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视角看林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2014-04-17邹常勇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林译浮生六记林先生

邹常勇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所著的自传体散文,书中处处可见古代文人文化素养的流露。作者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独特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

俞平伯在重刊《浮生六记》序中曾点评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录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之外竟似而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此书难得之处在于,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记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即便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极少见。

最为难能可贵是,作者创造出芸这一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的人物形像,她明秀聪慧,知书达礼,纯洁浪漫,却又勤俭持家,恭敬有礼,因此林语堂先生“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

林语堂先生的译文流畅忠实,清新雅致,精妙异常,虽是用现代英语流行语体译成,却不时能见神来之笔,仿佛自然天成,毫无斧凿的痕迹,很好地复写了沈复和芸尽情享受自然和艺术之美的恬淡而有趣的生活。

在文化传递方面,林先生既很好地照顾了意义和风格上的忠实原文,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读者容易接受。

二、林译《浮生六记》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

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中国文人的自传,涉及题材广泛,其中写人状物,舒胸畅怀,谈古论今,赏玩风月,蕴含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及审美情操,再加上对民风乡俗的描写,使得该作品富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原著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西方读者,即使文字再优美,辞藻再华丽,伉俪再情深,山河再壮美,也算不得佳译。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作一直为人所称道之处,即在于其能够很好地传递原著中的文化信息,既照顾了意义上和风格上的忠实原文,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加之其出神入化、毫无斧凿痕迹的英语表达,这本英译的小册子一经发行,便有不少西方读者“不忍卒读”。

林译本中尽量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在日期的翻译上,因西方的读者没有阴历的概念,林先生在其英译中皆处理为moon。

例1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译:I was born in 1763,under the reign of Ch’ien Lung,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例2 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

译:This was on the sixteenth of the seventh moon in the year 1775.

林译本中的其他纪年皆仿此例,使用公元纪年,而在月份的翻译上,林先生则用moon代表月份,以便西方读者一读便知故事发生的时间,这虽然未能将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准确译出,但表达效果却不差分毫。

再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3 诸君子,如梁上之燕,自来自去。

These friends,came and went as they pleased,like the swallows by the eaves.

例4 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As the proverb says”,To run a family and mix sociallly,money is the first essential.

例3中的“君子”,在中国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多指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林先生为了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并未深究其文化含义,将其译为“friends”,既使译文如同音乐一般的流畅,又使读者对“诸君子”不禁心向往之。

例4中的“人情”即人情来往,此处,林先生忠实于原作的意思,保持其形式与意义的对等,并未花费大量篇幅特别阐述人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盖因此概念涉及面广,文化含义较为广泛。林先生根据其基本意义将其翻译为mix socially,让西方读者了解其基本的文化内涵,可谓点到即止。

在例3、例4这两个例句中,例3在翻译时,从译文读者的角度着眼,而后者在翻译时,则从原文化角度着眼,体现了彼得·纽马克所说的“语义翻译”(semantic approach)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区别。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在他的《翻译的方法》(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说法,并翔实地阐述了两种翻译方法的异同。

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上看,“语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多从原著着手,侧重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其处理方法带有直译的性质,“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翻译则侧重于目标语和目的语读者,其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

尽管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这两种翻译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乘、相互补充的,几乎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中的文化传递是纯语义翻译或者纯交际翻译。

三、语义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林译《浮生六记》中大多采用语义翻译。

例5 “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千古至言也。

译:Indeed absence of talent in a woman is synonymous with virtue,as the ancient proverb says.

原文中涉及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歧视,林先生在翻译此句时,并未将太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上,而是用英文表达汉语中等同的含义,而西方读者也并不难理解原文中所传递的文化含义。

再如下面的例子。

例6 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译:Even if I cannot accompany you to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 then,we can travel to the nearer places,like Huch’iu and Lingyen,as far south as the West Lake and as far north as P’ingshan [In Yangchow].

五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与中国的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活动相联系,后为道教继承,被誉为道教名山。

古代中国文化中,认为五岳的地位是高于其它地方的,因此,林先生将五岳译为Five Sacred Mountains,较能传达原文的文化含义。

例7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译: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Grandson of Heaven”in the Hall called“After My Heart”.

