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建设探析
2014-11-02刘宏吴向阳解清杰
刘宏 吴向阳 解清杰
环保产业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设备制造业处于其产业链的上游。我国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在技术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专业人才匮乏则是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科学定位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先进的课程及其内容体系,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位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专业教育改革,培养基础厚、口径宽、实践与创新能力强且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方面,加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声、像、图、文相结合的优秀教学课件及网络课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方面,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项目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充分挖掘实践教学基地潜能,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在提升学生工程素质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带来利好,从而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可有效扩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因此,扩大本科生国际交流力度,引进外国留学生,资助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互换生项目,多渠道地为本专业的国际交流提供支撑。定期邀请国外知名校友、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或与学生进行座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技能。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可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培养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卓越师资队伍
1.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卓越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本科人才的关键,以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群”“污染控制技术课程群”“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为基础,组建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遴选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和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教授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评聘企业高级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才为学校兼职教授,设立合理的评聘机制与实施办法。通过企业教师授课、讲座、座谈等方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并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将社会、经济、产业现状及需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融合。这样既能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又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建立健全团队运行和激励机制。(1)建立长远发展规划,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交流与培训相结合”等途径,培养卓越师资队伍。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进行访问、进修和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知识,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2)鼓励教师学习和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定期教学研讨与交流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并运用到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去。(3)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教学助理制度和过教学关计划”,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水平。(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和完善吸引具有一定学历和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相关政策,对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考核、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实验室高级别岗位设置数量;鼓励教授、资深教师、博士指导本科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5)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技术顾问和教学督导员,加强对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教学业绩考核“一票否决”制,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切实保障教学效果。
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与工程能力。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在各自负责的课程中深化教学理念,确立不断改革、不断进取、不断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教学思路。在青年教师进修、培训、进企业锻炼等方面建立规划、完善制度,并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教学思路的提升给予适当奖励,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运行和激励机制。
三、构建科学、系统、先进的课程及其内容体系
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为基本原则,构建如图1所示的科学、系统、先进的课程及其内容体系。该体系的通识教育平台更厚实、更富有弹性。专业基础平台包括机电专业基础平台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平台两大模块;专业平台在课程内容体系方面以环保设备为主线组织教学;素质拓展平台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与趋势。
图1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四、融合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方法
1.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为有效实现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才观、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教学相长的教学观。
改进教学方式,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教学方式。一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为出发点,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合作和研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体来说,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为主线,灵活应用具有研究型教学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式。
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以导师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实验设计、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施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体系,引导学生积极申报科研立项项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网络等新型媒体来完成多媒体授课、网络学习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增加课程信息量。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网站,把环保企业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与运行、环保设备产品加工工艺和产品运行拍摄成视频,形成网络资源,供学生浏览;把当前企业和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和前沿问题编成若干主题放在网上,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实现教学内容远程化、教学内容互动化。
3.大力实施双语教学,努力推进国际化。充分认识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发展态势,把握海外归国教师不断增多,青年教师与大学生英语水平明显提升的有利条件,推动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依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开设英文教学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参照国外优秀教材,由教学经验丰富且英语基础好的教师组织授课内容,使英语在专业教学中得以“渗入”。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英语应用技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而且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学分互认等办法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
五、校企联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积极引入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
1.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协作,大力加强行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倾力打造开放实验室,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据“三注重”的实践教学理念——注重基本素质、注重工程能力、注重创新能力,构建如121页表所示的基于“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设计创新三个层次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的培养。
此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2学分以上的创新学分方能毕业。创新学分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或取得国家专利、获得国家专业资格证书等各种途径获得,也可通过选修江苏大学工业中心相关工程训练课程获得。
2.加强校企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如121页图2所示的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基于“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表
图2 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该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模式。通过与企业联合制订学生实践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协同参加学生的培养环节,确保本科阶段有半年以上的企业综合实践经历。本科生毕业设计可以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强调面向工程实践,提高学生工程能力。(2)构建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企业实践,探讨将企业产品开发与校内所学理论知识有效结合的途径,加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案例引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3)完善年轻教师下企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鉴于高校年轻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应鼓励年轻教师走出校门进企业,充分发挥其理论优势,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年轻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还可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为以后建立更广泛的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开放机制、创新的评价机制、开放运行的保障机制。做到实验场所开放、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时间开放。改善实验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