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难题”与高校教学改革
2014-04-17张年凤
谢 娟,张年凤
一、“钱学森难题”的提出
钱学森逝世前,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即“为什么中国现代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一问题的提出,犹如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即在中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却落后了?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参照“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的形成,我们可把钱学森提出的“为什么中国现代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一问题,称之为“钱学森难题”,亦即目前热议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难题”的提出,是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需共同关注、共同破解的一大热点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钱学森难题”主要反映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这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迫切的难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够专、不够全,质量水平不高,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多有诟病和不满。直面“钱学森难题”可以使高校教学改革明确其方向和目标。“钱学森难题”指出了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办学思想、教育方针、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等。其核心就是如何实现教育的创新问题。杰出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
高校教学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自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高校教学改革就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大多还是说的多,做的少,改革的步伐十分艰辛。高校仍很难培养出又专又全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的管理缺乏创新。现行的很多高校对于内部的管理仍相对落后,有些甚至是照搬照套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同时,高校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重科研,轻教学。高校教师无论是评职称、年终考核,甚至各种评优几乎都与科研分不开,这导致大多数老师都把心思放在科研上,而对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更不用说创新。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高校师资队伍出现老龄化、知识老化,缺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由于 一些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导致老师待遇低,科研经费少,对人才的引进缺乏有利的条件,甚至留不住已经培养起来的人才。随着扩招不断发展,大多数高校面临着学生多、教师少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大多数高校的做法就是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有些教师一学期上的课程多达5~6门。结果是老师疲于应付,已无力进行教学改革和知识的更新。
(三)教学方法单一。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仍是老师说的多,学生想的少。一般的互动形式以提问居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重知识,轻能力。有些老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做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是按部就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就导致了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过程中,对专业的划分太细,知识结构单一,且文理分家严重。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通才,就像钱学森所说的全才。所谓全才,就是要熟悉科学技术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熟悉信息网络,做到理、工、文、艺的有机结合,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而现在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主要表现为盲目追随一些重点高校,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及特点,把学校的发展定为高层次、高水平、研究型的办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必然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树立创新理念,开启智慧。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树立创新的思想。创新就是要结合自身的特色,脚踏实地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照搬照套。作为一个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有科学创新思维和集大成的智慧。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在与温家宝总理的交谈中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P181)钱学森的这番话无疑反映了钱学森对高校教育现状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前景的理想展望。
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应像钱学森所指出的,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积极的、自由的、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定出一系列配套的政策鼓励创新、鼓励人才。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树立创新意识刻不容缓。作为高校教师应以大学精神为己任,追求科学真谛,做到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学生则应开启自己的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盲从任何权威和理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学校的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问题。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是高校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保障。2001年年底,钱学森在与北师大附中老师座谈时曾指出,现在的父母对教育孩子很费劲,那时的学生没有像现在这样受罪。现在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大。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只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老师[2]。从钱学森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滑坡与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是高素质、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关键。无论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教学改革的成败,以及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高尚师德的培养都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到诲人不倦、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面对学生要做到三心,即耐心、细心、关心。时刻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同时,在做学问、做人等方面成为他们的榜样。在教学改革中,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时,要坚决予以抵制,做到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貌。
其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各高校应在引进人才方面加大力度,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同时,要重视和鼓励青年教师的发展。随着高校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青年教师将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对此,学校应多为他们提供一些业务培训、学术讲座,要求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有关教育和科研的方针政策,在学术上发扬民主等。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由于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待遇少,因而在科研方面缺乏资金,在教学改革方面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对此,高校应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使他们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中解放出来,积极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
最后,改进教学激励机制。由于高校长期以来都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即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为了评职称、过考核,把心思过多地放在科研上,而对教学改革没有积极性,对教学的管理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高校应建立一个现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开展教学比赛,发放教学津贴,实行教学奖优罚劣等。鼓励教师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三)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开启大成智慧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大成智慧教育是钱学森在探索“大成智慧学”时提出的。钱学森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剧烈,要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对教育进行一次改革,要努力掌握大成智慧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实现人机的有效结合,使人能及时、广泛地获得各种先进信息、知识、成果,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大成智慧教育正是适应信息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而创造出来的。
如何实施大成智慧教育?我们可以借助“人机”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互联网络等形式进行教学。现在高校大多运用大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精美的画面、生动的文字、优美的声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以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但现在有些老师上课仅仅是将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制作成课件,而且一味地按课件的思路和流程教学,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发挥,这和照本宣科没什么区别,也违背了人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把人的智慧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把抽象笼统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知识。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高校首先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方式,它涉及课程体系、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专业设置和素质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需拓宽口径,对现有专业进修调整和重组,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在拓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改变长期以来重专业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的时候不仅要听、要看、要说、要动,还要有自己的创新想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阵地主要以课堂为主,教学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表现为“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上课时出现各种厌学状况,如上课看课外书、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等。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去掉书本里陈旧、过时或重复的内容,增加当前学科的前沿问题或焦点问题,增加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就像钱学森所说,创新型人才应该是理工结合、理工加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学习小组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切实让学生从书本的知识走向现实的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最后,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高校不应只局限于应试指标或对知识的学习,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多方面组成,如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期末测试。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纪律情况、在上课过程中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及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情况。期中考核可以有书面的也可以有口头的形式。书面形式可以写论文、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口头的形式可以是模拟求职面试、才艺表演、讲课等。期末测试以考试为中心。除此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所研究的课题中,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增强创新能力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1]钱学敏.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征贤生.访老校友——钱学森[J].人才开发,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