在例7中,林语堂先生并未将“七夕”译为 “valentine’s day”或“the day for lovers”之类,而是按照其语义将其直译为“the seventh day of seventh moon”,“天孙”也被直译为“Grandson of Heaven”,并加底注“the seventh day of seventh moon is the only day in the year when the pair of heavenly lovers,the cowherd(Grandson of Heaven)and the spinster,are allowed to meet each other across the Milky Way”.

在此翻译中,林先生尽量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毫无保留地介绍给英语读者,可谓利用语义翻译传递文化信息的范例。

林译《浮生六记》中运用语义翻译传递中国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将吴苏民俗“走月亮”翻译为“Pacing the moonlight”,“知己堪师者”翻译为“a good teacher-friend”,“月下老人”翻译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等。

在这些实例中,译者不遗余力地推介中国文化,让西方读者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的民俗风貌、传流典故。作者在翻译这些文化现象的时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运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

但是,因为中英文化之间差异巨大,不能做到文化传递中形式与功能的真正对等,这时译者便应多照顾目的语读者,充分考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可接受心理,适当采用交际翻译策略,以最终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四、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交际翻译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在使用这一策略中,译者不是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而是有一定的自由去解译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等。

例8 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译:The peasants of this place learnt that we were looking for a lot,and,thinking that we were trying to find a propitious place for burial,came and told us about a good spot.“We don’t care where we are buried,”said Hungkan,“Any place that is to our liking will do!”

堪舆、风水皆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通俗地说就是好的地方,葬于此处则能福及子孙后代。在此处,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林先生并未将堪舆、风水直接译出,也未加文外注释,而是化译为looking for a propitious place for burial和agood place,虽然不是直接的信息兑换,但实属无奈之举。

例9 不得已,仍为“冯妇”。馆江北四年,一无快游可记。

译:I was then compelled to return to my profession as a salaried man.in which capacity I stayed 4years in kiangpei,during which period I did not enjoy any travel worth recording.

在例9中,“冯妇”是人名,出自“再作冯妇”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下》,用于比喻再干旧行业。如直接将此人名译出,西方读者不知所云,而译者又必须用大量篇幅介绍,势必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感和行文节奏。

此处,林语堂先生运用交际翻译法,将“冯妇”化译为a salaried man,语言清晰明了,使西方读者一看便知。

例10 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

译:Today these friends are scattered to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like clouds dispersed by a storm,and the woman I loved is dead,like broken jade and buried incense.How sad indeed to look back upon these things.

中国人常用“香消玉殒”等词来形容美丽女子的离世,以表达惋惜之意。原文中沈复用“玉碎香埋”表达对妻子早亡的痛惜,译者添译了the woman I loved is dead,并用比喻的手段将其喻为broken jade and buried incense,形容其珍贵,在传递中国文化的同时,很好地照顾了目的语读者。

例11 又见扬州商家见有虞山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译:Once I saw at 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此例中,“明珠暗投”一词是指把闪闪发光的珍珠投到黑暗的地方,比喻贵重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也比喻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视或好人一时不察,误投靠了昏君。

林译《浮生六记》之中,运用交际翻译传递中国文化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如将“如登蓬岛”中的“蓬岛”译为“some fairy regions”,“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译为“I am afraid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ladies nowadays who show such an understanding of things”,将“佳人已属沙吒利矣”翻译为“the beauty therefore fallen into the hands of barbarian”,等等。

五、结语

从上文可知,林语堂先生在译介《浮生六记》时,不仅使用了语义翻译,还使用了交际翻译,其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再现原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这个目的,林先生兼取两种翻译方法之长,在能直接译介、又能让西方读者心领神会的情况下,林先生多用语义翻译;而对于通过语义翻译不能达到信息传达效果的,林先生多采用交际翻译。

[1] 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8.

[2] 董媛媛.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看林语堂译之《浮生六记》[J].语文学刊,2009(10):103-107.

[3] 高巍,宋启娲,刘媛媛.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跨文化解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4-126.

[4] 胡兴文,史志康.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5-40.

[5] 刘士聪,谷启楠.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7(1):16-19.

[6] 黄元军.中西思维差异:翻译的另一引航者[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8.

[7]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林译浮生六记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浮生六记夜读》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用色彩抒写生命——从靳之林先生的两幅油画谈起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