“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包容力”[5]的基础。
(二)“建筑文化”璀璨夺目
以新建镇河阳村古民居、壶镇九进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又承载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新建镇河阳村在1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辉煌,千年文化古村传递着河阳人“耕读传家”精神和“重农经商”、“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通过发展、融通,如今成为缙云人共同的文化精神;壶镇九进厅,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由当地富户吕载杨兄弟子侄所建,是江南典型庭院组群的砖木结构古民居。九进厅承载着吕载扬兄弟子侄“家风孝义,乐善好施”的优秀风尚,沉积着“厚德载物”、“宽容敦厚”的道德精神,传递着“仁义道德、互助互爱”的“和谐”思想,至今仍是缙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三)“民俗文化”纷呈绵延
以河阳的“剪纸”、雁岭乡的“钢叉舞”、前路乡“迎罗汉”等为代表。河阳的“剪纸”堪称艺术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淋漓尽致地反映时代气息与人文精神面貌,体现前人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成为今天人们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动力。体现缙云民间习俗、礼仪、节日、婚庆嫁娶等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乡规民约、民间礼仪的基础,也是缙云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此外,“石街、石桥、石房”特色的“千年古石城”风貌与秀美山水、灿烂文化交相辉映,构筑了一部充满文明、古朴厚重的历史画卷,积淀了沉甸甸的社区教育文化读本。
以社区教育为平台传播地域文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召唤,也是实现“文化缙云”战略的现实需要。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文化自信”。挖掘、传承和升华地域文化,是唤醒文化自觉,培养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另一方面,缙云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升级了地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2011-2013年,缙云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了“向‘生态文化名城’跨越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实现‘文化缙云’的发展战略”[6]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文化缙云”战略,是经济、文化的大融合,需要地域文化的贡献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发掘缙云地域文化优秀独特的精神价值,对于文化的传承、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实现缙云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二、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策略
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集合、协调和互动是实现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各种教育、科技、文化、传媒等机构联合,通过物理和心理环境建设,培育文化认同。同时,通过举办旅游节、开放日、“精品课程”教育及民俗活动周、文化节等活动,在参与、体验、教育等活动中触碰文化实体,感知文化内涵,体会文化精神,培育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升级文化品牌,弘扬文化精神,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一)携手大众传媒:在感观冲击中唤醒文化自觉
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及文化传播公司等媒体联手合作,开展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的社区教育,既营造和渲染崇尚文化、敬重文化的氛围,又让地域文化信息从多角度进入人们视线,冲击视觉,触碰听觉,触动心灵,进而产生心灵感染和震撼,唤醒文化自觉。
1.与电视传播联手。与地方广播电视中心联合,设置传播专栏,向市民隆重推出缙云“文化集锦”、“民间艺术荟萃”等栏目,同时配以形象生动的图像、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使深奥的文化变成精美的动画、精彩的故事,让市民在视觉的冲击中接受文化熏陶,在听觉的刺激下铭记“文化符号”。
2.与报刊联手。与地方报刊联合,与广播电视同步刊载“文化专栏”,将电视节目播放的内容和广播播出的文化信息转化为成文字、图像等信息,既可以让市民同步阅读或异步弥补电视节目及广播播出的错时,又增强文字阅读的反复性、连续性和传阅性。通过阅读,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源远、绵长、发生和发展。
3.与文化传播公司联手。一方面,将地域文化资源制成光盘资料,发放给每个市民,制成可供给市民观看阅读并共享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口平面媒体、广场大型LED显示屏等处播放地域文化信息(图像、文字、语言解说等),激发文化兴趣,产生文化吸引,激起市民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积极探索的情感。
通过电子信息、语言文字信息等多方位、立体化的冲击、触碰和解读,让社区居民充分认识缙云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优秀之所在,深刻领会文化精神,对缙云文化产生“自知之明”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唤醒文化自觉。进而虚心学习并吸收优秀文化因素,激发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增强文化创新动力。
(二)对接网络平台:在学习交流中培养文化认同
联合社区内的大专院校、社区学院、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大联盟,开设“文化长廊”,将全县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互通串联、整合优化并上传,将运转优良的网络系统构建成传播文化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市民随时随地可以开展文化学习、交流互动活动。
在“文化长廊”专区,设置“民俗民风荟萃”、“民间工艺集锦”、“人文精神大典”等栏目,设置“黄帝文化”、“豫剧文化”、“古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专栏,通过图片、文字、录像、动画等形式进行呈现展播,将缙云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整理并转化为数字资源,让市民通过数字化学习深入了解缙云的文化历史,同时设置“文化论坛”栏目,让市民以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形式充分表达文化,发掘新的文化因素,分享对古老文化的理解和解读,进而产生思想碰撞、激荡,促进文化的升华和融合。
将文化资源上传输送,既增强文化学习的覆盖面,同时又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学习资源,在学习交流、互动分享中升级文化理念,培养文化认同。
(三)联合政府部门: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
举办旅游节、开放日、“精品课程”教育等活动,让市民在亲身体验中领会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汲取工作、学习、生活的正能量。
