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高考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的启示——以福建省高考作文为例

2014-04-17林思涵

教育与考试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福建命题

林思涵

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被并称为组成中学语文的“三大板块”。〔1〕其中,作文是占高考语文考试总分比重最大的部分。每逢高考,全国各省的作文命题都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整体成效,这对高质量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要求。本文将就近十年的福建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此作为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

一、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中学语文学科的高考试卷进行自主命题。在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潘新和教授等“闽派”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学者的研究指导下,为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为顺应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潮流,福建高考语文的命题工作打破了既有的模式,站在崭新的起点上,将重点转向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命题理念的指导下,福建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整体呈现出由波动到稳定的态势,这反应了作文命题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以下,笔者着重从命题的分值、类型、立意三个方面,以2004年到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的真题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一)作文题分值的提高

从福建高考作文命题的分值来看,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2005年以前,福建高考作文的分值为60分,直到2005年进行了分值的改革,把作文的分值提升了10分,变成70分。高考作文题分值的大幅度提升是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重要举措。之所以会有这一重大改革举措,一方面是出于社会原因,包括时代因素、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的原因,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语文能力的“归宿点”。试题的“升值”是上述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首先,衡量一个中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各个单位在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通常将其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作为素质能力的重要指标。〔2〕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作文题的“升值”,具有必然性。知识和阅读理解,在语文学科中必须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作文题分值的提高,是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转变。这是福建语文教研专家所极力倡导的和改革的大势所趋,如果某些学者的观点得到印证,那么福建高考作文题的分值在未来甚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新材料作文成为主要的命题类型

从福建高考作文命题的类型看,2004年为话题作文,2005年为图画作文,2006年为话题作文,2007年为命题作文,2009年为半命题作文,其余的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均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占据了各类型命题的半壁江山,并且包办了过去五年的作文命题。在自主命题初期,出现了两次话题作文和一次比较少见的图画作文,而后,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也先后出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新材料作文成为了当前主流的命题形式。之所以将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有意将其与二十世纪的材料作文区别开来;第二,与早些年的材料作文有对问题的明确规定相比,新材料作文的一般要求是“文体不限”或“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第三,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有多个切入角度可供考生选择。新材料作文的“新”,既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其得到命题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从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命题形式在写作的自由度上有了质的提升。这有利于学生“思想火花”的自由绽放,有利于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得到充分展示,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立意的现实、理性和道德元素的交相辉映

高考作文题目不仅表现了命题者的命题理念和语文素养,也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价值思考。从功能上看,高考作文题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检验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等,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政治取向、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价值引导作用。多年来,写作内容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人生,关注道德良心,偏重理性思考,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共同取向。

以2011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为例:原题大意是根据袁隆平的一段话,写一篇作文。通过对原题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提炼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立意。从袁隆平的身上,可以看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充满梦想的理想信念,这也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袁隆平是当代中国的农学家,这反映了命题取材和我们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平台展现袁隆平高尚的品质,是对美好道德品质的赞颂,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福建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如下几个趋势:第一,分值提升,这反映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地位的提升。第二,新材料作文成为主流命题类型。第三,命题立意关注时代发展,彰显社会主义正能量。

二、福建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出的要求

高考作文的类型向来是左右考生写作的风向标。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当前福建高考作文命题类型的大趋势是新材料作文。因此,学生应当顺应这一主流趋势,对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作出提出相应要求,作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在应对考场作文的时候更加挥笔自如。

(一)增加哲理散文阅读,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类型决定了考场作文体裁以议论文为主的客观现状,因为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本身是具有相当的思辨性质和意味。考生的审题立意是决定考场作文成败的“地基”,而确定立意的角度,又首先取决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对此,考生要避免盯着材料就事论事的倾向,应当从材料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哲理,抽象出立意。立意的深刻性,决定了一篇作文的思想性,而思想乃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更深一步来讲,思想的深浅取决于学生的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要从日常阅读着手。学生应适当增加哲理散文的阅读,通过一定量的积累,使哲思理念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知识阈,构成一定的理念集合,并且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习惯。如此,有助于考生面对试题所给材料的审题立意能够得心应手,为之后的谋篇布局和执笔行文赢得先机。广泛阅读有深度的经典作品,将使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学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一旦具备了良好的思辨素质,在写作的字里行间便能自然流露,不致肤浅。

