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缺陷及对策
2014-04-17岳云强祝杨军
岳云强,祝杨军
理工科研究生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科研能力、良好的人文道德素质,才能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侧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导致占研究生较大比例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存在较多缺陷,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分析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缺陷及产生原因,探索应对思路和对策,对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缺陷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理工科研究生不仅要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素质,也要有民主、平等的人文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形成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注重科学素质教育,弱化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一些理工科研究生忽视学科间的交融和人文知识的积淀,难以应对新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的冲击,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在相应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等[1]。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纠正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重文轻理的现象,我们尤其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上盛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所以,忽视了对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据对北京市某理工科院校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调查显示:在本科阶段选修人文课程1~2门的学生占23.8%,3~8门的占 61.4%,9~12门的占14.8%,12门以上的没有,也就是说最多有一半的学生可能每个学期选1门人文课程,他们在本科阶段较少关注人文类课程,因此,导致了其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的现象[2]。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缺陷导致他们的创新模式、生活模式和成长模式的单一化,不利于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健康发展,具体体现在:
第一,创新模式单一。理工科研究生受过正规、严格的科研训练,但这种训练大都来自于学科本身。例如数学专业,就是从公式到公式,从推导到推导,从解题经验到解题经验,学生科研的水平往往取决于专业基本功和经验累积而形成的灵感。长期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并且,由于思维过度收敛而非发散,容易陷入创新桎梏。而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其他学科的交织中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就数学而言,在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那里,数学思想就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很多哲学家本身就是数学家,很多数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具备哲学素质的理工科研究生,将能在更高层次上从事数学研究,并且会有更多灵感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第二,生活模式单一。理工科研究生长期处于实验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与乏味的数据、图表、药品打交道,长期的专业培训又导致他们思维精确性过度而想象力不足。例如在进行艺术鉴赏时,他们更多关注线条的匀称、落笔的精准、画面的和谐,而对于那些抽象派的艺术风格作品往往不太能理解;他们习惯了条理清晰的数据,习惯于用简单经济的方法应对世界,却始终无法领略《红楼梦》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感召力。缺少艺术、文学和哲学向度等人文素质,人的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只懂理工科知识的人很难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更难成为大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大数学家陈省身和华罗庚等人丰厚的人文底蕴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三,成长模式单一。理工科研究生如果缺乏人文素质,会造成成长模式的单一。冯友兰先生曾以哲学为例说道:哲学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可见,人文素质的缺乏会对人的成长造成深刻的影响。例如当需要进行情绪宣泄时,一般可以通过博客、唱歌、看书、运动、画画、交流等抒发性手段。而人文素质缺乏的理工科研究生,常常不善于通过这样相对温和而有效的手段表达感情,也不太接受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调节,就很可能埋藏心里,或者采用其他有限方式进行宣泄,甚至出现极端心理和行为。他们听不懂交响乐,看不懂京剧,读不懂鲁迅,不了解胡适,没有文化积淀,没有传统意蕴。在研究生阶段,本该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时期,他们却除了论文、实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去体味的记忆,由此一来,很容易造成成长模式的单一,这也是造成理工类院校校园文化单一、创新激情缺乏的重要原因。再者,人的才能不只在一个方面体现,人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一位科学家,但也无人不晓他是一位画家;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家,也无人不晓他是一位小提琴家。
二、理工科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相对科学素质而言,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一般包括: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即除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知识;有高尚的人生理想,包括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正确的世界观、进步的价值观;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具有民族责任感;有宽广的境界和胸怀,有科学的方法论。具体说,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优秀的理论修养。这里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化和艺术修养等内容。虽然不能像要求文科类研究生或文科某些专业研究生那样的科研层次,但对于常识性素养应有基本掌握,并能够基本上站在一种全面、深刻的高度看待生活、社会和自身发展。同时,应能够将人文气息内化为自身品质,表现出外在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统一。
第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这种历史责任感,不是通过单纯教化而来,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理解,对国情熟知,对人民热爱,对社会负责等方面转化而来,是真正的融会贯通。要以主人翁精神和人类情怀,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拥有奉献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和冲动。
第三,终极的人性关怀。这是人文素质的前提、核心和要义,人文素质首先就是以人为中心,发现、关心和爱护人,能够真正将人还原于人,否则人文素质就无从谈起。只有将人从异化中解脱出来,恢复其内在超越维度,才能实现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简单说,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人的终极人性关怀。
第四,在大境界中反思。通过获得人文素质,获得大境界,就能用一种宽容的、大气的、理性与感性统一的情怀去看待自己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从而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走入人生,实现自我发展。
三、克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缺陷的思路和对策
要克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缺陷,就应该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同时,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科学应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发挥综合效能,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第一,创新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创新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育观念中“博”与“专”的关系问题,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家海克曼指出的:“从事技术转化的人不应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单独划分出来。在从科学到技术再到商业化或应用的过程中确实应有思路‘突破者’的一席之地,但这个人必须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结合体。如果他仅具备其中的某一个身份,那就有些不合理。”[3]理工科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技术史这类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历学习哲学史、艺术、历史等课程,将自己打造成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广博知识的“十”字型人才。
第二,营造人文环境。环境塑造人,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这需要学校领导部门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职责,分解工作、任务,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分阶段、抓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并和师资队伍建设、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机关改革等结合起来,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诸方面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真正做到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生舞台[4]。例如,可以通过“大师讲坛”,邀请院士进入校园讲述成功成才之路;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京剧等国粹艺术文化深入到学生中间;举办书法大赛、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让学生们走出实验室,拿起钢笔,捧起名著;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沙龙活动等。
第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表面上看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似乎无可衔接之处,其实不然。例如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史,而这部分常常被老师一带而过,但这部分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绝佳素材。在物理学中,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虽然并不能考证属实,但整个故事本身包含了丰富的道理,包括对待权威态度、科学家精神等。还有在量子力学领域,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交锋,实际上说明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挫折,知识增长范式,由此又可以引出波普尔、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争论;在数学领域,牛顿与莱布尼茨微积分发明权之争,证明原来“条条道路通真理”,也折射出数学家的素质;在生物学领域,达尔文与拉马克的不同,与布丰在研究方式上的传承与不同,说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间的关系。
第四,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需要是最大的动力,而理想化的东西往往让人看不到价值,所以,我们强调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例如通过举行模拟招聘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专业优势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只是一个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可能是应聘者的人文素养,包括表达能力、知识储备、情商高低等;通过社交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不仅是专业上过硬,还包括文化层次、幽默感、沟通能力等人文方面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参观,让学生体会更加真实的人文感受,产生共鸣,自觉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第五,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惟有制度的约束,才能实现长久和长效。例如,在理工科类专业研究生课程中规定总数应不低于4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目作为必修或选修,并在学科种类上有具体规定;在校期间必须参加6次左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讲座,并提交心得。学校还可以设立社会科学论坛,鼓励理工科学生参加,并给予一定奖励等。
总之,理工类高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在学校建立文理交融的氛围,鼓励理工科研究生自觉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觉给自己创造机会提升人文素养,把提升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转化为可传承的校园文化,促进理工科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1]任保平.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2]周宏岩,等.论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4,(3).
[3]崔伟奇,等.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杜文军,等.研究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