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坚守与改革之间*——读刘海峰教授《高考改革论》有感

2014-04-17

教育与考试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现实考试

万 圆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然结束,但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却并未停止,河南替考事件〔1〕和辽宁“加分”事件〔2〕的陆续曝光使得今年的高考显得颇为“动荡”。经揭露,高考出现替考和不合理“加分”事件已经不是一时一地的新闻,而是多年多地都存在的现象。除此之外,“高考移民”、过度炒作“高考状元”、泄题泄答案事件等与高考相关的负面新闻也常见于新闻报端。这些伴随高考而出现的种种乱象不时沉重地拷问着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让人不禁思考高考应该“何去何从”?

“从人们对公平竞争和公正招生的渴望来看,我深知高考非坚持不可;从国家对创新人才和人人成才的期盼来看,我深知高考非改革不可。”〔3〕这是我国著名学者刘海峰教授于2013年12月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改革论》一书给出的答案。该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AFA110008)之成果,是刘教授继《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之后又一部专门探讨高考改革问题的研究专著。刘教授是我国研究高考和科举问题的权威专家,也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是一名从经历两次高考到以高考研究为终身志业的特殊有缘人。怀着对高考改革的深刻情怀和理性分析,刘海峰教授集结近年来的研究心得,精心挑选51篇发表于重要刊物的代表性成果,从高考改革理论、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反思、高考改革走向以及高考历史回顾五个方面,紧扣“维护高考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的基本观点,系统、深入地阐述高考改革之道。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简单明了的语言阐明高考改革的真谛,既是社会公众系统了解高考问题必看的入门佳作,也是研究者深入探讨高考问题必读的参考力作。

一、坚守:从理想到现实

作为一名后学者,在感受到高考存在的诸多弊端后,笔者曾几度困惑当今的统一高考是否必须坚持,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高考性质的认识以及受到他山之石的影响。在笔者曾经的观念里,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高考首先是一种教育考试,其次才是一种社会考试。社会考试的性质应该让位于教育考试的性质,因为为大学选拔适切生源是第一要义,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等任务则是附加功能,不应成为其不能承受之重。既然是高校招生的途径,从理论和理想上来说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采取何种方式来选拔适切生源,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基本权利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除了少数高校自主招生、高职单招和保送生制度外,统一高考成为高校招生的唯一途径,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并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高考具有教育考试的性质,理应契合教育活动,应促使教育对象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这也是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决定的。因此理想的高校招生考试应该是在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择优录取,从而“既有利于大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教育的正常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发展个性。”〔4〕而现实的高考主要考察学生的智育,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片面应试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将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审美品味的培育和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笔者也曾几度思索国外通行的自主招生模式是否可以替代高考,放眼域外,不管是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还是东方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统一考试成绩只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而非唯一依据,大学还需组织自主测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而与大陆同根同源、文化相通的台湾在招生改革上也从大学联考走向了多元入学。因此,笔者不禁在想,高考成绩是否必须作为大学招生的硬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是否只能沦为形式上的“软着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否不可跨越?科学的制度设计日后又是否能规避人情文化的软肋?