(二)学会追问,加深对问题的论述

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在一个论点之下罗列多个论据的现象,称之为“平面式”的作文。〔3〕它造成了论据充分的假象,犯了到一个典型的错误:述而不论。一篇好的议论文不是素材的罗列与堆砌而成,而必须是将这些素材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死的材料变成鲜活有力的论据,为量上多的素材赋予质上的丰富内涵,文章才有可能做到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因此,如何深入挖掘素材,将其能够支撑论点的意蕴萃取出来,对学生的写作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追问”,正是串联文章论点与论据的生命之绳。

一篇文章的深度不是一蹴而就,一个论点的深度同样需要层层递进。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并非出于天花乱坠的胡思乱想,而在于脚踏实地的逐步追问。懂得如何在文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有意义的论述的前提。如何在一步步的追问中,进行合理阐释,是对考生逻辑能力的重大挑战。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要敢于质疑,敢于发问,从事物的表象追问本质,从事物的发展追问因果,从事物的联系追问异同,从事物的影响追问褒贬,等等诸如此类。严谨的追问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大脑中构筑一张兼具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的“思维导图”,将论据与论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不但能充实文章内容使之篇幅饱满,更使得文章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得到理性的护航。以“追问式”取代“平面式”,方可摆脱平铺直叙述而不论的状况。有问才有论,正是问论交替促成了一篇文章水准的螺旋上升。如果说,“问”是一篇议论文的胚胎,那么“论”就是供给胚胎的养分,两者相生,才能把一篇文章写“活”。

(三)突出个性,进行创造性写作

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是有个性的不落俗套的文章,具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表达风格,而非人云亦云的复述和陈词滥调的堆砌。

作文的本质是一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的写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巧解主题。以2014年福建高考关于“空谷”的材料作文为例,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适当联想,挖掘这个具象词汇的引申义。譬如,在理解“空谷”的涵义是危险、困境、缺失的基础上,将“空谷”引申为“爱的空谷”、“信仰的空谷”、“社会良知的空谷”、“公民意识的空谷”、“传统文化的空谷”等等,就能将“空谷”在材料中单纯喻意的“危险”、“困境”升华,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赋予主题以思想高度与现实意义。第二,辩证立意。立意可以是顺向立意,即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也可以是逆向立意,关注事物的消极一面;但更可以是综合立意,兼顾两者,辩证统一。辩证的好处在于全面把握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利于洞悉事物的特殊性,有助于形成具有个性的论述。第三,引用新颖的论据。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学生随时能从媒体上获取各种信息。引用时代前沿的事物作为论据,作文就能“接地气”,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会陷入老套。第四,多读名家经典,汲取文字表达的菁华。好的思想是作文的内在美,而好文笔的意义在于能够引人入胜,犹如原本恬淡甘醇的茶水,没有优雅的茶具作容器,就会大为失色。好的文采,除了个人秉赋之外,离不开阅读经典。取众家之长,择其善者而融合之,就会形成一套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字风格。对考场作文而言,在浩繁卷帙之中,首先吸引到阅卷者目光的,不是思想,而是文采,充满个性的文字表达将让考生抢得先机。

三、福建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作为中学阶段基础课程,是我国培养综合性人才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教学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更是对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工作生活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作文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考试中占比例最大的版块,是高考的重中之重,综合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统筹能力。〔4〕所以,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最关键的部分,成功的作文教学必须审时度势,顺应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如果脱离命题的指挥棒,就会让作文教学陷入徒劳。因此,需要中学作文教学对高考命题趋势做出回应。

(一)“翻转”作文教学课堂

“闽派”语文专家指出,福建高考作文题呈现出了日趋开放、自由的态势,考题的文字表述尽可能简短,不作多余限制,规避预设价值,不设置审题障碍,以免产生写作本身之外的干扰。〔5〕开放、自由的作文命题理念,实际上是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最大程度地展示写作水平。秉持这一理念,写作应该是一项开放自由的语文实践活动。

