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的几个悖论及应对策略
2014-04-17魏青李红
魏青 李红
大学生就业率既是教育行政部门考量高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更是社会、家长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各级教育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高校更是倾其所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与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关的各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与专业素养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两难的悖论问题,如不能将这些悖论问题纳入到社会整体层面来思考并加以系统处理,仅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无法解决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几个悖论
(一)就业指导的理论导向与实践导向悖论
客观地说,高校扩招以来,各种类型的就业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的“三进”工作让就业指导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也让大学生们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在此之前学生们从未接触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认真地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仅仅用1~2个学分的课时根本没有办法消化那么多的观念冲突、概念理论、操作程序与方法,这些知识在就业的具体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率的重要武器。于是,高校教师们创造出了就业实践的训练,把课堂变成招聘现场,学生很有兴趣,但这毕竟不是真实的招聘现场,学生在其中的训练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很难自己独立地思辨就业中的各类问题,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不行,不讲理论只有实践也不行,甚至,理论实践交织在一起也依然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了就业指导中的究竟重理论与还是重实践的悖论。
(二)就业中的“工作经验”悖论
在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要求,从用人单位的意图来看无非是希望所招聘的人才能够更快地胜任相应工作,以减少过渡期的培养成本。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于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往往采用较长的见习期或低薪期来减少过渡期的培养成本。为了配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请假,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业,而且还要面对在见习期过后,不一定会被用人单位正式聘用的“尴尬”。
“工作经验”要求让不少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在校大学生不得不放弃专心学习的大好机会外出兼职,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过多的兼职必然会影响学业,导致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遭到用人单位的排斥。这种两难的选择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学业提升与积累工作经验之间的矛盾。此外,在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遭遇了由此而引发的悖论处境,不同意学生兼职或者长时间见习,学生因无“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影响就业率,学校难辞其咎;同意学生兼职或者长时间见习,又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合,学生无法按照学籍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必需的专业学习,也给任课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较大的干扰,师生都被卷入到一个悖论境地。
(三)“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
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提供就业职位数与学生实际获得就业职位数,这之间的差距往往达到10∶1甚至更多,这表达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之间的落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不小,可是能够满足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职位数有限,致使不少用人单位在高校招不到人而出现“用工荒”,而大学生也找不到既适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又满足自身要求的职业,“就业难”成了诸多高校的一个难题,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焦点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能够提供的就业职位往往不具备待遇、地域、工作价值感等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寒窗”苦读12年,对未来职业期待过高,过分看重第一次就业的各类外部条件,而自身素质还不足以让他们随意选择理想的工作岗位;再者,大学生就业难也受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影响,物价、住房、医疗等各类生活成本的不断高涨,使大学生出现就业选择上的“物化”倾向突出,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况。用人单位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与大学生需要条件好的单位之间依然存在着矛盾,“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依然没有找到破解的有效方法。
(四)“用人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悖论
目前用人单位在用人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也越来越多元,他们既希望大学毕业生是一上手就能用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又希望大学生能够在专业研究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才”,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来看,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人才的市场化和就业对象的不确定性,高校只能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可能很快地胜任具体的专业工作,因而用人单位不得不在更大的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人才,反过来又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面向的不确定性,迫使高校只能培养“博才”而不是用人单位所期望的“专才”,从而又形成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悖论。
客观地说,在大众教育的今天,要想在四年内培养出完全适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是不符合实际的,尽管高校已经为此做出了非常大的调整,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毕业生依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使得高校处在人才培养的两难境地:加大理论学时,必然导致学生实践不足,动手能力养成难;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必然缩短理论学时,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高校做了很多改革,但依然无法有效地解决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悖论。
(五)就业质量与就业率指标的悖论
就业率是高校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是高校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要设定许多统计就业率的时间节点,各校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是4、6、8月三次统计,每次都有合格的百分比要求。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把就业率指标下达至各二级学院,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二级学院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建立各类就业实践基地,各式各样的提高就业率对策应运而生:强制学生上交就业协议,不管真假;班主任组织集体开具某单位就业证明;与一些跟专业基本不相关的单位签订较大量的就业协议等,以此来完成就业率指标。这使得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之间完全不符。
如果关注就业质量,必然减慢就业的进度,减少就业率的数据,势必导致就业率指标无法完成,即使就业质量很高,没有量的保障,高校的招生数以及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不求质量而上报的甚至是虚假的就业率,却保证了学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就业质量与就业指标孰轻孰重,成为悖论,其博弈的结果是各高校虚高的就业率指标和低质量的就业。
二、应对就业悖论的策略
破解就业悖论不是高校改变工作方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牵涉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才能实现。
(一)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人生全程,使学生尽早具备合理的就业理念,合格的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是“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内容可以从幼儿园起,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入教学内容,进入小学之后就应该有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尽可能早的时候就开始对职业有正确的理解,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明确的规划,这样大学生就业指导便不是从零开始,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可以调和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认知与能力上。这需要整个教育体制内的观念与课程改革,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目前热门的“职业体验馆”已昭示着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产生。
(二)树立“发展式职业指导”理念,先就业,再择业
帮助大学生的建立就业是一个过程的合理观念,把第一职业视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作用是:积累职业经验、训练职业技能、寻找职业坐标。这个阶段是选择理想职业的必要过程,更多关注第一职业可能对自己的磨炼,而不把经济收入、行业地位、地理位置作为选择的唯一目标,这就降低了第一次就业的难度,同时,扩大了就业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专业在就业中的“禁锢”,使得大学生拥有了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建立逐步稳定职业的就业态度的时间与空间,为一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接纳、包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
大学生一直处于求学阶段,他们一直处在学校环境中,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人才成长的必要过程。社会经验有限、职业认知有限、职业技能有限、职业经验缺乏是他们的普遍特点。用人单位提出的“工作经验”要求,对大学生而言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只有全社会对大学生的“无工作经验”持接纳、包容和期待的态度,让所有让大学生在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给他们的成长提供土壤与空间。这样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可以潜心研习专业的大学生活,避免拔苗助长或者过于功利化的要求使大学生本末倒置,为积累工作经验而四处打工。
(四)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在高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新毕业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距离用人单位要求的必备素质和技能有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定位上存在问题,尤其是该如何面对学生的现状与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任务是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立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构架,建立丰富的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逻辑体系的同时,有条件带着任务进入全程实践、实训的学习状态,体验达成任务的过程包括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思考、争论、设计、实施、试误、调整等完整的、无人干涉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是每个职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与方式。只有建立这样的高校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