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自信”——农民群众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保证

2014-04-17郭星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中国共产党道路

郭星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推动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为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简称“三自信”),最终实现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一、道路自信——农民群众文化自信建构的方向指南

道路是旗帜,是方向。道路的自信来源于道路的探索。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道路自信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实情,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基础之上的。

(一)从土地革命到工业化之路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占总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主要是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大大小小的地主阶级凭借手中掌握的大量土地资源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替他们种田和服徭役。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解决中国近代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打倒地主阶级,把他们的土地分给农民,这样才能实现翻身解放做主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成立之初是把城市作为革命工作中心的,可是因为人数少,反动统治势力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缘故,几次起义或暴动最后都失败了。经过血的教训,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革命的希望在农村,出路在农村,进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而要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就必须打土豪、分田地才能把农民发动和武装起来,所以说,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工作之一。农民得到土地,翻身解放做了主人,自然而然就会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支持和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道路的自信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发展道路;另一条就是社会主义式的发展道路。我们之所以选择后者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允许走他们的老路,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体看是成功的,并且大规模援助我们。因此,新中国在3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通过三大改造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通过工业化建设来实现国家富强。为了集中全国力量发展工业,农业必须做出巨大的牺牲。要把各自为战的农民群众集中起来,通过先后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以及高级合作社,最后是人民公社,亿万农民群众的无穷力量汇聚起来,使国家的“一五”、“二五”计划总体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也有过重大失误),初步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经过三大改造和工业化的洗礼,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被激发出来,更加坚信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之路

道路指引的方向正不正确、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既需要通过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也需要看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群众所走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仅是让他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和翻身解放,还要让他们进一步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

从新中国成立到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农村的生产力处于缓慢或停滞增长状态,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贫困线以下。要摆脱这种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状况,如何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为代表,充分发挥他们的无穷智慧和首创精神,通过土地改革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进而向全国农村推广,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上去了,困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终于彻底得到了解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改革之路确确实实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增强了对这条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进入21世纪,在中国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三、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的新探索。到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我们主要的奋斗目标,而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为此,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在新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指引下,亿万农民群众内心新的热情、活力和干劲又开始迸发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神州大地又如火如荼地进行开来。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农民群众又获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同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2],中国农村又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农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将会越来越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之梦也将会一步步实现。

二、理论自信——农民群众文化自信建构的内在动力

一定的行动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践探索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行动的方向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使它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过程也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3]。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抓住了解决当时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通过土地革命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一步步夺取政权实现革命胜利的道路实践。虽然旧中国农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是不能自发地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的,只有通过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并经过理论学习和革命的洗礼,才能克服自身的落后保守思想,才能成长为具有一定觉悟的革命先进份子。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的毛泽东思想,一方面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另一面把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武装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当中,使我们党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力量不断增强。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在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信心,自觉地成为理论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借鉴别人经验与联系实际相结合,又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不少有益于农村发展的经验到现在也还是大有帮助的。如《论十大关系》里面“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内容[4],都涉及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提高了“三农”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经验总结,它始于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步探索,而基本成形则离不开第二、三、四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不断的不懈努力,现在还在不断地创新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虽然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工业化的基础,但距离国家富强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对比中明显处于下风,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就是和许多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也落后不少。如何实现富强,首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寻求新的突破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破除思想观念深处束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陈旧东西,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得失,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民群众放开手脚大胆地干。农民群众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和最直接受益者之一,他们是当然拥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征之一的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他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干劲是很足的,不足之处就是不能够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为理论性的东西,再继续去指导今后的新实践。这个时候,我们党不单是作为实践的领导者,而且也是思想理论的创造者和宣传者,及时把改革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总结、提炼为理论并用于指导农民群众的实践。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等通俗易懂的理论,他们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农民群众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作为指南,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动改革进程,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理性信念和奋斗目标。“中国梦”也是实现中国农村繁荣富强之梦,没有农村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梦”。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正在把“中国梦”内化为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实现伟大复兴之梦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三、制度自信——农民群众文化自信建构的外在保障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整套制度的建立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保证了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各阶层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也使人民的制度自信越来越强。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建立起来的,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全民”民主(事实上只代表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利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执政党,农民党员在党员队伍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从而有力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以及最大程度上的亲切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也是他们制度自信的根本源泉。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保障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保驾护航。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设的最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好不好从极大程度上关系到农民群众对于党的领导的自信心,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另外,如果占党员人数较大比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问题,那么说,加强党的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市场经济制度

农民群众制度自信的建构很多情况下都不是靠自上而下的引导和教育,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实现的。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他们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在内的一整套经济制度,这两项重要制度的建立,农民群众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群众获得了巨大的改革红利,这项制度一直能够延续到现在就证明了它还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开始和发展同样可以看到农民群众的身影。改革开放之初,当全国上下许多人还在为商品经济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温州的不少农民不等不靠,先做再说,洗脚上田,勇敢地投入到商品经济的洪流中,悄悄地干起了让人看不起的货郎担角色,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成功的做法之后慢慢地为国人接受,到1992年,我们党召开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后,全国掀起了第一次下海经商的浪潮。从上面提到的两项制度发展演变历史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客观地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主动地为他们干事情提供适宜土壤,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制度自信。

当前,城乡贫富差距过大严重挫伤了制约了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是制约他们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的瓶颈问题,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所提倡的共同富裕宗旨是有悖的。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进一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html,2006-02-2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xinhuanet.com.html,2012-11-07.

[3]胡慕贤.理论自信——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建构的内在动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1).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中国共产党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