当前,作文课的普遍现状是,教师常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写作,布置一个题目,稍作解读后,剩下的课堂时间学生是在绞尽脑汁奋笔疾书中度过。这样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热情,不仅无聊,更是收效甚微。课后上交的一叠厚厚的作文本看似成果颇丰,实际上却有掺杂了许多的没有质量的习作。〔6〕重复的课堂写作是将写作机械化,除了具有写作天赋的少数人不受影响之外,禁锢了大部分学生的智慧闸门,限制了才思才情才气的涌动。压抑而单调的写作课只会让学生身心疲倦,这显然与自由、开放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念背道而驰。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埋头苦写凑字数,不如换一种方式,将课上的写作放到课后完成,适当地“翻转课堂”。作文课可以转变为自由讨论交流会。教师准备好材料作文题,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审题,说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对文章的立意和整体构思,提出什么论点,采用哪些论据,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对材料的思考与讨论乃至论辩之中,教师要做的是适当地对学生的观点和表达进行引导、点拨与纠正,尤其鼓励匠心独运的观点和与众不同表达,让课堂成为自由思想的交汇之所。课堂上各抒己见,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盘活了僵化的思维,激发了想象,开拓了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后,让学生基于课堂上的言说讨论在课后理出一份结构清晰的写作提纲,依据这份提纲进行写作。在下一次的作文课上,精选优异的文章进行讲解,并请作者分享其思考与写作的过程,供大家一起学习,以达到共同促进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要比单纯完成课堂写作来得更有意义,它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最终呈现给学生一个苍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当堂给予及时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发现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的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便于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摒弃模板,鼓励个性写作

套用模板,是高考作文中一个长期为世人所诟病的问题。模板似乎被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是对付考场作文的高性价比“利器”。〔7〕然而,这样的方法却是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重应试能力而轻语文能力。最后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量产了不少“垃圾”。高考作文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如果内在的语文“修为”没有提高,光靠模板是无法从质上提高写作的水平。〔8〕

没有一个作家是通过反复的模板写作训练而成为作家。事实告诉我们,好的作文绝对不是机械化的流水线产品。写作的规律是: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写作之外的过程,或是阅历,或是思考,或是观念,或是灵感,等等。作文本质上是人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表达形式。作文教学应该要抓住写作的规律和本质,帮助学生保持对生活中一切事物乃至一切精神的好奇心。正如柏拉图所认为的,只有人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产生“惊奇”,才会引发思考,产生对事物的理解,而后才会有伟大的思想。懂得生活,懂得思考,才会懂得写作。当写作课堂不再仅仅为了考场作文而疲于量产的时候,作文教学便悄悄地迈向了成功。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的“好风光”正是在于独到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在高考作文题开放、自由的趋势下,富有“个性”成为一篇出类拔萃的作文必不可少的标签。这里的“个性”并不是指利用华丽绚烂的辞藻进行哗众取宠的表达的这种浅层次的特立独行,即所谓写作的“伪个性”。而是基于一定的高度,从不同常人的视角观察事物,以不同常人的睿智解析事物,用不同常人的笔法描绘事物,发不同常人的力度拿捏事物,最后写出不寻常的文章。写作的个性无法通过灌输来实现,这就需要老师们坚持广泛的阅读,不仅是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还要涉及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和前沿论文。只有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学素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升华自己的世界观,才能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绽放智慧的光芒,才能引导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作品,接触崭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富有个人魅力的见地和气质,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思维个性,从而为个性的写作打好基础。

基于为作文教学提出更为科学、高效、务实的理念的初衷,关于课堂上一些具体的微观的作文教学方法,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作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首先应当从旧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而后还需持之以恒不断践行和完善新的模式。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并不是一篇论文就能够参透,上述有关作文教学的看法或许并不完善,现实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最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能够唤起一线教师的意识,只有不断地变革和改进,不断地学习,积极响应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作文教学才有希望。

〔1〕孙绍振.从高考作文命题看我国语文培育目标缺失〔N〕.中国教育报,2008-10-31.

〔2〕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3.

〔3〕张改红.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J〕.学周刊(A),2013(2):146.

〔4〕卢琪.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演变及教学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21.

〔5〕王春煌.福建高考作文的现状与对策〔J〕.阅读与写作,2013(5):242.

〔6〕陈伟海.从福建高考作文再看议论文教学实践〔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3):156.

〔7〕房文青.高考作文改革与高中作文教学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15.

〔8〕杨程.新时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研究及其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2009:23.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福建命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