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探究

2014-04-17王鹏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敌对势力反华民族团结

王鹏艳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当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探究

王鹏艳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新世纪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加强。一些国际反华势力与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借机在境内不断引起事端,企图制造我国民族内部矛盾,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分裂中国。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建议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新的社会问题大量滋生,特别是一些反华势力借机大肆扰乱国家秩序,意图挑起民族事端,使中国陷入社会动荡之中。如何认识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因素,如何有效处理各种社会动荡问题,成为引导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

一、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

纵观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发展中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理论的价值、继承及发展。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关民族团结的完整思想理论体系,他认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认为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并强调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前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三个离不开”、“三个代表”对民族团结理论的进行了充实和发展。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首次在民族工作中指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之一,巩固平等、和谐、互助、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族团结是治国之本,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所在。

(二)社会稳定的涵义与重要性

社会稳定是指一种相对稳定安定的社会状态,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稳定、社会心理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经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直接表现,社会心理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意识前提。“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乱,因此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尤其重要。维护社会稳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其组织建设能力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国的经济要想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上,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能够给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使之更能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之间政治上友好交往、以和为贵,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交相辉映,在和谐的民族氛围中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从古代的大一统到现代中国的崛起,无不体现民族团结在其发展中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中流砥柱。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民族社会环境为己任。主要表现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文规定废除、更改带有歧视、侮辱性质的族名、地名和历史遗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派遣慰问团,为少数民族送医送药等一系列的民族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民族关怀,增强国家认同感,缔造稳定的社会坏境,促进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影响民族团结、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反华势力制造事端,企图制造民族内部矛盾分裂中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崛起势头猛烈,却成为敌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华势力的心头大患。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丧心病狂地进行破坏和捣乱,力求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领域“西化”、“分化”和“遏制”中国。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1%;我国2.1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万平方公里是少数民族聚集地,3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毗邻而居。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境外的反华势力趁此地域情况、民族差异,煽动少数民族地区单纯善良民众,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反华主攻目标,公开支持和操纵分裂破坏活动,企图在边疆地区寻找和打开突破口。如破坏奥运火炬传递,策动拉萨“3·14”事件,制造乌鲁木齐“7·5”事件等等,这一切表明反华敌对势力不仅破坏了民族团结,还威胁着中国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

(二)敌对势力向学校渗透,争夺青年一代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等因素,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族分裂主义浪潮兴起,敌对势力开始向学校渗透。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面对敌对势力的疯狂挑衅,单纯善良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戒备,他们虽然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却没有足够的正确经验来辨别敌对势力的各种煽动,常因出于激愤而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被敌对分子所利用。如2014年10月的香港占领中环事件;西藏的达赖集团也通过各种途径“学经”、免费出国留学等做法对青少年进行重点渗透。在危害社会稳定的同时,更想争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储备力量。

(三)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造成社心理失衡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意识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历史条件因素、国家政策倾斜程度、教育投入差异、不同的自然及地理环境差异等原因,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并不是所有地区、群体收到的改革“红利”都是一致的。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得部分地区的群众心理失衡,在无法改变自身境遇的情况下,逐渐脱离中华民族大集体这一主流意识,思想上走向极端,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建议举措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区域有待提高。由于受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增加,因此,民族团结教育不只针对少数民族,对非少数民族的团结教育也应加强提高。国家认同感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首先,尊重和强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交流,强化人民群众对多元文化的共同认同感。其次,从生产生活中寻找更加能够触动人心的素材,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再者,要创新民族团结的教育方式,建设丰多样的配套教育资源,以家庭教育渗透、学校教育引导、社会教育辅助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健全保障社会稳定的管理体制

社会稳定是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一,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基础上,把反映社会客观实际和公正现状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健全党委领导、社会协同,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第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调动一切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第三,加强政府基层管理体制。要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想民众之所想,忧民众之所忧,切实解决民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遏杀在萌芽状态。

(三)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之势令世界震惊,在其带来可喜成果的同时,隐藏着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越来越明显,进而造成社会心理失衡,悲观情绪、开车撞人、抢劫行凶等仇富心理和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确保人们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富起来,又能使多数人走向富裕,缩小发展差距。

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工作,切实发挥好社会保障机制的“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

二要做好法治建设,富要合法的富,富起来也不代表凌驾于法律之上。

三要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捐资的方式,支援贫困地区和贫困者,把“先富带后富”的理论落到实处。

(四)对于敌对势力进行的蓄意挑拨、肆意破坏民族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径绝不姑息,严格依法处理。

我们对某些不怀好意,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旗号,企图“西化”、“分裂”国家的敌对势力要坚定立场,旗帜鲜明地进行反抗和抵制,绝不姑息养奸。对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民族关系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分子要进行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同时,成立专门协调民族关系的基层小组,做好民族关系的协调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全面、更深刻的感受到党中央的人文关怀,并帮助其认清反华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使“民心向背”成为我国对外制敌的制胜法宝。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业,也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统一。,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1]段超.当前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

[2]马媛.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再思考[J].民族论坛,2014,03.

[3]覃红.必须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J].学术论坛,2009,09.

[4]姚成林,刘尚华.中国社会稳定评估体系的构建论纲[J].法学论坛,2011,04.

The current study of ethnic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Wang Peng-y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Dalian Liaoning, 116000, China)

Since the new period in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entered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strengthen social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Some international anti-china forces and religious extremism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ethnic separatist forces in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constantly cause problems, trying to make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in our country, social order confusion to split China.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propaganda education,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ethnic unit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aintenance social stability, guarantee system is imminent.

national unity; social stability; relationship; suggest measures

C957

A

1000-9795(2014)08-000321-02

[责任编辑:周 天 刘 乾 鲍 雨]

王鹏艳(1987-),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

猜你喜欢

敌对势力反华民族团结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民族团结之歌
在叙利亚遭美国抛弃,库尔德人从美敌对势力中找到新盟友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本 期 导 读
新疆解放前后英、美敌对势力的间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