带着疑问,笔者细读慢品了《高考改革论》一书。通读之后,掩卷长思,笔者深深认识到把理想和现实、教育和社会割裂开来的错误。正如贯穿全书的核心观点所示:“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5〕透过明晰高考改革中存在的诸多两难矛盾、高考与录取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教育与社会视角、高考制度的功能与影响等等,笔者十分赞同刘教授所说的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了高考模式的合理存在。在“不患寡而患不公,不患苦而患不公”的社会传统下,在重人情与关系、好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下,在高度或过度重视教育的文化氛围下,在诚信体系尚未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在经济还不够发达,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在政府高度集权、就业讲究学历等等环境的影响下,高考不仅仅是教育考试,它更是社会考试,除了为高校选拔人才外,它还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因为“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所在。”〔6〕“高考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有些高考改革设想从教育的角度看十分理想和合理,却可能危害公平竞争机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7〕事实一再的证明,像西方国家通行的由学生写自传或申请入学报告等做法在我国推行都会碰到诚信问题、人情关系问题、面子问题〔8〕,在招生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权钱交易、人情请托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而诸如考试舞弊、高考移民等问题并非只因高考而滋生,这些乱象从本质上而言是由于我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带来的激烈社会竞争造成的,没有高考这道屏障,招生腐败和乱象只会更多。只有以刚性分数为标准的高考才是保证招生公平最大化的利器,“如果人们不以考试来竞争,就很可能用权力、金钱或关系来竞争。”〔9〕对此,刘教授做了一个精辟的比喻,“考试如同游泳,会游泳的就游得过去,不会游泳的父辈的社会影响力再大、自己的家庭出身再好、金钱再多都救不了他,没有其他办法,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才行。”〔10〕因此,对高考的认识不能只见理想不见现实,只见教育不见社会,离开现实的理想是空中楼阁,抽离社会的教育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高考可贵,在于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11〕基于这个基本立场,刘教授一再强调统一高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维护国家整个教育系统乃至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国家考试制度,必须长期坚守,不能轻易言废。高考改革则必须从我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立足现实、追求理想并走向理想,“高考改革只有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顺应主流民意,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具有长远的生命力。”〔12〕

二、改革:从历史到未来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跨学科研究专家,游刃于人文与社科之间、历史与教育之间、科举与高考之间是刘教授鲜明的治学特色。刘教授对高考的研究,每每在考证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探寻蕴含其中的矛盾和规律。探寻高考改革之道亦是如此。除散见于书中不同论文的史实佐证外,全书更专立一章“高考历史回顾”,描绘1952年高考制度的创建、1977年高考制度的回归、2007年高考恢复30周年的纪念、2012年高考建立60周年的花甲记忆以及科举于高考的经验借鉴等等。通过梳理我国的考试历史,揭示高考改革中一些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可以为高考改革走向提供宝贵的经验参照。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一文,作者结合《关于布置华东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几项指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报告》、《调查各校对本年招生的意见及新生注册情况的通知》、考生报名单、准考证等大量的一手资料,复原当时报考、考试、录取的具体步骤和细节,使读者不仅了解了1952年我国第一次组织、实施高考的全过程,更从中了解当时高考制度建立的政治、历史背景以及指导思想。其中招生考试工作应便利考生、应引导考生志愿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等思想对今天高考的改革仍具有启发意义,因为人文关怀是一个制度应有的温暖,政治意蕴则是高考从来都承载的。又如“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作者通过回顾1977年高考的回归以及取得的突破,阐述高考恢复30年来在形式、内容、技术、招生录取体制等方面经历的22次变革,佐以标准分的用废、广西的二次高考改革、《中国青年报》高考问卷调查结果为实例,以及廓清一些脱离我国国情和文化谈高考制度的误解,从历史到现实,强有力地说明了我国需要高考制度改革,同时改革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到理想,才能避免使改革流于空谈。“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一文则选取科举史的考试存废利弊之争、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防止作弊的措施与方法三方面,剖析人情文化对科举存废的影响、科举制度承载的公平内涵演变以及科举立法的发展过程,并从科举到高考、从历史到现实,说明科举研究可为高考改革提供诸多经验参照。

