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研究

2014-04-17陈永国赖康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创造性原文

陈永国 赖康生

(萍乡学院 江西萍乡 337055)

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研究

陈永国 赖康生

(萍乡学院 江西萍乡 337055)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原文文本;译者;接受环境;文学翻译;主体性

一、前言

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不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留下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给读者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地翻译。译者不再是原文的奴仆,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绝对忠诚于原文文本。译者与原文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翻译的过程应该是译者与原文相互交流的过程。译者从传统翻译观中解脱出来,在现代翻译观中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允许译者相对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二、原文文本-作者与译者的中介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文本为中心,忽视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翻译题材,译者的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作用。文学作品的内涵并非是十分确定和明晰的,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的文本。每个译者也不是带着一片空白的头脑而进入原文文本。他有着“前理解”,即一定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而作品中的所谓寓意也不很明朗,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点的图式结构,通过译者的理解可以填充和确定。但译者的理解也不只是通过词语和语法关系,而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意义不因文本的存在而自然生成,而是由译者的理解而产生。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因此原文应该是翻译的中心,它只是译者和原文作者对话的媒介。译者对原作的阅读是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第一层次。这种阅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阐释”和“解读”,其主观色彩会不可避免地掺杂在译文中。

三、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主体

译者既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读者),又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首先是一个原文文本的读者,其次才是译文文本的作者。文学翻译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译者的主动参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使原文重新焕发生机。译者对作品的翻译过程就是再创作过程,“从本质上看,文学翻译只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的读者的解读。”作为翻译主体,每一个译者都会与该文学作品形成特定的关系,每一个译者会有自己对原文的“具体化”,这就是翻译界常说的“文本本无定旨,旨随读者而生。”“文学文本在被接受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是具有不同素质,即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个性气质,审美意向,鉴赏定势迥然相异的接受主体。每一个接受主体都会能动的而不是受动地参与文本的再创造,从而使文学文本解读过程不可避免地留下接受者具有独特个性创造力的主体痕迹。”比如同样是翻译拜伦的诗《哀希腊》,不同的译者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试比较拜伦《哀希腊》中一段诗的几种不同的中译文。

拜伦的原诗为: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译为:(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骄傲,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撤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两神名)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君武译为: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类,飞希两英雄,溯源皆是希腊族。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销歇剩斜阳。

苏曼殊译为:

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

情文何斐斐,荼辐思灵保。

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

长夏商滔滔,颓阳照空岛。

其中梁启超主要是借拜伦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号召国人觉醒,反抗外敌入侵,体现的是译者的爱国之心和战斗精神。因此对照原文内容,译文在很大程度上做了改动,而所有这些改动都是服务于译者表达主题的需要。马君武的译本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译本之一,采用的是自由规律诗体。但相比较苏曼殊的五言诗体,马译“传达了更多的意思,有更大的余地回旋。译者还在每节诗的最后一联前加入‘于嗟乎’的感叹,赋予诗歌强烈的抒情色彩。”苏曼殊用五言体诗来译这首诗歌,很有古诗韵味。在形式上译文与原文迥然相异,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方法,但是苏译没有按照原文这种重复手法去译,而是顺承而下。有的部分因为五言体诗非常简练,所以省去了很多重复的文化信息。译文的优点在于译者考虑到了中国诗歌的韵脚,用词简洁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意盎然。

四、接受环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表现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与阐释。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但接受环境是根源,因为对原文的理解本质是对历史的理解。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是由具体的历史语境所决定的,不同的历史语境,译者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阐释方式。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活动,译者总是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进行。翻译哪些文学作品,如何翻译这些文学作品,采用什么翻译方法?都是由译者所处的目标语文化体系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接受环境?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接受环境是指译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空间,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社会背景,社会思潮,经济体制,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政府的文化政策等。译者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叛逆正是因为接受环境中各个因素操纵的结果。译者是接受环境实现自己主体性的中介。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过程中,译者既表现为接受环境的工具,又是接受环境的体现。在翻译研究中,主体应该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或者是力量。”文学翻译的主体应该是如此。译者对原文文本进行创造性地叛逆其实是在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等规范操纵下完成的,这些要素我们称之为“接受环境”,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将接受环境视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体现了一种对译者主体性的高度警觉。”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不同于接受环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接受环境的主体性表明,创造性叛逆是接受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迫使译者,甚至有时译者无意识地受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并不完全是译者主体性导致的。”

五、文学翻译的过程— 一种对话的活动

整个文学翻译活动由作品(文本)、再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构成。翻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面对的是可以进行再创造的文学作品,译者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在译者所处的接受环境中同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是两个主体通过原文的互相交流的过程,是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对话过程。不同的译者(读者)对同一原文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姚斯认为阅读过程读者能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因而读者是能动的对作品意义进行填充。在接受活动中,每个读者总是带着“期待视野”去看待作品,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因期待视野的不同而不同,所赋予作品的意义不同,他所领会的也不同。甚至使作品出现作者所意想不到的意义,接受者所赋予作品的意义能超出原来的意义框架。

接受理论认为各个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就会激发译者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和想像性的连接。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译者不断地受到接受环境的影响,形成前理解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接受环境通过影响译者的前理解来间接的影响译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因此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与接受环境相互对话的一个过程,译者会打破习惯方式,调整自身视野结构,扩大视域范围。

[1]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2]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中国翻译,1998.

[3]王文斌,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作用的必然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The study of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hen Yong-guo, Lai Kang-sheng

(Pingxiang College, Pingxiang Jiangxi,337055, China)

The translators play their own initiativ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based on fully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form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play the main principl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accept environment is an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will inevitably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will leave the brand of the accept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results of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The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both subjectivity results.

the original text; translator; accept environment; literary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H315.9

A

1000-9795(2014)06-0373-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03

陈永国(1972-),男,江西萍乡人,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

赖康生(1984-),男,江西南康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

江西省社科规划(2012)课题“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研究——基于接受理论的角度”,编号:12WW345。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创造性原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