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进乎道道进乎技——现代教学的运用视角

2014-04-17夏玉桥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理论教学模式

●夏玉桥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道与技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总是以外在技的形式承载着内在道的内涵。具体地说,在一个教学模式中,道就是内在的教育教学思想,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较为稳定的程序及策略,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道就有什么样的技;有什么样的技就有什么样的道,二者密不可分。

一、形成教学模式的两种途径:以技建模、以道建模

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讲—听—读—记—练”。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以发问、讲解为主要操作技能的教学范例。其形成路径为“实践---模式---理论”。其特点为成法自然:没有谁刻意提出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名词,而人们都是在按照似乎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谁向学生们传授其模式的教学技法,而学生都是在接受老师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教学方法。这种以技建模形成的教学模式从一个个教学范例中归纳出来的,因而离学生很近,学生易学,易上手,好使用。

国外的教学模式多从教育理论中演绎出来的,其形成路径为“理论---模式---实践”。如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后,就创立了以此理论为基础,其结构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并推广到中小学教学中。这种来源于道的教学模式,好处在于有其理论对模式使用进行评判,使用者在运用过程中易于发现并及时纠偏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不违背指导理论的前提下,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缺点在于模式对于初学者很陌生,不易实用。同时,模式是从理论中设想构造而来,实践性不足,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可以看出,不论是那种途径形成的教学模式,一旦进入教学中后,都要经过“实践---模式---理论”的来回反复循环,其技能方式、模式样式及理论思想都要经过不断地修正提高。

二、进入教学模式的两种途径:技进乎道、道进乎技

技进乎道,源于清代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当人们熟练掌握某一技艺后,就可进一步走进“道”的境界了。

其实,许多人学习本领,都是“技进乎道”的。对于新教师来说,他们不熟悉课堂教学,面对学生“无从下手”。这时,他们就从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一个个技能入手,慢慢地熟悉课堂教学,熟悉课堂教学的内在思路,进而慢慢地懂得教学理论,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及优秀教师的。

许多名师的成长都是在走着一条“技进乎道”之路的。余映潮,就是从教学法的各种“技”研究入手,以致探索到语文教学之“道”,并进而创立了“板块式”教学模式的。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是先有实践,然后再挖掘出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在理论体系的。

道进乎技,源于庄子《养生主》中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话。表层意思是对事理的探究,已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联系《养生主》全文,你就会发现,庖丁此句还在表明自己技艺高超的原因,他是由“道”入“技”的。他走了一条“由道入技”的路,那是一种“通道之技”。其实,庄子的笔下,何止庖丁这一“通道之技”之人。像轮扁斫轮、佝偻承蜩、运斤成风、大马捶钩、津人操舟中的人物,他们的技都是通“道”之“技”。

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一位“通道之技”之人。他开始研究的哲学,就是在探索教育之道,最后把这种道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六步自主教学法”模式。

三、运用教学模式的两种弊端:技道分离、技重于道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教学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不胜牧举。随着人们对教改的积极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去学习那些惹人好奇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地方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并运用行政手段去推进教育模式的施行,来落实新课改。

可一段时间下来,感觉并没收到原先想象的效果。某地方学习某种教学模式,运用行政命令,把讲台撤掉了,让学生围坐一起了,导学案印制了,教室内部布置好小黑板了,可是依然没有提高学生成绩,依然没有给学生精神面貌带来喜人的变化。原因何在?就是我们在学习运用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技道分离;二是技重于道。

外出学习,引进来了什么?准确地说,只引进了模式中的技,而没有引进模式中的道。他们原版引进了技——

教学流程: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学策略:奖励小红花、小星星、小月亮;开展辩论、演小品课本剧活动;当堂试卷检测。

殊不知,这些技都是由道而生。我们只学技而不学道,就只能照搬照套别人之技,而不能根据学情创新及选用所需之技。其结果,使得搬来之技水土不服,不适合我们的教学。每节课都套用六环节使学生厌烦;过多的小红花小星星鼓励使学生疲倦;堂堂课搞活动使学生失去深思问题的时间空间;当堂试卷检测使学生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殊不知,道不变,技无穷。我们只有找到这种模式的道,才能生发出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技。此种教学模式的道在哪里?在于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那么,凡是能够调度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技。这样,一个让学生受到鼓励的微笑颔首,一个让学生心灵独白的场景布置,一个能让学生对课文做综合评述的样板……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之技。这样,我们就能运用无数多个技法解决无数多个问题。

再次,我们在学习运用模式中又犯了技重于道的错误。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某地在学习“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后,回去开展学习新模式课堂竞赛。他们使用百分制,把评分标准细化到每个环节中的操作技能,并把每个操作技能都逐一赋分。结果,一堂很好的课却没有得奖。因为她没有按照评分标准去上课,漏了很多规定的操作技能。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操作技能留做什么用的?当然,是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能引导激励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其它方法就不算数吗?非得一个不少地完成评课标准中规定的教学技能吗?技重于道的错误做法,使我们违背了教学模式创立的初衷。

四、学习教学模式的正确方式:兼收并蓄、技道并举

教学模式是什么?从理论层面上说,它是实现教学思想的工具;从实践层面上说,它是众多成功教学方法的综合体。教学模式自古有之,教育思想家有,教育名家有,优秀教师有,以至于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个教学模式。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一是要汲取别人的思想;二是要学习别人的做法。然后再不断地丰满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的模式学习,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是一定思想与技法的“聚合”与“集成”。

这就决定了我们对教学模式的态度: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既不能把别人的教学模式奉为“圭臬”,也不能漠然视之。应抱有包容的心态,去积极学习别人模式中的合理成分。

教学模式是技与道的统一体。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技的层面,那么,我们的眼光将被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视野里,无从发现更远的风景及更多的技法;如果我们只看到道,那么,我们就会被置于一个空中楼阁中,不能脚踏实地地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我们只有从技中洞察出道,才能创新出更多的技;从道中发现它所承载的技,才能深刻地领悟着道。这样循环往复,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峰。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理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坚持理论创新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