鉴古知今、鉴往知来,对历史的考察不仅是为了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更是为了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对科举考试制度和高考制度演变脉络的深入研究,《高考改革论》一书审慎提出了高考制度的改革走向。“物盈则亏,法久终弊”。统一高考制度虽然是目前最合适我国国情的招生考试制度,但其自诞生之初便有天生不完美之处,主要体现为与尊重高校招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教育规律相背离以及政治和社会需求大于教育需求,经过多年的施行,其弊端经过长期的积累更是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环境不断演变,现行高考制度若不改革恐将面临消亡的命运。因此,在坚守统一高考的基础上,高考制度本身的形式、内容、环节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加以改革,才能永葆制度生机。刘教授在历史借鉴、域外比较、现实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原则与态度、立场与策略、政策与路径等多项建议。在改革方向上,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即总体趋势为“从统一走向多样、从招考合一走向招考分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以统考为主、统分结合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13〕在改革目标上,建立“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专业机构命题和组织考试,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4〕在改革原则上,在“四个有助于”的思想指导下,即“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有助于高考更为科学、公平、安全、高效”,坚持统筹兼顾、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多样选择、循序渐进、实践可行;〔15〕在改革态度上,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难度,持合理而不是过高的期待;〔16〕在改革的基本立场上,坚持公平为首、兼顾效率;在改革策略上,谨慎对待、试点推广、稳中求进,既不能患“高考改革恐惧症”,也不要患“高考改革急躁症”,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它的公平和科学选材原则,“万变”的是考试形式与内容可以不断推陈出新;〔17〕在政策建议上,刘教授对自主招生、志愿投档、高考加分、异地高考、考试命题、英语改革等等政策的改革路径和走向均有精辟的论述,比如在高考加分政策上,刘教授认为照顾性加分可以加强扶持力度,但鼓励性加分要严格限制和规范,随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生制度的建立,高考加分政策则没有存在的必要了。〔18〕

三、结语

提及《高考改革论》一书的出版目的,刘教授在自序里写到:“在重视研究国家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改革的时候,出版这本专门研究高考改革的著作,希望能对人们理性认识高考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笔者认为,这两个目的都得到很好的实现。在理性认识高考改革上,笔者曾经摇摆于高考存废之间,在对高考的前世今生和对我国高考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坚定了“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在维护并坚守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改革”的信心。笔者相信很多对高考制度有所误解或持“激进派”观点的论者在拜读该书后一定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上,纵观国家制定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及现实中正在实施或推进的相关改革,比如自主招生走向联考、英语考试过渡为社会化考试、实施两类高考,以及上海交大最新推行的“工科试验班类”招生方案即为书中提出的“两次考试模式”等等〔19〕,从中可以看到刘教授提出的很多高考改革建言已经被采纳和使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理论研究成果得以指导和引领现实改革。

另外,一部好的著作总是能够引发读者深入、长久的思考。笔者在细读全书之时,也跟随作者的节奏在思考一些高考可能的改革之道,例如高考改革能否置于整个教育系统下展开探讨?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的教育阶段,可否通过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引导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工合作?比如中小学以通识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主,大学则以培养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从而使中学不用再围绕高考指挥棒来教学,实现招考教分离。又如能否以提升招生考试制度本身的科学性来推进公平?以自主招生为例,若能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农村学生不占劣势的普适性能力考察,如制作小工具体现的动手能力、孝敬父母行为体现的道德能力等,而非停留于偏向城市学生擅长的认知与能力的特适性考察,如上海交大2014年自主招生中的面试问题有“看过电影‘私人订制’吗?如果给你一份‘私人订制’的机会,你会订制社会上的哪一种角色或职业?”“怎么看中超的土豪模式”等等〔20〕,因为农村孩子不一定有钱经常看电影,也不一定了解中超的运作,如此可否消除农村学生的不利地位,从而实现公平竞争?在考试成本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达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如果推广机考,或者面试采取视频面试的方式,那么增加考试机会是否不一定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对于未来高考制度改革的细节困惑,笔者非常期待刘教授带来更多的精彩论著。

〔1〕详情可见人民网“2014年河南替考事件”专题报道: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386047/index.html.

〔2〕详情可见http://news.qq.com/a/20140703/005498.htm及其他相关报道.

〔3〕〔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刘海峰.高考改革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69,66-70,53,7,23,17,50,62,64,294,31,30,77-78,24,243,124-125.

〔4〕刘海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三论坚持统一高考〔J〕.高等教育研究,1988(2):66-70.

〔20〕详情可见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部分考题汇总 .http://gaokao.eol.cn/zui_xin_dong_tai_2939/20140331/t20140331_1092340.shtml。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现实考试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探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你考试焦虑吗?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准备考试
现实的困惑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