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本源回归——访成都市教育专家顾颉老师

2014-04-17本刊编辑部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语文

●本刊编辑部

我国的语文教育, 从1904 年单独设科算起,已历百余年艰辛跋涉。如今,在中华民族绘制“中国梦”的壮举中,伴随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语文教育或许会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据中国教育在线消息,北京市教委将在2016 年,把北京高考语文从150 分上调到180 分,凸显了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再一次将语文教育推向了风口浪尖。 如何认识今天的语文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杨开清老师(以下简称“杨”)走访了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顾颉老师。

杨:顾老师,您是教育前辈,是受大家尊敬的教育专家。 您的个人专著里多次都谈及了您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关注, 我们今天的访谈就从您的语文情结说起,好吗?

顾:谢谢你的信任,很高兴能够借此机会,与语文教师朋友们就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因为在成都市教科院工作,我听了不少语文课,参与了不少语文课题研究;因为做编辑工作的原因,我经常阅读和修改教师们撰写的教育论文、随笔等;因为共同的爱好,我结识了不少语文教师文友,这使我有了很深的语文情结, 对语文教学改革一直比较关注,一直在思考,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不是语文专业出身,也没有当过语文教师,难以系统、深刻地讨论这一话题。就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杨:顾老师您过谦了,您是四川省特级教师,有许多叫人羡慕的学术成就, 您对语文教育有很多真知灼见。请您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语文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好吗?

语文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奠基作用,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语文是母语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学习语文,就是接受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信仰、道德标准、价值尺度乃至生活方式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心”是由中华文化塑造的,是由从小学习的一节节语文课奠基起来的。 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饱含深情地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我们朝夕与共、血肉相连的母语。 这个空间,无限广阔,无比深厚,有无穷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孩子,在这个母语的空间里, 精神得到自由的飞翔, 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智慧发出闪耀的光芒。 ”一个人,将来无论学文、学理,无论是当高管,还是作普通人,学好语文,受益无穷,语文不好,处处受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每个人对此都会有切身体会。

我很感激中学时代遇到的几位优秀语文教师,使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 并养成了对语文的终身爱好。 我1973 年参加教育工作,从学校再到市教科院,我很高兴一直把阅读、写作与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 这使我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力量与魅力;我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了80 余篇论文,出版了3 部教育专著,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我很喜欢不懈笔耕的生活状态, 很享受这样的教育人生。

杨:感谢您以切身经历生动诠释了语文与终身发展的密切关系。 您能够再具体地谈谈语文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养吗?

顾:国家教育部2011 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以下简称《标准》)前言部分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语文教育的责任,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语文学习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所涵养的气质、所形成的人格品德等。 它涵盖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具体的,可以感知,可以表现,可以测查的,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前者如古人所形容的才子,“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字字珠玑;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后者如古诗中所描绘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与“华”是很难测量的,但却是真实存在,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篇记述一代鸿儒钱钟书的文中这样写道:他“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 他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叫驴拉磨’般的读书精神,学问修养。 ”这是语文素养的最高境界, 是大师级的水平,或许我们难以企及,但是作为语文教师, 应向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想特别强调的是, 语文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有些不同, 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稳定的能力,而非知识、技能。 可以为此提供佐证的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 在5210 名受访者中,58.6%的表示大部分已不记得中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还都记得。 其中,数学(46.0%)、化学(45.6%)与物理(36.9%)成为被受访者忘记得最厉害的三门课程。 ”(为考试而学, 过半受访者坦言已忘记中学知识,中国青年报,2013-7-25(8))很庆幸语文不在此列。 在心理学中, 能力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本领, 属于一种心理品质, 它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也不是轻易会丧失的。这点与知识、技能不同,后者容易遗忘与生疏。 例如语文所培养的阅读能力是很难被“忘记”的。它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临阵磨枪是绝对不行的。 语文也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开放性课程,这特别有利于自学。 十年动乱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出现断层, 但是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知青作家和自学成才的作家,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杨:语文是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也是最有争议的学科。可以说,语文建科百年,就是争议的百年。几次大讨论,您都是过来人,您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

顾:确实如此。语文教学的每一点改革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篇 “《中学语文教材变脸引争议》,鲁迅作品调整成争议焦点”的文章(中学语文教材变脸引争议,新京报,2010-9-9(A23))曾引起巨大反响和许多猜测。 可以说,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有意无意地承担了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晴雨表,所以它的每一点改革,都如此牵动着国人的心,引发阵阵争议与论战。 远之,有上世纪的古文与白话文之争,有汉字存废(是否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和汉字简化字之争,有《汉语》《文学》分科的试验;近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重提工具性和“双基”,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再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提出和对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曲折中前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顾名思义,“工具性” 就是将语文习得的知识、能力(含技能)作为“工具”,去阅读,去写作,去与他人进行交流。 关于能力,《标准》规定了四大能力,对知识的表述却显得笼统。 以前语文界对语文知识的内容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规定,(亦称“八字宪法”), 现在似乎提得少了,我认为,“八字规定”具体而可操作,仍然有其价值。

人文性,就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语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培养人文素质,塑造完美人性。 在《标准》提出,“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应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细化其内涵,如爱国心、仁爱之心、同情心、廉耻心、进取心、责任感、求真、向善、尚美等。

回顾新中国六十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历程,其主要症结就是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上左右摇摆,莫衷一是。 要么过分强调工具性,忽视其中的人文教育内容, 使语文教学仅仅成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要么过分强调人文性,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使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受到削弱,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从认识与实践上理清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我认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表现在,工具性是基础,是载体,人文性是工具基础之上的生成物, 这有点像 “皮 “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上,必须将工具性放在前,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要把“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语文课一定要像语文课”。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什么是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有大量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活动,包括讲述、阅读、讨(辩)论,演讲、作文等,这是语文课的专有活动,就像美术课的欣赏、写生、创作,音乐课的听音、练唱、表演一样。 现在有的语文课过于花哨,精美的课件,美丽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充斥课堂,取代了师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工具性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要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利用它去感知世界,洞察人性,学会思维,培育气质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杨:据中国教育在线消息,北京市教委将在2016年,把北京高考语文从150 分上调到180 分,要求语文学科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顾老师,在当前背景下,您认为语文教育的要义是什么? 您对语文教育有什么建议呢?