1.联合旅游局:“旅游节”活动中体会文化精神。与旅游局联合开展“旅游节”活动。将学习场所搬到古建筑群区、名胜古迹脚下,“观”建筑结构,在屋檐下“品”建筑风貌,“赏”建筑之精美,“悟”人文精神之所在。如参观河阳古民居,体会古人以“耕”为本,以“读”升迁,“耕读相宜”的生存形态,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半耕半读,既修身养性、习文明理,又收获农业的“天人合一”的生存哲理。让市民从中领略前人“尊儒重教、重诗书礼仪、重宗法文化、讲道德、重亲情、重孝道、和睦邻里、务事农桑”及“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市民的儒学传统,将“耕读”文化代代相传。“壶镇九进厅”是优美建筑与“和谐”思想的完美结合体,凝聚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参观学习,汲取其精神价值和传统的文化理念,进而完善心智,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和谐相处。
2.联合文化局:“开放日”活动中领会民间艺术内涵。与博物馆联合,博物馆开放日活动。以开放博物馆的方式,让市民与文物、民间工艺等零距离接触,直面传统文化,品味馆藏历史文物的珍贵厚重,民间工艺的精良优美,领会前人用智慧创造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堪称“中国一绝”的河阳剪纸,内容丰富、工艺精巧。不仅具有美学效果,又融入人民对“诗文歌赋”的欣赏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寄托了前人祈福迎祥的心愿。让市民在欣赏民间工艺精美的同时,体会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3.联合学校:“精品课程”教育中汲取学习动力。学校教育是最有效的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教育途径。通过编撰本土地域文化“精品教材”,将民俗民风、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纳入本土化的“精品课程”,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地域文化教育树立学生的孝、礼、信、诚、忠、仁、义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渗透、传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的地域文化传播链。首先,在劳技课、社会活动课等开设“剪纸教学”,让学生模仿前人剪纸工艺,春节学剪“福”字,将“福”带回家;父亲节、母亲节学剪“爱”字,用“爱”拥抱最亲爱的人;婚庆嫁娶学剪“喜”字,为最幸福的人送“喜”祝福。以此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让学生接受、参与并创新剪纸艺术,学会鉴赏美、保护美、创造美。其次,开展“民间谚语”、“民间歌谣”大赛活动,让学生用最经典的文字编写民间历史文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民间艺术,最诚挚的情感讲述缙云民间最精彩的故事和最伟大的人文精神。再次,开展“龙”字成语接龙比赛。与祭祀黄帝文化相呼应,开展校园“龙”字“成语接龙”比赛,促进学生理解成语含义,增强学生对“龙”字文化的深入理解,唤起学生作为“龙”的传人的责任意识。
通过教育,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孕育、传承,让文化精神成为孩子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四)契合民俗活动:在“民俗活动”中升级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更多的是活动在日常生活之间,蕴藏于民间习俗和民俗活动之中。以民俗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让民俗文化与市民亲密接触。在活动中提升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1.依托“节庆”活动:在“一村一品”活动中绽放民间艺术。与社区联合,引导社区从乡规民俗、节庆活动中挖掘当地民土风情,提炼、萃取地方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在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打造并升级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民间“品牌”艺术。如雁岭乡的“钢叉舞”,隐含着传统而又古老的民间绝技绝艺表演,每年农历5月13日,由村民自发组织“迎案”祭祀“关公”庙会,体现劳动人民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福寿安康的心愿。前路乡的“迎罗汉”是一种由舞蹈、武术和杂技相结合的大型特殊民间表演艺术,承载着人们精神生活的重大寄托。
通过活动,让民俗约定成为一种礼仪,成为人民行为规范的范本和基础。
2.依托“祭祀”活动:在“黄帝祭祀”活动中弘扬“民族”精神。以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的皇帝祭祀活动为主线,与“祭祀黄帝”活动相契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慎终追远的大传统传播弘扬,将“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及“和谐、定国、安帮”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让皇帝文化成为人们自强自立的动力,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源泉。
(1)举办文化摄影比赛。鼓励市民参与黄帝文化为主题的摄影比赛,用镜头记录文化的精彩和闪耀。并将优秀的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展播,让市民在参与中真真切切体会到缙云的“钟灵毓秀”、“龙腾仙都”之雄美。
(2)开展“龙”字书画比赛。“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承载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念追求,开展“龙”字书画比赛,让市民用笔墨描绘“龙”的风采和强劲,记住“龙”的威武,将“龙”活灵活现地刻在记忆中,让“龙”的勤劳朴实、顽强拼搏、勇敢奋进精神重放异彩。
3.依托“文化周”活动:在“文化周”活动中汲取生活正能量。面向全体市民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周”活动,将文化从多个视角、多种形式与市民亲密接触。如以“魅力缙云”的歌舞表演活动,用肢体语言演绎缙云文化的绵延;“倾听缙云”文化名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的交流活动,解读缙云文化的生动;“品味缙云”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活动,展示缙云文化的特色魅力;“阅读缙云”图书展活动,字里行间绽放缙云文化的厚重。通过多角度、高密度的展示和品读等活动,让市民接受传统文化洗礼,饱享缙云文化之大餐和盛宴,让文化精神在血液里流淌、激扬。
当然,地域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连续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相信融入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有助于改善市民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满足社区成员“教育的追求、文化的追求、精神文明的追求、自身发展的追求”[7]的更高层次追求,成为“文化缙云”的新起点、和谐社会的新动力。
[1][2]厉以贤.社区发展 社区服务 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
[3]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3.
[4]赵 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特色建筑再创造[J].建筑与文化,2002(2):32.
[5]张广志.缙云与黄帝文化(笔谈)[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7.
[6]缙云县政府门户网,网址:http://www.jinyun.gov.cn/zwgk/zwzt/zfgzbg/缙云县2011、201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7]厉以贤.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区[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