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之我见

2014-04-17沈佳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外籍跨文化

沈佳君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

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之我见

沈佳君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

随着在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庞大,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留学生在华的文化适应问题展开粗浅的讨论,并结合笔者在台湾和日本考察高校的一些见闻,对文化适应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外事

一、概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世界各国相互交往和交流不断扩大,人们对其它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与社会现实了解的需求也日趋迫切,特别是随着各国间政治、经济的不断合作和交流,学生国际流动成为各国间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27521名,同比增长10.38%。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1]。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2]。

随着外籍学生在华人数的不断增加,外籍学生在华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有的外籍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中外学生冲突;以及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带来的外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等,都加大了高校外籍学生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在华留学生这个群体相对比较特殊。普通人来到异国他乡主要会面对两个障碍:语言沟通不畅和对环境的不适应,留学生本身因肩负学习任务,又需要尽快做好调整,适应环境.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这也反映了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紧迫性。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中文基础较好的留学生能尽快适应环境,因为他们能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与当地人沟通,了解具体情况,从而做出迅速的调整[3]。但是,留学生在华遇到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问题。周源的《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沟通分析》中[4],指出,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硬件之一,语言保障只是减轻了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压力.并不能决定跨文化的交流效果。笔者认文化差异的冲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在华留学生的主要问题

1.语言沟通困难

汉语是国际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学好汉语对于外籍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并且“中国地域辽阔,语言环境复杂,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的汉语和来到中国接触到的‘活的汉语’千差万别”。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汉语水平考试(HSK),至今已在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00多个考点,被称为“中国托福”。但是汉语博大精深,留学生来说,通过HSK的汉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在中国生活的要求。

笔者所在学校,有超过1000名留学生,笔者在随机采访的留学生中,有超过70%的留学生不能和他人正常的中文交流,而这些留学生种,,绝大部分的交流对象是本国的留学生,或者同样会英语的他国留学生,更有相当一部分性格内敛的留学生,基本不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这对于一个独自来到异国他乡求学的留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也将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

笔者在考察台湾高校的过程中,发现在台湾的留学生在语言问题上,有值得借鉴之处。新到台湾的留学生,他们可以很容易求助本国之前过来的外籍学生,这些外籍学生在学校的领导下,组成以国家为区分依据的学生组织,负责管理和引导每年新考入的本国外籍学生,并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聚会活动等,这些便是外籍学生口中的“学长学姐”。而这些团体的发展规模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内,还扩大到整个地区,甚至台湾省。笔者认为大陆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团体的力量,特别是外籍学生自己的学生团体的力量,在学生会中成立专门的外籍学生管理部门,并在部门中积极纳入外籍学生,发挥他们的自制功能。此外,还可以成立以国家、地区或大洲为区分的社团组织,在开学之初负责外籍新生的融入工作,增强外籍学生在华的归属感,减轻他们的思想之情。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减轻管理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各国外籍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自身的跨文化能力,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再者,可以建立外籍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对一的伙伴关系,不仅让留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中国,熟练中文,适应中国校园生活,还可以让中国学生学习到各种外语,各个民族的文化。

2.文化适应困难

由于长期生活在非中华文化圈,特别是生活在非东方文化圈,外籍学生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震荡、文化误会,甚至文化冲突会相对明显。很多留学生对在华的自然环境、教学质量以及生活质量都很满意,但他们的社会生活不尽如人意,此外,有时在学习上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他们对文化冲击缺乏了解,因此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很多留学生和中国人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他们对中国学生乃至中国人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中国。此外,他们一直以来故步自封,这妨碍了他们去了解中国文化的“规则”,因此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5]。

笔者在调查期间了解到,有超过90%的留学生,认为很难适应中国的文化。他们认为,他们在中国学生眼里,始终是“另类”,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比较小。中国学生也比较冷漠,很少主动和留学生沟通。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更是微乎其微,也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才有了前面所提到的对中国学生的一些误解。中国文化意向崇尚海纳百川,但相比西方文化,确实内敛许多,这恰恰是留学生误解为中国学生“不够友好”的主要原因。