顾: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现在大家都感觉到,这一代的年轻人,电脑、英语可能很棒,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很少,运用母语的能力不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只有汉字,神奇美妙的象形文字,才能表达东方文化的神韵。就像余光中先生说的,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所能满足? ……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要反对那种轻视本民族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过度强化外语教学的做法,这具有“护根”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 学好语文就是学好 “听”“说”“读”“写”四项本领。 在四项能力中,听与读属于输入,说与写属于输出。 只有源源不断而入,才能滔滔不绝而出。 所以教、学语文之法,在于习好“输入”与“输出”,且顺序不能颠倒,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是其要义。

输入首推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对此首先要精读。 当然,仅此是远不够的。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课文的阅读主要是习得阅读的方法, 然后再用此方法(也可称为“钥匙”),去打开一扇扇新的知识殿堂的大门,饱览其无限风光。书海无涯,人生有限,所以读书要有所选择,首推经典名著,那经过了时间流水的磨砺,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金子”。 时代变了,我们这代人推崇的经典名著或许已与80 后,90 后有了心灵的距离,他们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但是我虔信,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喜爱和崇拜的作家,有一本或几本最珍爱的,反复阅读,甚至终身阅读的好书,你在不同时期都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妙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皆因阅历之深浅所得之浅深耳。”好书有如最好的朋友,伴随着你的成长,给你以精神的抚慰,引导着你的人生方向,这是美丽人生不可缺少的要素。为此,语文教师自己一定要博览群书,要慧眼识珠,积极向学生推荐好书,这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广读还要与博记结合起来, 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这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我认为,只有记住了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朋友说,看我的文章,很喜欢其中的引用,这都有赖于平时,特别是青少年时代大量背诵记忆的结果。 输入除了阅读以外,还包括听和与人交流。听包括听课,听讲座,听广播,与人交谈等。 语言学家说,语文的外沿等于生活的外沿。只要有心,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素材,对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做学习的有心人。

输出主要是指写作。作文水平最集中,最直观地展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国内有关研究有以下共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克服怕写作文的心理;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丰富生活经历,做好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悟其理、自改作文;要“弘扬人本,书写自我,走出模式,张扬个性”;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多给以宽容和鼓励。 叶圣陶先生指导子女写作文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示。 叶老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 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 根据我的观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勤于笔耕并不断有佳作的。 只有自己多写,才能给学生以示范与指导,才能够保持敏捷的才思,才能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力,得到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这比“光说不练”的教师的指导肯定更实在、有效。

在我多年做编辑的过程中,深感文字能力不足是当前许多教师的“软肋”,表现为词不达意,语言无味,语言不规范,文句不通顺,甚至时有错别字等。文字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学习、借鉴、练笔。对此,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要倡导写“真性情”作文,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和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要讲究“炼”字,要多读些精练、优美的古文,多欣赏楹联佳句,多品味一些精致的广告语等。 有资料介绍, 在旧时的清华,语文的入学考试,必有一道对对子的题目。 出题者认为,通过对对子,可以全面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字功力。 叶圣陶先生特别讲究锤字炼句, 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琢,不做作的朴素美。北大著名学者张中行回忆, 当年叶圣陶对他说,“好的文章, 你在这屋念,那屋里的人听见了,不以为你是在念文章,而以为你在说话,这就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说话必须明白,不会用长而拗口的句子,话语中有节奏,有起伏,有情感,显个性,这些都是好文章的要素。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可以视为语文教与学成功的“金标准”。

杨: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们相信语文教育将会发生重大变革,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还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语文教师堪当此任吗? 您对中学语文教师有什么寄语呢?

顾:我认为语文教师是所有学科中最不易当好的教师。因为语文除了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最大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以前说文史不分家,其实文科与理科也很难分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古今中外、理工农、文史哲、戏剧艺术、时事政治、最新科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知识面之宽,内容之杂,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做到专博相济,除了要有深厚的本专业功底之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应是个“杂家”,最好还有点艺术、体育特长(至少是爱好者),具有艺术的鉴赏与评价能力。

语文教师要具有很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因为你是教“语言”和“文字”的,别人自然会这样要求你。 要做到,字正腔圆,悦耳动听;词能达意,精炼准确;有内涵、有文采、有特色、有幽默感等。最后,也是至为重要的,语文教师要有浓浓的人文情怀,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洋溢着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体现了最美的人性,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文章本是有情物。古人说:读《陈情表》不感动可谓不孝,读《出师表》不感动可谓不忠。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语文教育理应是饱含情感,充满情趣,充满生气,充满活力的。 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体悟,把文中的意蕴、情感展现出来,达到“我即教材,教材即我”的境界,从而感染与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这不仅与教学艺术有关,更与教师自身的人格素养有关。许多大师和语文优秀教师的事例, 已经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

依据我多年在学校工作的经验, 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感到语文教师是最易被学生熟记,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这是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享受此殊荣的同时, 语文教师更应该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上,语文教育仍然任重道远,愿语文教师朋友们继续努力!

杨:是啊,中华民族复兴渐近,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不仅任重道远,同时也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请相信,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记住老一辈教育家语重心长的叮嘱,也希望您继续对语文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 谢谢!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语文
人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