笔者在日本高校考察期间,发现日本吸引外国学子来日本留学,不仅仅推进各大学留学生信息发布及日本留学展览等各种举措、驻外使领馆、独立行政法人驻外事务所及大学等教育机构驻海外办事处应相互合作,提供日本留学相关的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不遗余力地积极地传播民有关日本文化、社会,名族风气等。这让很多留学生在到日本留学之前,就对日本文化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从而能相对容易适应当地文化。我国为招收更多的留学生、扩大留学生市场,我国比较注重于吸收外来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却在把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展示给世界这方面做的不够。所以要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首先要利用信息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其次是扩大宣传渠道,加强多媒体的宣传[6],真正把中国文化的内在宣传出去,让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就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笔者了解到,目前基本所有高校都有独立的留学生宿舍楼,而非留学生基本上不允许进入留学生宿舍楼,这本身无形中拉开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距离,笔者认为,不妨将留学生安排普通宿舍里,大学生宿舍文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生活在一个房间里,或许会有一定的问题,但这却是一个适应中国文化的捷径,可以零距离的拉近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距离,如果留学可以适应大学生宿舍生活,那自然可以适应在中国的生活,适应中国文化。在美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寄宿在美国家庭中,这种寄宿家庭是和当地高校合作,专门接受留学生寄宿的。留学生寄宿在当地家庭中,能让留学生快速了解当地文化,适应当地生活,提高当地语言等等诸多益处,目前在中国尚无类似的寄宿现象,笔者以为,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和周边家庭合作,开展类似的这种寄宿,将非常有效的帮助留学生快速有效适应中国文化。

三、高校留学工作主要问题

外籍学生管理是一项十分琐碎又十分严肃的事情,因为对于外籍学生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意想不到的内容,并且,对于外籍学生的管理涉及到外事工作,因此决不能够掉以轻心。作为管理者而言,必须在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应该具有很强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甚至有些涉外教师并不能使用英语流畅地与外籍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而这无疑会增加双方的不愉快,带来管理上的不便。

笔者在台考察高校期间,发现在这一点上,台湾高校管理者比较有优势。由于台湾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不同国家占领,台湾的文化存在着中西交融的特点,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又不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而且也受到了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因此,台湾高校的管理老师在语言和思想方面也都自然有着较高的跨文化能力。以笔者所拜访的成功大学为例,每位国际处的老师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些还能讲日语、德语,而国际处的教务长(相当于大陆高校国际处的主任)能用五种语言和同学进行日常交流。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去批判大陆在这方面的欠缺,因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大陆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社会文化也正是很多外籍学生千里而来的原因。此外,老师的授课和考核方式也成为外国留学生适应中国学习的障碍。而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外国留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进一步阻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很多高校虽然都开设了英语授课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授课课程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存在英语课程较为分散、零碎难以形成合力的情况。

四、结尾

留学生的身份不仅是学生,而且是外国来华友人。留学生作为一个我们中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中国由于文化冲突引起问题,不仅对于他们本人会产生影响,对于我们高校,甚至对于我们国家都有可能产生影响。我们作为高校外事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留学生在华文化冲突问题,帮助留学生适应留学生活。

[1]上海教育网:http://www.shmedu.cn/lianxihuod-ong /201307033025.html,

[2]王育珍.在华留学生文化游离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高教前沿,2003(5):66-67.

[3]谭铖.浅谈在华留学生的适应问题[J].考试周刊,2013(45):163.

[4]周源.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沟通分析[J].知识经济,2009(13):172:173.

[5]郑晓,张驰,等.从外籍学生角度看大陆高校对外籍学生的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59-162.

[6]刘丹.日本国留学生管理特点及其经验借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Some Opinions on the Cultural Adap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Shen Jia-j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With the number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keeps increasing, the issue of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draw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is issue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cross culture; adaption; foreign affairs

G648.9

A

1000-9795(2014)06-0217-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11

沈佳君(1984-),女,浙江绍兴人,从事外事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外籍跨文化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